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父亲     
那年夏天我终于在学校出事了. 自从我步入这所重点高中的大门,我就承认我不是个好学生.我来自农村,但我却以此为耻辱.我整天和班里几个家住城市的花花公子混在一起,一起旷课,一起打桌球,一起看录像,一起追女孩子…… 我忘记了我的父母都是农民;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多交了三千二百块钱的自费生;忘记了自己的理想;忘记了父亲的期盼,只知道在浑浑噩噩中无情吮吸着父母的血汗.  相似文献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几年前曾做过一次关于图书发行量的调查,结果表明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书当数《圣经》,其次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被翻译成各种文字的托尔斯泰作品的总发行量超过5亿册。前苏联也曾做这方面的统计,托尔斯泰的小说在苏联的发行量约为2亿册。这两个统计表明,真正的艺术是超越国界和历史的。  相似文献   

3.
春雨 《生态文化》2012,(3):42-43
《踏着春天的脚步》是一篇成熟的短篇报告文学,这篇四千多字的报告文学读得我热血澎湃,揪心,感动,喜悦,复杂的感情和作者的文字纠结在一起,和辽西北那骇人的风沙纠结在一起。初中教材里曾有竺可桢的文章《向沙漠进军》,这是一篇说明文,有理性但是少震撼心灵的激情;我在读师范的时候,听广播里每天播讲的《唐山大地震》,听得我泪流满面;看到汶川地震的一条条新闻,我内心无  相似文献   

4.
彭亮 《文化博览》2007,(9):18-19
周教授打开多媒体软件,似乎很随意地问道:"这节是什么课?""心理学。""是不是第一次听心理学?""是。""好,那么我们先来做一个测试:请每人拿出一个本子,我问几个问题,你们如实地记录下自己的笫一反应,我来预测你们的前途和命运。"  相似文献   

5.
旷野的呼唤     
何延华 《文化博览》2006,(10):59-61
列车穿过广袤的河西走廊。这是我第一次去这么远的地方,而且是和南一起去他支教的学校。一路上,我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说话、唱歌,望着窗外空旷苍凉的戈壁滩,觉得这里真是壮美。南不说话,只微笑着望着我。偶尔,他会将我的头扳过去,轻轻地在我耳边说上几句话。他重复的一句话是:"你会爱上那里的。"我笑,在心里说,我早就爱上那里了,从你三年前去那里支教之日起。千里戈壁,似乎没有尽头。经过漫长的旅程,下午四点,我们终于抵达了目的地——个荒凉的小移民点。前方就是南的学校,一所被风蚀得残破不堪的移民学校。  相似文献   

6.
福建纪行     
1998年是福州建城2200周年。我荣幸地被邀请去参加庆祝活动。2200年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超出了我这个美国人的想象范围,因为美国还没有一个超过300年的城市。我与另外3个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一位日本女士,两位分别来自德国和秘鲁的先生——一起去了福州。此外,我们还去了福建省的其他4个城市和一个风景优美的小城。也许,描述整个旅程是最好的,因为每一站都有其独  相似文献   

7.
几十年前,中国经历着一场空前的动乱。不开学,课没法上,书也没得看了。现在的年轻人大概想像不出,这有多么单调乏味。忽一日,同学小平告诉我,我们学校里的图书室好像被什么人抄了,图书乱七八糟堆了一地。我一听心想,与其让人家乱踩乱踏,不如找几本来自己瞧瞧。天刚亮,我和"同谋"小平就跑到远在德胜门外的学校侦察了一回。图书室里乱归乱,但还是有"铁将军"把守。看了半天,无计可施,我们垂头丧气又回来了。下午,我又来了精神。心生一计:门进不去,走窗户吧!于是我们又返身回到学校。  相似文献   

8.
那是一档访谈类节目,被邀请的嘉宾姓钟,40岁,是个被错抱错养的孩子.他说:那一天,我和我妈去拿DNA鉴定结果,鉴定人员说,我和我爸我妈没有血缘关系.我听后差点晕倒.我妈耳朵有些背,问我,那人说什么了?我大声说,他说我不是你的儿子!我妈听后没有说话.我们一起往家走,一路谁都没有说话.到家了,我拿出钥匙开门,突然心里就十分十分不好受.我问自己,这是我的家吗?我怎么一下子在这里"全托"了40年?  相似文献   

9.
家书     
这是二十年前的一个故事。那时我才十七岁,刚下学,跟援藏队去西西格里修公路。和我住同屋的有个老乡大叔叫马大山,背地里我们都喊他马大哈。西西格里一年四季里最不缺的是风沙,最少见的是绿色和女人。白天还好,大家垒石头、填土,忙着干活。到了夜里,听着蒙古包外呼呼的风声,偶尔传来几声疹人的狼嗥。那时通讯还不发达,就是发达了,电话也扯不到荒山野岭去。所以家信就成了我们筑路工人盼望得到和寄托思念的惟一方式。虽然书信有时要在路上走两个月,但那薄薄的纸片传递的却是父子情、母子情、夫妇情、兄弟情。  相似文献   

10.
每个人只要赚取一定数量以上的钱,就要交个税。"纳税光荣"这句话一直在教育着我们。我们怀着美好的愿望纳税,希望有一天这些支出能回馈到自身。可惜的是,理想和现实往往有差距。我纳税,想让孩子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聆听老师的教诲;我纳税,期望在生病的时候不至于因为没钱而一命呜呼;我纳税,盘算着如何在退休前买得起一套住房;我纳税,希望能畅通无阻地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没有一个又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有不少学生总要和我谈语文,这对我来说,实在是个苦差事——仿佛是叫一个老顽童给青年人讲讲大道理。我的语文的确学得蛮好,不敢说打遍天下无敌手,反正从小学到大学各种语文考试永远第一,到高中阶段就基本不用听语文课了,闭着眼睛也能得90分以上。可是我的语文本事主要不是从教科书上得来的,而是"功夫在书外"。所以我很怕你们跟我学歪了,我只好把我个人的体会半真半假地告诉你们几句,希望你们别当真,凡事还  相似文献   

12.
讲究的境界     
对于细节追求完美,我们俗语为"讲究"。生活中我是个不拘小节的人,就是不太"讲究"的人。我从不知自己有几件衬衣,也不知袜子在第几个抽屉里。之所以还不算邋遢,这要感激两个深爱我的女人,母亲与妻子,是她们无微不至的关爱,才使我得以体面示人。我初恋的失败正是因为一个细节。一个据说早就心仪于我的女孩,为了制造一些浪漫,把约会地点定在城郊一个僻静的咖啡屋,等我风尘仆仆赶到,早已口干舌燥。我拿起她为我点好的咖啡,一饮而尽。  相似文献   

13.
我曾经和李嘉诚先生一起吃饭,感触非常大。李先生是华人世界的财富状元,也是我的偶像。大家可以想象,这样的人会怎么样?一般伟大的人物都会等大家到来坐好,然后才会缓缓过来,然后讲几句话,如果要吃饭,他一定坐在主桌,有个名签,然后我们企业界20多人中,相对伟大的人坐在他边上,其余人坐在其它桌,饭还没有吃完,李先生就应该走  相似文献   

14.
读大学的时候,素质教育喊得最凶。那时,系里的教授们每天都会向我们无数次地提起素质教育,报纸电视的宣传自然也毫不逊色。那架势,由不得你不信,你要是不搞素质教育就是民族的败类历史的罪人!来到这个山区初中任教,学校看重我,一开始就让我做了初一(1)班的班主任,我窃喜这是我在素质教育这块大天地里施展身手的小天地。我决定,班上每周至少两次活动,如读书、演讲、辩论、体育、劳动等竞赛;我还发动学生出点子,于是又有了工艺展示、广告策划、金点子行动、时装模  相似文献   

15.
我家是一个单亲家庭,听隔壁的多莉太太说,我的母亲生下我不久便去世了。而父亲对于我母亲的事总是只字不提。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很冷漠的人,他从不跟我多说话,在生活与学习上对我的要求却很严格。父亲有一家公司,在我们这个小镇上算是一个富有的人,但我的零花钱从来没有我的同学们那样多。这还不算,他每天开车去公司时,都会经过我们学校,可是  相似文献   

16.
雨露 《文化交流》2016,(1):50-53
正作为中华民族和俄罗斯这两个伟大民族的杰出代表,鲁迅与列夫·托尔斯泰都是蜚声世界的文学大师。他们的人生有着将近30年的同时代岁月。两位文学大师的心灵、思想和作品,紧紧地连接着中俄两个民族的精神和命运。世界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如果我还年轻的话,我一定要去中国",可惜他未能成行。2015年10月13日,这位大文豪的心愿终于由他的玄孙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托尔  相似文献   

17.
同志们: 我这次到国外考察,是有很大的收获的.特别是对我们彻底粉碎"崇洋媚外"的思想有教育意义!在这方面,我最深刻的体会是:洋鬼子都很傻,都没有我们中国人聪明!下面我就举几个例子.  相似文献   

18.
朱小如(以下简称"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你的<林斤澜说>,反响很大.这书最初我推荐给别人读,后来有不少朋友向我推荐,这书卖得相当好.北京作协最近授予林老终身成就奖.其实,这几年一直有人提议要给林老一个类似诺贝尔奖的中国文学奖,我听说还曾与你们温州作家一起策划过.你认为林斤澜的意义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晚景的风度     
魏得胜 《文化博览》2006,(12):56-57
我一直记得熊秉明先生说过的一句话。那是1989年,熊先生刚刚退休,他在给好友顾寿观先生的一封信中说:"我们进入老境了,让我们塑造我们的老年,一个有风度的老年。"什么样的老年才算有风度呢?熊秉明先生是一位著名学者,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一粒中国文化的种子,落在西方的土地上,生了根,冒了芽……"的。我想,生活基础如此深厚的人,其老境该是有风度的。这只是我所想,毕竟我没看到相关的文字。但也不知为什么,以我少壮的年龄,却对熊秉  相似文献   

20.
正实习期18岁生日那天,学校通知我到大森林里的施工连队实习3个月。我在技校学的是汽车驾驶,实习是毕业前的必修课,汽车驾驶,不摸方向盘咋行?那时,大兴安岭筑路总队还没黄,事业正红火着。下面几个工程处管着几十个施工连队,除冬季外,常年都在深山里筑路,现在沿用的很多山路都出自他们的手。学校把70多名将要毕业的学生化整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