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探究了用一种两性物质配制缓冲溶液的可行性。选取3类(多元酸的酸式盐、弱酸弱碱盐、氨基酸)共7种常用两性物质,逐一测定其抗酸、抗碱能力,绘制β-pH曲线,并与通过理论计算得到的β-pH曲线对比。结果表明:两性物质作为酸时的酸解离常数Ka和两性物质作为碱时其共轭酸的酸解离常数Ka′比较接近,pKa的差值较小时,该两性物质可以单独配制缓冲溶液。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海明威、劳伦斯、简.奥斯丁、艾丽斯.沃克笔下几位女性人物的特点,对比了男女作家创造的女性形象的不同,揭示了文学作品中体现的男女两性地位的不平等——男性企图占据主体地位,支配控制女性,而女性逐渐觉醒,竭力改变被支配、被控制的客体地位,试图找到一种能够消除男女霸权中心意识,使两性相互融合、和谐发展的办法。  相似文献   

3.
在中学化学中,两性是指两种相反的性质。对于两性化合物,即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其两性指的是酸性和碱性。而对于两性金属的概念还存在争议,建议在中学教学中尽量不去涉及。  相似文献   

4.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在其代表作《紫色》中,通过塑造双性同体两性和谐性格的典范莎格、从男性气质缺乏到两性气质和谐的西丽、以及从女性气质缺乏到两性气质和谐的某某先生,深刻阐释了双性同体两性和谐的主题,为黑人女性的解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中两性平等政策的制定旨在消除妇女在接受高等教育中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完善高等教育制度,促进妇女参加社会决策,从而确保真正两性平等及和谐社会的发展。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两性平等政策的讨论与制定是世界各国中最早的,其两性平等政策在适用范围、适用对象、实施方法、资金支持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先驱和典范作用,深刻影响着其它国家制定和完善本国的高等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进行谭恩美作品《喜福会》和《灶神之妻》中女性眼中的男性形象的研究,通过文中一系列卑劣男人和正面男人形象的对比分析,探讨作者眼中的两性和谐相处之道。  相似文献   

7.
两性和谐是和谐社会中两性关系的发展趋势和人们的共同追求。两性平等关系在传统社会与当代社会面临着具有历史延续性与变异性的障碍:来自女性、男性、社会三种主体思维模式中的桎梏。思索古人之训,建设两性精神文化家园,促进两性关系逾越障碍,进而促成两性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由于制度安排机制和非制度层面的原因,两性在社会各领域的差异呈现多元化。在基于两性平等的语境中,两性在职业升迁中的差异也呈现多元性、非定向性。本文从政治学的视角探讨两性差异存在的客观性,致力于从制度层面构建实现男女相对平等与消除职业升迁差异的一种崭新模式。将两性平等观念纳入主流战略并创造有助于两性平等的组织环境,创造两性平等的起跑线平台;建立基于性剐特征的分工模式,实现男女有别而平等的分工机制;合理调整资源配置方式,构建两性平等的制度安排机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两性对比的角度,对大学生情绪困扰存在的现状、产生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有针对性的提出消除大学生情绪困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品德两性是指其内在品质与其外部言行不一致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一部分中学生身上较为普遍,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注意和重视。一、中学生品德两性的表现中学生的品德两性主要有言行两性、情境两性、对人对己两性、角色两性。1.言行两性。言行两性是指言行...  相似文献   

11.
对早期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国民性与民族性存在一定程度的混用,而与社会性、人性相区分。近代教育与国民性研究的缘起主要受到教育与国民性的传统联系、内忧外患的夹击以及他国的影响等因素的推动。早期文献主要是从本国单一比较、多国比较以及他者立场三种角度对中国国民性特征展开讨论,并提出用教育改造国民性的具体措施。主要启示有:国民性是事实也是臆想;改造国民性不等于改造人性;教育对国民性改造作用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12.
人类对文字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在后现代语境下。汉字具有六个方面的新比较优势;以汉字为主题的汉文化情景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汉语动词"打"字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打“字经历了从古至今的长久发展,其意义也逐渐丰富起来.汉语“打“字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对它的研究便也有章可循.历代学者都对“打“字有一定的研究,他们虽未得出一致的结论,但也使我们现在对“打“字的研究可以究根追底,有据可查.笔者在综合和比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审视汉语“打“字的语义演化过程,以期开辟“打“字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4.
论奥斯丁《爱玛》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及其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英国文学画廊中 ,爱玛应有其显著地位。本文通过分析爱玛形象 ,论述了简·奥斯丁是如何打破西方传统小说中正面人物完美无缺的传统 ,运用内心观察使爱玛性格中的自以为是、自相矛盾等得以展现 ,使人物性格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得以前后对照 ,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虽不完美、但惹人喜欢的女主人公形象  相似文献   

15.
讲述了VFP教学中易忽略的几个问胚:英文字符大小的比较.多个字段进行索引时连接符的作用以及利用SET FILTER实现快速随机不重复抽取的问胚。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讽刺艺术的具体特征表现为含泪的微笑、悲喜剧性格的矛盾统一、讽刺的真实性和诸如对比法、滑稽法、夸张法等独特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7.

An outcome study of the Facing History and Ourselves (FHAO) programme is used to illustrate a developmental evaluation methodology developed by the Group for the Study of Interpersonal Development (GSID). The GSID approach to programme evaluation of character development programmes embeds the evaluation into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consonant with the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of the programme, using measures sharing the same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as the practice. The subjects in this study were students in eighth-grade social studies and language arts classes in public schools located in suburban and urban commun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sample included 346 subjects in 14 FHAO classes (212 FH AO students) and eight comparison classes (134 comparison students). A 10-week Facing History and Ourselves curriculum was taught in the FH AO classrooms either in late winter or spring. The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eighth-grade students in Facing History classrooms showed increases across the school year in relationship maturity and decreases in racist attitudes and self-reported fighting behaviour relative to comparison students, although these findings were complicated by interaction effects with gender. The gains Facing History students made in moral reasoning and in civic attitudes and participation were not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e comparison students, although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on the civic measure at post-test. The study highlights the benefits of using a developmental measure of social competence to evaluate character development programmes that are based on similar assumptions.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波德莱尔与鲁迅的时间意识的比较,寻找二者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上的异同。悲观主义的时间意识以及思想的双重性,是这两位作家的创作共性,而"求真"与"求善"两种不同的价值追求,是两位作家时间意识内涵不同的主因。  相似文献   

19.
美丑对比原则是雨果浪漫主义思想的核心,而《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作品自始至终都体现了这种原则。尤其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塑造的人物形象体系,使美与丑、善与恶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作品主题。  相似文献   

20.
性质形容词单独做谓语时,一般用在问答、比较等场合或带上"了"字,包含有一定的比较性特征。在比较时,或为静态比较,或为动态比较,且在不同的比较中,其比较的对象和比较的基准也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