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立学习型学校是目前学校管理中比较流行的管理思潮。文章通过对学习型学校以及变革型领导有关概念和特征的分析,认为构建学习型学校需要变革型领导。同时探讨了在构建学习型学校过程中的领导策略:建立学校共同愿景;引领学校组织学习;改革学校组织结构;倡导学校学习型组织文化。  相似文献   

2.
构建学习型组织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理想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的前瞻性、方法和工具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学校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模式。通过对学校组织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认为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学校发展理想的指导理论,并提出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构建学习型学校的几项建议:学校要以系统思考为基础,发展自我评估;学校校长角色的变化;学校教师角色的变化;学校发展的目标构建———拥有共同愿景;学校发展的组织构建———团队学习,发挥集体智慧;学校发展的文化构建———建立分享反思的组织学习文化。  相似文献   

3.
在构建学习型学校过程中教育领导角色与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兆芹 《外国教育研究》2005,32(11):20-24,32
文章通过对学习型学校特征以及教育领导概念和角色的分析,认为构建学习型学校的首要策略是树立学习型教育领导,如此可以使学校每个人在承担学校的责任上分享领导权力,实现对学校共同利益意识的承诺与尽责,唤起高绩效学校的共同愿景,充分发挥学校组织创新能力。同时探讨了在构建学习型学校过程中教育领导策略:1)建立延伸的领导概念,建构多水平的教育领导;2)教育领导者要确立角色意识,领导学校发展;3)教育领导者要建立清晰的共同愿景;4)建立分享反思的学校学习文化;5)构建高效能的团队学习,促进专业发展;6)建立学习机制,使教育领导产生巨大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4.
段瑞婕 《考试周刊》2013,(20):140-14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学习型社会、学习型高校的建立势在必行。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创建学习型组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高高校自身的竞争力,使高校的组织结构更趋向于合理化,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塑造良好的学校文化。为了使学习型组织的作用能够发挥得淋漓尽致,在高校中创建学习型组织可采用以下策略:更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构建扁平式的组织结构,加大教职工的培养力度,建立并完善保障机制,构建并创新学校组织文化。总之,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5.
学习型学校是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学校教育中的具体运用,它是能够有效进行团队学习,不断改善自身收集、管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获得进步与发展的一种学校。学习型学校的创建有利于激发每个组织成员的自我意识,达成学校共同愿景,从而促使组织及其成员共同成长。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在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中,传承志成精神,建设共同愿景;转变学习方式,改善心智模式;深度系统思考,变革学校管理模式,在创建学习型学校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建设学校学习型组织,是促进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建设学校学习型组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构建互动的学习团队、建立发展的评价制度,是建设学校学习型组织必须首先做好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是终身学习的时代.学校乃知识和学习的殿堂.创建学习型学校,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然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主导理念和行动纲领.支持性的学习氛围是学习型学校的重要特征,也是学习型学校赖以建立的前提条件.因此,校长应重视学校学习氛围的营造,采取确立学校的共同愿景、培养知识共享的意识、鼓励教学反思、建立导向学习的激励机制等策略,为教师学习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持,以促进教师的持续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学习型学校是一个全新的学校管理模式,强调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团队学习和终身学习.创建学习型学校,是发挥各级各类学校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起引领和骨干作用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自身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学校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本文对创建学习型职业学校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关于"学习型"学校建立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教育改革中,引入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建立学习型的学校已成为当务之急。学习型学校是成员能建立共同愿景,进行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改善心智模式进而实现自我超越,从而每个成员都能在学校组织中获得内感报酬的学校。根据我国教育的现状,将学习型组织理论引入学校建立学习型学校存在有利的条件,也有不利因素的一面。但只要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社区共同努力,学习型学校的建立是完全能够实现的。我们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学校与社区关系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构建学习型学校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知识社会的到来,新的教育改革浪潮要求学校成为学习型学校。学习型学校有独特的内涵和特征。构建学习型学校的策略:创建学习的环境,建立健全的组织学习机制,以及建立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正在从传统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型;教育要为这一转型提供应有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培养,以教育改革应对社会进步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首先要建立学习型政党,使党的领导永远保持先进性;其次是建立学习型学校.高校要建立党委、行政、学术领导三位一体的管理系统;教师终身学习体系是学习型社会的典范,教师群体和各级各类学校应当率先成为示范性学习型组织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班主任学习型组织可以给班主任搭建良好的职后学习平台.班主任学习型组织的类型包括互助型、授权组阁型、行政年级型、学校规划型和学区启发型等.构建班主任学习型组织的具体路径为:学会交流思考,积极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以及构建类型驱动学习型共同体等.  相似文献   

13.
学习型学校是指通过培养教师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学习,形成学校浓厚的学习气氛,进而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实现学校的共同愿景而创造性工作的学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创建学习型学校的哲学依据,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创建学习型学校的理论依据。新时代对教育“挑战”使我们认识到:创建学习型学校是建设学习化社会的需要,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需要,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创建学习型学校应树立现代化的学习理念,营造学习型校园文化,建构灵活高效的学习机制,确立学校共同发展的愿景,建立自主管理机制,构筑学习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新理念下的校本研修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种新模式,它超越了传统课程实施模式,在努力探寻教师终身学习的有效组织形式和教师共同成长之路上,赋予了教师这一古老职业以研究的新特征。校本研修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实践,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不仅是学习化社会对学校提出的要求,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学习型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社会.高校图书馆因有丰富的馆藏信息、知识资源、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良好的学习环境、浓厚的学习氛围,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好场所与重要机构.高校图书馆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发挥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中,高校图书馆自身也得到了建设、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6.
学习型学校中校长领导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学习型学校是目前学校管理中比较流行的管理思潮。在学习型学校中,校长通过建立共同愿景来激发老师不断超越自我的力量,形成学习的内在动因;校长建立高效绩的学习团队,促进老师和学生的团队学习。在组织结构上,通过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来提高管理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学习化社会“理念自1968年首次提出以来,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学习化社会是指个体终身学习和学习机会开放的社会.现代社会必然发展成为学习化社会.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学习化社会的创建只能优先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进行实践探索.构建学习型城市,必须围绕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同时改革学校教育,并建立起学习型城市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8.
远程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学习形式,学习中心作为桥梁和纽带,在远程教育发展的现阶段能很好地弥补高校远程教育的诸多不足,更为重要的是以网络化、系统化的方式,在做好学习中心一系列教学服务支持工作的过程中,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型和定位,构建起学习中心自身的学习型组织,最终实现学校集体与教师个人共同发展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9.
学习型课堂建设,是现代学校制度理念下构建快乐教育的重要实践路径。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学习型课堂,对于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分析了语文教学中构建学习型课堂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组织学习被正式视为一门理论且日益受到重视。时至今日,学习型组织逐步被应用到学校管理之中并为人们所接受。学校乃为知识和学习的殿堂,在成为知识和学习的提供者的同时,更应成为知识和学习的促进者。因此,学校进行组织学习,构建学习型学校,提升学校的教育与学习品质,成为学校发展的美好愿景。然而,学习型学校的建立,改革的不仅是组织机构的调整,而且还伴随着校园文化的改变以及学校成员思考与行为模式的转变,而其中领导者的角色转变是构建学习型学校的关键。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要构建着学习型学校,就必须了解学习型组织的内涵,对自己担负的角色进行重新认识和再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