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白杨礼赞》是一篇意蕴深刻的抒情散文,其思想内容深刻丰富,遣词造句精致讲究。全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占志,借白杨树来象征英勇抗战的北方人民,借白杨树“傲然挺立”,力求上进的形象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敌后抗战的北方军民及其坚强、正直、朴质的品质,并进而歌颂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象征和借喻,有时很难将它们分辨清楚。这是因为:①它们的构成方式有某些相似的地方:借喻存在着本体和喻体的关系,象征存在着本体和象征体的关系,喻体与本体之间、象征体与本体之间各自都存在着“比”的性质。②它们的表现形式有共同的地方;都是借用某一具体事物来说明其它事物。所以,人们往往容易把象征和比喻相混淆。其实,二者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一、象征是一种构思方法,借喻是一种修辞方式。前者属文艺创作范畴,后者属语言表达范畴。所谓象征,是指在文艺创作中,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作者往往根据主题的表达、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安排的需要,选择与之相关或相似的具体事物,借助读者的想象和体味,来构思文章的结构,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就是用傲然挺立在西北高原、不屈不挠地抵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象征坚持抗日斗争的中国北方的农民、抗日战士。作者首先落笔点题,指明文章讴歌的对象:白杨树;接着描写旅途情景,引出白杨树;然后从三个方面讴歌白杨树的伟大形象:用“一律向上”的“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象征抗日军民“力求上进”的精神;用白杨树的丫枝“紧紧靠拢”、“成为一束”,  相似文献   

3.
散文是密切联系生活的。散文的写法多种多样,有象征、对比烘托、借景抒情、欲扬扬抑、边叙边议、设置悬念等。写作方法的多样化,形成了散文作品的各具体特色,具有欣赏性。本单元的几篇散文,如《白杨礼赞》,用了托物言志,文章描绘了白杨树的景美、形美、神美、展现了白杨树“力争上游”、“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这就很自然地使人联想到北方抗日军民以及他们的精神意志,增强了表  相似文献   

4.
白杨礼赞     
角度之一:直接抒情,贯串全文。开头直接抒情:“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定下全文歌颂、赞美的基调。紧接着描绘白杨树生长的黄土高原的壮阔背景,在此基础上直接抒情:“那就是白杨树,……”接下来作者对白杨树的外形作了细致的描绘,又直接抒发感情;“这就是白杨树,……”然后又对白杨树的内在美进行描绘,并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它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最后作者直接抒情,把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推向高峰:“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教学过程与方法:以上教学设计可采用集体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一、由教师点拨启发: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是怎样用直接抒情的句子把全文内容贯串  相似文献   

5.
今年四川省初中毕业会考语文试题的作文题是《卖炭翁的炭被抢走以后》,要求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写出实炭翁的悲惨遭遇。“想象是作文的魔杖。”想象,是作文的常用手段。联想,与想象有共同点。掌握了联想,想象力也就丰富得多。初中五册第一单元虽的《白杨礼赞》和《松树的风格》都采用了联想。看见白杨树,就想到了“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就想到了“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就想到了“这样枝  相似文献   

6.
一、抓好课堂教学。明确课堂教育目标 1、在介绍时代背景时渗透国情教育。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内容的写作年代离现代生活较远,学生无法理解接受.在教学中必要进行写作年代与背景的介绍。在介绍时有机地渗透国情教育。如《白杨礼赞》一文,课文用白杨树来象征英勇抗战的北方人民,借白杨树“傲然挺立”、“力求上进”的形象来讴歌敌后抗战的北方英雄人民及其正直、质朴的品质,并进而歌颂整个中华民族奋发而上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达到“仁”的境界,是孔子的最高审美理想;“仁”、尽善尽美、“中和之美”构成了孔子的审美准则;而心灵充实之谓美,“人的自然化”之谓美,心灵的“自由”之谓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美当是孔子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8.
“主问题”的设计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感知美阶段、鉴赏美阶段和创造美阶段。以《白杨礼赞》为例:1.在初读阶段,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白杨树美在哪里?有的学生就说:“白杨树美在它的外形。它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有的学生说:“白杨树的干通常是丈把高,一丈以内绝无旁枝。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无旁逸斜出的。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这不仅表现了白杨树的形美,而且也表现了白杨树团结、进取的神美。”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白杨树的形美,而且也认识了白杨树的神美,这为后文…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的审美观念的更新,艺术“化丑为美”的审美功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它开辟了审美境界的新领域,艺术之所以具有“化丑为美”的美学功能,就是因为现实生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画面,读的审美视野也向本的写作提出暗示,而作家、艺术家对世相态的体察入微,内心蕴蓄欲吐的激情,出神入花的“生花之笔”是“化丑为美”的关键所在。艺术的“化丑为美”具有辛酸之美,畸形之美、奇妙之美、反衬之美、狰厉之美、悲壮之美等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0.
达到“仁”的境界,是孔子的最高审美理想;“仁”、尽善尽美、“中和之美”构成了孔子的审美准则;而心灵充实之谓美,“人的自然化”之谓美,心灵的“自由”之谓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美当是孔子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1.
文有文眼,它表露着文章主题思想的内涵,教也有教眼,它能够紧扣住教学目标与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文眼,就可以顺利理清课文的主旨与脉络;选准教眼,就可以有效突破教学重点或难点。 试以初四册三篇课文为例: (一)《白杨礼赞》(教读课) 象征的艺术手法是本文的阅读重点与难点。尽管在课前“预习”中对作者的写作背景有了提示,但要学生真正理解象征的艺术特点并非易事。如果上课时把很多时间用到划分段落、逐段进行词句分析上,往往使人感觉到抓不住主旨,费时多而收效微。本文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一句话点明题旨,后面接连三次赞美白杨树“然而实在是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美学是范畴美学。在众多的审美范畴中,“和”或“中和之美”又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影响深远的审美范畴,它肇始于先秦“中和”思想,历代又有许多精僻详尽的论述。在此,我不想论证“和”的源流,而只想拍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象征诗派的理论柱石──契合与融合与“与”的相容性,以期对象征诗派与象征诗美的表现形式作一种传统化的审视。一、“和”:一种古典的审美意象中国的艺术精神主张主体和客体的和谐。而文学艺术作品的勉力——“神”在主体和客体的交接、交汇、和谐中.“‘重庆炳先生在片神”的概念的艺术转化》中认为:中国艺术…  相似文献   

13.
自然美,是客观自然界中自然物的美。诸如傲然挺立的白杨树,郁郁苍苍的松树,修直挺拔的井冈翠竹,清幽空灵的小石潭,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风光旖旎的醉翁亭等都属于自然美。语文教材中的自然美,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诉诸读者的想象而显现的,并非能亲临其境的自然景观。但是,语言符号的表现性和审美属性以及教师形象化、审美化的教学艺术,却能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增强他们对自然美的审美感受力,陶冶性情,砥砺品行,培养高尚的情操,唤起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人的情感与智慧交融的结晶,尤其是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通过美,才有可能去熏陶、感染学生的纯洁心灵,进而在学生获得美感的过程中,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动力. 记得教《白杨礼赞》一课时,笔者在学生眼前展示一幅白杨图.枝繁叶茂的白杨树傲然挺立在黄土高原上.加上角色扮演、表情朗读,让学生感受到白杨树的形态美,并由此启发学生的联想,让他们写出一种自己熟悉的无生命的物体的品格.  相似文献   

15.
一位教育家曾指出:“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德国著名诗人席勒也曾说过:“若要把感情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变成审美的人。”可见,审美是人本身的需要。学生爱美、求美之心非常强烈,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审美对象中择取审美表象,并与联想与想象融为一体,从而形成新的审美意象,使学生在美的教育中受到美的熏陶、感染.产生审美的情趣,激发美感,提高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一、研究的缘起与主要观点 1.审美人生教育是自由人性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性的最高境界,即自由的实现。著名美学家高尔泰有言:“美是自由的象征。”席勒也早就定论道:“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到自由。”黑格尔则认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可见,审美人生教育是自由人性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7.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美的体验,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美的事物的主观感知、欣赏和评价。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世纪之初就提出了美育完美人格的主张。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也说:“如果要把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就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相似文献   

18.
一场漫天大雪,大地万籁俱寂,茫茫大漠上只有白杨树无言地立于天地之间。此时此景入诗入画,白杨树苍郁的色彩,挺拔的躯干,折射出一种悦人的美感。这种美感是一种伟岸的精神,是一种高昂的气质,是一种超越客观实体本身的一派精神气象。由于这种精神气象使得审美主体与客观实体间产生了一种距离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距离”。 由于有了距离,便产生了美,由于“审美距离”的存在,就决定了审美的无功利  相似文献   

19.
一、(1)赞美实在是不平凡的白杨树飞直抒胸臆)点明题冒雄伟、单调的高原景色:地田荒麦砒是是如的的荡黄绿坦二、(2一4)塑厦舅拿纂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展示背景引出主体11|||l火产、1.!llwel\三、(5一8)具体描绘和礼赞白杨树令人振奋的白杨树:傲然挺立哨兵似的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由干、枝、叶、皮来表现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用自然环境来说明树中的伟丈夫 —通过比较而得出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通过联想和象征来体现以树喻人揭示中心四、(9)斥责贵族化的楠木高声赞美白杨树}照应开头深化主题(文启煌)《白杨礼赞》板书设计@文启煌~~…  相似文献   

20.
“美是道德的象征”。以理解为鹄的的解释学尤为关注艺术活动的伦理性质。从解释学的视角来看,艺术(审美)创造和欣赏活动是一场永无休止的对话,是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的重要纽带,因而是人类永不衰竭的生命力之情感源泉,是为艺术活动的形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