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斯钦巴图 《寻根》2006,(5):11-18
在巍巍的阿尔泰山脚下、天山南北以及遥远的伏尔加河畔,有一部气势恢宏的伟大史诗从遥远的古代口耳相传,至今仍保持着它的艺术魅力,并越来越多地引起各国读者和学术界的兴趣。这就是英雄史诗《江格尔》。  相似文献   

2.
多瑙河的威尼斯──帕绍程在里多瑙河是仅次于伏尔加河的欧洲第二大河流,它使人想起浩瀚的大川,但这条源于黑森林、流经德国和奥地利到维也纳为止的多瑙河与浩瀚这个同相距甚远。它的沿岸有乌尔姆、多瑙城堡、因戈尔施塔特、累根斯堡等历史名城和古迹,古宅邸和教堂尖塔...  相似文献   

3.
很久以前,亚历山大·仲马在计划访问俄国时,曾这样解释过自已旅行的目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内河。俄国有一条伏尔加河,它是欧洲最大的河,是河流中的皇后,我向伏尔加陛下致以问候。”这位小说家一语道出了伏尔加河在俄国三百万条大小河流中的显著地位。大仲马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是这条河的客人了。伏尔加河虽然不是苏联最长的河流,但是在人民的作品中,它却是今天全民族的一条主要河流。涓涓的流水,蜿蜒曲折地穿过那茂密的森林和幼林丛生的沼泽地,伏尔加河就这样开始了它由北至南的流程。它穿过一个个湖泊,鼓足了力量,冲出河道,威严地向前飞奔而去。七千条大小河流汇集于伏尔加河,它把自己献给了俄罗斯的广大平原和丘陵地带,黑海沿岸的半沙漠地带和里海。  相似文献   

4.
19世纪后半期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涅克拉索夫在1858年创作的著名诗篇《大门前的沉思》中,描写伏尔加河时说:“走上伏尔加河畔,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那回响着的是谁的呻吟?这呻吟在我们这里被叫做歌声……伏尔加!伏尔加!在春天涨水时期,你横扫田野,茫茫无际……”伏尔加河是俄罗斯的母亲河,这条发源于俄罗斯北方中央高原低矮的群山中的欧洲第一大河,流域面积相当于德国、法国和英国领土面积的总和。而伏尔加这个词本身就已经含蓄地成为俄罗斯民族的象征,历来被俄罗斯作家、诗人、画家所青睐。2006年,一位年轻的俄罗斯油画家创作了一幅再现伏尔加自然之美的《伏尔加河牧归》油画,使人们的注意力又重新转移到俄罗斯当代画家的现实主义绘画上来。这幅作品一经问世,备受俄罗斯画坛好评,油画的作者就是当代俄罗斯新生代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德米特里。  相似文献   

5.
俄国著名的戏剧家奥斯特罗夫斯基在写《大雷雨》之前,经常在伏尔加河畔散步。他喜欢清晨在这里散步,也喜欢夜间在这里散步。在雷雨轰鸣的天气里,他更喜欢观赏这伏尔加河畔的景色。这时候,伏尔加上空阴霾四起,乌云翻滚,仿佛变成了“黑暗王国”。他觉得当时的俄国就如同这样一个“黑暗王国”,其中有许多人变成了奴  相似文献   

6.
方汉文 《寻根》2004,(6):16-23
公元4世纪中叶,欧洲的伏尔加河流域突然出现了一支来自亚洲的游牧民族,他们以后向莱茵河等地区的欧洲古代民族日耳曼人发起攻击,迫使日耳曼人西移并侵犯罗马帝国,最终导致罗马帝国的灭亡.  相似文献   

7.
俄国伟大诗人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涅克拉索夫诞生于乌克兰的涅米洛沃村。他的父亲,一个不太富有的地主,当时在军队中服役,官衔是大尉。儿子出生后三年,他以少校的官衔退职,在雅罗斯拉夫尔省的祖传领地格列什涅科沃村定居。在这里,距伏尔加河不远的农村中,在无边无际的田野和草地中间,未来的诗人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涅克拉索夫童年的记忆与伏尔加河紧密相连,后来,他把许多热情洋溢、充满柔情的诗歌献给了这条大河。“美好的河流,人民的养育者”——他这样称呼这条河流。然而,正是在这里,在这条  相似文献   

8.
对画家康斯坦丁·瓦西里耶夫迄今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公认的:他是天才。康斯坦丁·瓦西里耶夫的一生是在伏尔加河畔的一个小村镇中度过的。还在孩提时代,他就是正如常言说的"生活在空中楼阁的人",使他的双亲,两个普普通通的人大伤脑筋。人们很少看见他和同龄的孩子们为伍。他不参加他们喧嚣的游戏,而喜欢独  相似文献   

9.
人生第一件事就是与人相处。在家里,在学校,在单位,在社会上,都得与人相处。一个人的时候不多,有的人也许多一些,但那是与人相处后的一种选择。选择孤独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反之,选择与人合作和共处才是丰富和完整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
不速之客     
英国的秋天总是多雨:蒙蒙细雨中,草地格外碧绿,树木分外葱郁:比起北京的秋高气爽,这里似乎更多一些清新滋润,给人另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一在伦敦住久了,也染上一些英国人的习惯,比如喜欢节假日到公园散步,看看满眼的绿色,而秋天的伦敦散步,比起平时又多了一项趣味——捡栗子。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韩国大学生中出现了一种疏远人学科的现象。不少大学生认为攻读对于将来就业没有多大用处的学、史学、哲学等人学科专业,无疑是在浪费精力,不如改学当今社会上有人气的专业。为此,人学科专业的大学生纷纷申请改学专业。  相似文献   

12.
史革新 《寻根》2002,(3):85-90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明古国,藏书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史上的藏书阁、藏书家层出不穷,尤以江浙一带为多。范凤书《中国私家藏书概述》一收录了从古代至近现代的藏书家共4715人,其中浙江1062人,江苏967人,两省总计2029人,占总数的43%。江浙一带藏书风气之盛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13.
北京的4月本来多风,今年更是不时地受到沙尘暴的袭击,使人不胜其烦。正在这时,北京人艺以最强阵容奉献了一台精致淡雅的《风月无边》。该戏一改人艺往日俗人俗事、一派京腔京韵的路数,选取了不大为人所知的明末清初大戏剧家李渔的故事,用淡墨勾勒出他的独特形象和传奇人生。  相似文献   

14.
陈国威 《寻根》2008,(1):43-48
《文史知识》2006年第7期刊登了苏生文先生的《明清来华西人吃什么?》一文,细致地探究了明清之际来华西人的饮食状况。据笔者所知,目前学术界于此鲜有较为系统的研究,因此,苏文的研究相当有意义。但遗憾的是,文章中关于清代的部分多是鸦片战争后的内容,涉及鸦片战争前的不多。现笔者在苏先生的基础上尽力补充一些鸦片战争前寓华西人在华饮食的大致状况,算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一点思考吧。  相似文献   

15.
江迅 《文化市场》2001,(1):27-28
新的上海博物馆落成时,一度成了街头巷尾的话题。对外地人说起这博物馆,上海人总会显出一种自豪。新的香港文化博物馆落成,香港人知之却不算多,一听到“文化”两字,就冷却了前往参观的冲动。它的吸引力,不如一场迎新花车嘉年华,不如高科技电讯展销会。也不如启德旧机场的跳蚤集市。博物馆给人的印象,总是静态的,严肃的,学术味浓浓的。这两天,文化博物馆在地铁做了不少广告,印刷精美的宣传品又广为散发,媒体再三报道,香港人才明白,这新的博物馆,是一座香港平民文化的宫殿,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于是,普通香港人才纷纷前往。  相似文献   

16.
郑永福 《寻根》2007,(3):46-52
“文化基因”与“大众佛教” 韩国有宗教信仰的人很多,据说其中信仰佛教者大约又居其半。信佛的人多,佛教寺院也就多。韩国有“三大名寺”(通度寺、海印寺、松广寺)一说,又有“四大名寺”(上述三寺加梵鱼寺)一说。  相似文献   

17.
荷兰漫笔     
云王 《世界文化》2006,(4):32-34
阴露中的绚丽 冬季的一天,和几个中国学生一道从我们居住的荷兰城市出发到德国波恩参加一个会议。一进波恩,一个同学就说,不一样,太不一样了。我说,什么不一样?他说,你看德国人穿的衣服,再看他们盖的房子,和荷兰人相比差别多大。经他这么一说,我发现果然是这样。  相似文献   

18.
法国人和宠物王洁编译在法国,宠物的数量是3500万(大约是法国儿童的两倍多),分布于这个国家里55%的家庭中。这些家养动物每年吃掉的肉要比西班牙人用量的总和还多。根据最近的一项统计,巴黎的兽医数量大约是230人,比以往要高;有40家动物诊所在昼夜营业...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使中成为21世纪的强势语言之一。世界上学习中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一波全球性中学习热,也激发了许多就业机会与商机。  相似文献   

20.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讲出了一个平凡的道理:人的阅历越多则越容易明白世情;接触的人多了则阅历也会多起来。这说明实践经验的重要。刘禹锡讲的这十个字包含深刻的道理值得记取。(栗)“经事还谙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