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介绍了实验室安全教育微课体系的建设;通过详细调查分析我国大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网站的教育资源,发现视频或动画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资源偏少;新兴的微课、慕课等教学技术手段尚未被运用在实验室安全教育上。针对上述需求和互联网+时期的学习特征,提出对策:建设实验室安全教育微课体系;详细论述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微课结合的可行性、微课知识点的选择、SOLO评价机制、教学设计及制作工具等;并制作了100多个微课,涵盖了实验室规章制度类、仪器操作类、药品使用类、个人防护类、危险废弃物处理类及安全事故分析类等。最终结合实验室安全教育网站,以专题讲座、微课自学与实验室准入考试等形式有机结合,构建立体的实验室安全防护体系。  相似文献   

2.
《药品保管》是高职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实用性强,但内容枯燥庞杂,教学时数少,一直是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学习中的难点课程。利用蓝墨云班课手机app辅助教学工具,通过贯彻混合式学习的理念,在《药品保管》课程中开展移动信息化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微课”是针对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局限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深入和中医药院校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医药院校师生在开放实验平台开展的科研活动也在不断增加,实验室安全保障和安全教育面临极大挑战。而中医类院校实验室生物安全与实验室教师、工作人员与学生健康密切相关,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不可预计的危害。“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模式有助于实验室安全教学的顺利开展。我校重大科研平台依托现有的实验室安全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开放服务系统的建设基础,构建了基于“微课”的医药类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利用“微课”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探索新型实验室安全教学方法。通过新型教学资源库建设,构建了中医类院校实验室安全微课体系,对培养新型中医药科研人才及对中医药大学实验室安全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8):251-254
针对当前学生对生物实验室安全知识的缺乏及对安全事件防范意识不强的现状,提出以互联网+微课形式对学生进行生物实验室安全教育,并对生物实验室安全教育微课体系建设进行详细的论述。以生物活体实验材料安全问题为例,制作微课,展示生物实验室安全教育微课形式。  相似文献   

5.
高职药学专业无机化学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化学基础模块+专业需求模块"的课程体系改革能够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以微课程的形式应用于教学也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文中阐述了微课程的概念及特点,高职药学专业无机化学微课程开发的意义及开发流程和制作方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与展望,期待微课程能为教育事业增添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王宁 《江苏教育》2015,(8):61-63
微课,因其能满足学习者不受时空限制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需求,为高职院校改革教育方式、丰富教学模式、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建设实用高效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微课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破解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现实难题,满足财务会计工作岗位的专业需求。基于此,对高职财务会计微课资源建设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现状,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教育技术,建设一个融合实验室安全知识学习与考核于一体、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先进性和开放性"特点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系统。该安全教育系统让不同的内容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使学习对象更有针对性、学习时间上更加自由、学习方式上更加灵活、信息视角上更加开阔、学习内容上更加丰富、学习过程上更加深入,从而达到提升师生安全作业的意识、提高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8.
微课,因其能满足学习者不受时空限制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需求,为高职院校改革教育方式、丰富教学模式、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建设实用高效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微课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破解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现实难题,满足财务会计工作岗位的专业需求.基于此,对高职财务会计微课资源建设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微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专业精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以精准扶贫为契机,构建跨境电商微专业。分析高职跨境电商微专业建设实践的内容,基于CIPP模式对微专业建设实践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微课程设计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课程是信息时代职业教育重要学习资源。通过微课程的内涵,分析了高职院校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路和设计模板,以计算机网络安全这门专业核心课程中一个知识点完成一节微课的设计,形成微课设计思路,明确微课的制作步骤和构建高职院校微课程的制作方法。建立微课程这一优质的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探讨高职院校开展微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最终目的是推进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各种云技术、云应用离我们生活也变得更近。如今学生们对互联网、移动终端越发依赖,通过各类移动端设备随时随地获取丰富的学习信息。在教育行业中引入基于云技术的微课平台,是一种为广大学子们提供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新方法。本文基于移动云平台设计一种适合中小学教育的微课平台系统,用户涵盖学生、教师和家长,使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效率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2.
The importance of students' learning to learn competence for academic achievement, as well as their well-being at school and in life, is increasingly emphasised by educators and policy makers in national curricula and educational strategies. In an uncertain and complex world, learners need to become autonomous, be able to analyse challenges and apply knowledge in different contexts, address complex tasks, and create new knowledge. This article explores concepts and approach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learning to learn competence in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 in Estonia. First, the conceptualisation, model and dimensions of learning to learn competence are described and related challenges for teachers are analysed. Second, an overview of Estonian teachers' current practices, beliefs, knowledge, skills and occupational standards relevant to students' learning to learn competence is provided. We discuss how Estonian teacher education policy may enhance or inhibit the work of teachers when supporting students to develop learning to learn competence. Future directions for teacher educators and how to prepare teachers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learning to learn competence are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社交网络的日益成熟发展,学校教育与网络相结合、师生学习社交关系圈形成的新型教育模式,将是成人学习的新型模式。在校园网中建立学习型SNS社区,可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更好的平台,可以为学生营造出自主、协作的学习氛围,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为教师打造专业平台,快捷知识和观点分享。如何利用学生的网络活跃性和群居性为教学服务,是目前学校网络建设与发展的热点、创新点。在校园网中建立学习型的SNS社区网站就是一个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随着碎片化学习的不断发展,微课程以其"短""小""精""微"的价值特性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对微课程的有效把握应建立在对微课程要素及其关系的透彻理解之上。鉴于此,本研究在符号学视域下,结合表征体系四边形的四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深入剖析微课程的符号要素及其逻辑关系,发现它们分别指向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内容的解读和微课程设计的交互与反馈环节。确证微课程的时代价值有助于教育体制深化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全面而自由的成长。  相似文献   

15.
终身教育理论是本世纪教育的核心指导思想,每一个社会中的人都应成为终身学习者,尤其是教师更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一般而言,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对学生影响极大,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知识水平的制约。要做一名永远称职的高中英语教师,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拥有持久的学习力,才能使教师的知识不断更新,能力不断增长,素质不断提高。只有教师学会终身学习,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型特征的英语终身学习者。  相似文献   

16.
在高等教育扩招的背景下,我国高等理科本科教育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为了全面准确了解现状,推进教育改革发展,"高等理科教育改革调研组"对我国高等理科专家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案例访谈。调查发现:高等理科本科质量仍面临严峻的挑战;高等理科教育要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目标,建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建构整体性的学习支持体系;开创革新性的学习工具,让学生能够高效学习海量知识;相关研究要总结并标识理科人才培养模式普遍性的关键特征;加大教学资源投入的制度保障;改革教师教学激励机制,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动力和教学能力;加强专业教师的发展和培训。  相似文献   

17.
课程改革对变革聋校教学措施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改革要求聋校教学措施也要加以变革,主要应从六个方面入手: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师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建构过程,由独自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由单纯练习向充分体验转变,将教师的权威作用转变为引导作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等。  相似文献   

18.
19.
提高大学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热点问题。首先应遵循鼓励学生与教师的交流、鼓励同学之间合作、鼓励积极的学习、给予快速的反馈、重视用于学业的时间、注重对学生的高期望、尊重学生多样的才能与学习方式等七个原则;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大学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教学是通过大学教师实现的,因而清楚认识能够进行有效教学的教师在教学技能、知识准备、个性特点、与学生交往等方面有其明显的特征尤为必要。不仅如此,提高大学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大学建立起支持性的教学文化;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致力于教师发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等。  相似文献   

20.
The study explores relationship building and improvements in knowledge, skills, and dispositions of pre-service teachers enrolled in an Indigenous education content and pedagogy methods course. The Teaching American Indian Students in the Elementary Classroom course stands alone from other diversity education offerings at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Duluth and is a required learning experience. Pre-service teachers are provided with essential knowledge and learning opportunities that facilitate success in working with Indigenous students, and helping mainstream students learn about Native history, peoples, and communities. The evaluation study was conducted by an Indigenous faculty member interested in learning how non-Native teacher education students felt they were achieving target knowledge, skills, and dispositional goals. Three separate groups of teacher education students completed both pre and post online surveys as a part of a three-year mixed methods evaluation study. The study shows significant gains made by pre-service teachers in each of the target areas, and affirms that methods coursework in American Indian education can lead to more interculturally competent teacher candidates. Helping teacher education students develop the requisite abilities and dispositions to fulfill Native American education objectives is contributory to developing future teachers as competent professionals and allies in Indigenous and diversity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