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6 毫秒
1.
当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他们认为别人给予他们的爱理所当然,从不试着付出自己的爱。《语文课程标准》再次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强调在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2.
范丽芳 《学周刊C版》2011,(9):133-133
一位儿童教育家说:“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问题出在孩子身上.责任还在于父母的教养方式。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爱的孩子.长大又怎么能去爱别人.又怎么能适应社会生活呢?  相似文献   

3.
当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  相似文献   

4.
感恩在中华民族历史中一直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然而面对一群零零后,从小备受宠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对于父母之爱、老师之情、学生之意、社会的付出认为是理所当然。作为初中班主任在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同时,更需要教育学生知恩,体验父母、老师、同学、社会对自己的关爱、帮助;学会感恩,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祖国。  相似文献   

5.
一、活动的提出 当前农村小学"独生子女"和"留守学生"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他们对家人给予的爱认为理所当然,且没有机会学习付出自己的爱.为使孩子们理解被爱,学会感恩与关爱,有必要通过实施"感恩教育",让"感恩"润泽学生心灵,奠基学生生命.  相似文献   

6.
听障学生由于先天或后天听力受到损伤,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和成长,许多家长内心都存在一种歉疚心理,觉得自己对不起孩子,故而对孩子大多是有求必应,一味地付出,不奢求回报.家长的这种歉疚的心理和无偿付出的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孩子,久而久之,使他们觉得父母甚至其他人所给与他的都是理所当然的,因而受之坦然,不懂得感激别人,更谈不上什么回报,继而逐渐变成一个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的人.  相似文献   

7.
一、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要从小处着眼,循序渐进1.过分溺爱的家庭教育,令人堪忧。现在好多独生子女因父母的娇生惯养,处处缺乏一种责任感:对家庭,他们只知受爱,不知爱人;对父母,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对集体,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对社会,目无法纪,我行我素;对国家,只图享受,不讲奉献。他们往往总以为自己现在还小,离尽责的时间还远,父母该名正言顺地为他们负责到底。  相似文献   

8.
所有的父母都爱孩子,却未必会爱孩子。过分的关心溺爱,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挫折、困难和学习爱护别人的权利。这样的孩子从小只会享受,不知奉献;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情感世界中只关注自己,不知体会别人。  相似文献   

9.
一、活动的提出当前农村小学“独生子女”和“留守学生”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他们对家人给予的爱认为理所当然,且没有机会学习付出自己的爱。为使孩子们理解被爱,学会感恩与关爱,有必要通过实施“感恩教育”,让“感恩”润泽学生心灵,奠基学生生命。感恩包蕴着孝亲敬长、关爱他人、热爱故土、精忠报国、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等传统伦理价值,是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培养现代公民的关键环节。二、活动的实施第一阶…  相似文献   

10.
一、活动的提出当前农村小学“独生子女”和“留守学生”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他们对家人给予的爱认为理所当然,且没有机会学习付出自己的爱。为使孩子们理解被爱,学会感恩与关爱,有必要通过实施“感恩教育”,让“感恩”润泽学生心灵,奠基学生生命。感恩与爱和慈恩共生,与谦卑和忏悔同在。“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感恩图报,当有激于衷矣”,讲的都是感恩。它包蕴着孝亲敬长、关爱他人、热爱故土、精忠报国、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等传统…  相似文献   

11.
人们之所以对"陶星现象"特别关注,很大原因在于,整个社会感恩意识的普遍缺失:人们享受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却在肆意破坏着给予我们这一切的环境;面对父母的哺育之恩,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  相似文献   

12.
<正>客观地说,在近些年,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越来越强,只知享受,不知给予;只知爱自己,不知关心别人。面对着一件件发生在青少年间的幼稚而又血淋淋的惨剧,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共鸣。如何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生存、生活,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尊重生命、真爱生命,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提高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堂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设计,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  相似文献   

13.
天下父母,大概很少有不爱自己孩子的。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父母更是疼爱有加,恨不能将孩子时时处处都裹在爱的怀抱中,希冀他们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健康幸福地成长。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这一片挚诚之爱确实令人肃然起敬。可是在这背后,不知家长们想过没有,爱也是有学问的。这里的学问,便是爱不能仅仅是单方面的,而应该是双向的。要教育孩子,不能仅仅只要求别人爱自己,或者说只知道  相似文献   

14.
【设计意图】“四二一”的家庭模式加剧了独生子女的“骄”、“娇”二气,导致了他们的感恩意识、同伴互助行为缺失。他们大多对父母的关爱表现漠然,对同伴的困难视而不见,存在着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被爱,不知责任等自私行为。如何对幼儿实施情感教育,培养感恩意识,  相似文献   

15.
正感恩是一切美好情怀的起源,是人与人和睦交往的准则。感恩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性真善美的体现。然而,如今的绝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他们集长辈的爱于一身,习惯于爱的输入,不习惯于爱的输出,出现了诸多不良倾向:孩子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深刻感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也知道应该抓住幼儿期这一关键时期进行教育。那么,如何关注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引领家长、协同社  相似文献   

16.
当今家长极为重视对幼儿的智力培养,往往忽视对幼儿情感与人格的培养。许多家长溺爱孩子,把养育当作教育,使得幼儿只知索取,不知给予;只知独占。不知分享:只知被爱,不知爱人。对于家长的爱、他人的爱,只见物,不见情。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我们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让家长了解教育,参与教育,使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家园联系会我们根据教育的需要举行各种形式的家园联系会。一种是向家长公布教育工作计划,使家长了解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并请家长对教育方案提出意见和建  相似文献   

17.
让孩子懂得回报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他们将一切给予孩子,不图孩子的任何回报。然而,这种单向性的爱缺乏教育性,容易使一些孩子变得目中无人,自私自利,只知独占,不知分享,只知索取,不知回报,不知道关心父母。应当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需要得到精神和物质的...  相似文献   

18.
如今的孩子,大都处于被爱护的环境之中。幼小的孩子,多得到成年人的一些爱护,这对他的健康成长是必需的、有益的。但是,他们也容易因此出现只知享受别人的关心、爱护,而不知关心、爱护别人的品行问题。在幼儿园里,常常发生这样的事情:有了漂亮的玩具,一些幼儿都想自己  相似文献   

19.
张越 《少年文摘》2011,(3):38-41
其实每个人都会伤害人,每个人都会被伤害,可我们只知自己的苦,却不知自己施加给别人的苦。  相似文献   

20.
助人为乐、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得到了太多的关注与爱,很多家长却忽视了对孩子的爱心教育。使子女只知道受宠,不知道爱人。要了解是什么给孩子带来快乐,仅仅是别人给了他什么东西,还是他用自己的微薄力量给别人做了什么事,如果享受他人创造的幸福是快乐的唯一源泉,那就非常不好,他将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是呀,如果孩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那将是十分危险的。本文论述了如何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