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高”作为商业演出自有其商业性价值,作为公益演出也有其巨大的号召力。只是,打着公益演出的大旗,来行商业性演出之实,就显得不伦不类  相似文献   

2.
张帆 《新闻窗》2009,(6):92-93
大型实景演出是近些年在全国各地兴起的一种舞台演出形式,其演出载体依托的是自然山水、园林风景等真实的景观,舞台不仅大型化,且演员众多。此外,它还借助于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艺术门类的紧密配合,使其成为音、像与故事高度聚合的奇观,给观者以强烈的听觉、视觉和想象力的刺激。  相似文献   

3.
有清一代,戏曲繁盛,戏班众多,演出剧目也极为丰富。考察其剧本来源,或为书坊印刻,或请文士编写,或为艺人自创。然前两种非演出之台本,与舞台要求不甚吻合,故又须经艺人加工成台本,方可演出。所以,所有的戏班演出的脚本,皆为抄本。然而岁月流逝,数百年间,随时间而湮没的台本不可计数,留存至今的仅为万分之一二而已。因其台本的内容是艺人反复揣摩、修改、创造,并在演出实践中得到观众认可的,故而,比起文士创作的案头剧或者书商随意删改后印刷的剧本,其研究的价值不知要高出多少。所以,这些抄本是十分珍贵的文献资料。这  相似文献   

4.
王美翔 《兰台世界》2017,(12):114-117
晋中地区丧葬演出习俗由来已久,在山西地区乃至全国颇具代表性,对其古代方志文献的研究可以管窥中国古代丧葬礼仪的具体形态,其中关于丧葬演剧的记载包括了作佛事、鼓吹乐、戏曲演出、方相驱傩以及戏曲禁毁的史料,具有重要的民俗学、历史学和戏曲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全国34家电台近日在威海市召开“全国听众喜爱的歌手”评选研讨会.一致同意,联合制裁艺风不正的艺员、歌手的演出活动。与会电台一致同意成立广播协作网,并达成共识,对于有严重不良行为,演出格调低下的歌手,34家电台在一定期限内不播放其歌曲,不为其做任何宣传。  相似文献   

6.
商业演出主持人需要针对不同的演出形式调整主持的语言技巧,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感官的营造,不断发掘商业演出主持的新形式,努力打造赏心悦目且能帮商家带来品牌效应等良好效果的商业演出。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版权管理体制比较完善,在对音乐版权的管理上,其特点是尊重市场规律,通过多家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之间的竞争与制衡来促使网络音乐版权实现良好的经营态势。音乐版权产业收入主要包括演出收入、复制收入和发行收入。演出和复制收入都是直接的版权收入,  相似文献   

8.
洪洞英山杂剧图是一幅线刻七人杂剧图,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左家沟乡英山的舜帝庙里,对研究北宋前期的杂剧形态具有重要的价值。英山杂剧图内容为二杂剧色作场表演,两侧为乐部教坊鼓色、笛色、歌板色、杖鼓色、筚篥色。教坊鼓色、筚篥色,头部均戴诨裹,推断应为杂剧演员,真正的身份很可能是杂剧行当中的副净、副末,在其搬演的剧目中无需演出时,兼职司乐。笛色头戴东坡巾,也可能是兼职司乐的杂剧演员,在正杂剧的演出中有可能是职司引戏或者末泥的行当。本文以静态的画面作为基点,复原英山杂剧演出的动态过程,认为英山杂剧图表现的应是正杂剧演出之前的"艳段",情节简短,所需演出脚色少,副净、副末等主要脚色行当尚未开始演出任务,又因"路岐"剧组的规模有限,故而在"艳段"中兼职司乐伴奏。这个简短的艳段演出完毕,再行搬演正杂剧。  相似文献   

9.
张卫东 《北京档案》2014,(3):46-47,49
正旧时,京城百姓将营业性演出场所统称为茶园,这与古代的茶肆、酒楼的演出形式分不开,古称勾栏、瓦肆。无论宫廷戏台、庙宇戏台、府邸戏台、会馆戏台、饭庄戏台等在戏曲演出史上有过多么重要的地位,但是真正为观众服务的商业性茶园戏台才是戏曲演出的重要部分。京城是一个政治文化中心,这里的商业性茶园戏台在清代堪称全国之冠。  相似文献   

10.
环县道情皮影许家班之个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县道情皮影是在承继传统皮影戏的演出形式,结合古老的道情说唱艺术作为表演的基础上,吸收诸多周边地方剧种及当地民歌的一些特色曲调,并融合当地方言声调作为其旋律基础的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戏曲剧种。环县现有47个戏班,常年演出于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庙会、神会以及人生仪礼等乡俗礼仪场合中。  相似文献   

11.
陕西韩城盘乐村宋墓杂剧壁画凝固了北宋杂剧演出精彩的一幕,其杂剧人物的脚色归属向来众说纷纭。此前学界释读壁画脚色,多依据描述南宋晚期杂剧的史料,试图为壁画人物与史料里的脚色寻求某种对应关系。更为历史主义的视角则强调回归北宋杂剧演出语境,后者表明,北宋杂剧演出前,有不介入演出的引戏勾演员入场,演出时演员人数不定,可以由副净副末两类脚色扮演,必要时会添加其他次要脚色如装孤、裝旦、装孔子等。净末之间存在否定与被否定的关系,但要到杂剧高潮的"打诨"表演时,这种关系才会凸显出来。韩城壁画恰恰表现了"打诨"刚刚结束后的刹那场景,场上人物脚色因之明朗化:二副末二副净一装孤一引戏。  相似文献   

12.
京津地区相声演出现场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遗产》2010,(2):47-55,157
中国传统相声发展已过百年,当下京、津相声现场演出的形式主要是茶馆与小剧场演出。本文对京、津具有代表性的相声场所,其中包括北京的天桥乐茶园剧场、湖广会馆、东城区周末相声俱乐部、广茗阁(鼓楼)笑剧场,天津的天华景戏院、新名流茶馆、大金台茶馆进行了现场描述。通过问卷调查,对京津地区观众听相声的目的、方式、场所选择等问题进行考察,并指出了京、津两地相声观众的差异。在相声演出生态方面,依据田野调查与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京、津相声演出的文本创新性、演出氛围、表演空间以及相声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等问题,并就营造良好相声演出生态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13.
折子戏是中国古典戏曲演出史上的重要现象,大量存在于各个剧种之中。作为花、雅两部代表性剧种的昆曲和京剧,其折子戏在文本形态和演出形态上均存在较大差异。从文本角度看,昆曲折子戏与全本戏关系密切,改编幅度较小,京剧折子戏则因来源复杂,在全本戏的基础上改编力度较大,与本戏之间的关系没有昆曲紧密。从演出角度看,昆曲折子戏促进了舞台演出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而京剧折子戏则影响着表演流派的形成。昆曲和京剧折子戏的诸多差异,体现出花、雅两部的不同特点,对进一步认识中国古典戏曲的多样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兴昀 《兰台世界》2013,(4):118-119
<正>民国时期的天津形成了以戏曲演出、什样杂耍、电影放映、报刊传媒为代表的城市文化产业领域。而戏曲演出业凭借着市民的喜爱,以及自身面对各种变化的不断调试,在天津文化产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具有代表性的行业。一、戏曲演出剧种的多元化天津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支持了戏曲演出业的持续发展,多元化的居民构成情况  相似文献   

15.
《春台叶庆》为清宫昆弋腔承应戏,剧本大体编制于清顺治、康熙年间。在搬演过程中,《春台叶庆》形成了总本、曲谱、鼓板、题纲、排场、角本等多种形态的演剧用本。目前,《春台叶庆》见诸确切记载的演出共计十五次,始于光绪十七年,终于光绪二十九年,全部演出皆由内学完成。具体承应时,其既曾作为节令承应,于新春、上元和燕九之日演出,也曾作为万寿承应,用于皇帝万寿与皇太后万寿承应搬演。  相似文献   

16.
赵骥 《文化遗产》2017,(2):80-87
长期以来,话剧史的研究一直缺乏对史料的重视,本文从戏剧文献史料着手,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重新考证、还原了早期剧人的杂闻轶事和社会生活状况、新剧舞台演出的技术呈现、演出内容以及表演效果。作者指出戏剧文献是找寻真实的戏剧历史的线索,是话剧史研究的基石,对其进行重新梳理和发掘工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元刊杂剧三十种"①题目标有"古杭新刊"、"大都新编"等词,表明它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读物,刊刻于杭州。这些剧本系正末、正旦用的演出本。从马致远杂剧中出现吴文正(1249-1333)谥号等情况,可知其刊行于元末,而且在传演中受到不断的改动,某些版本有覆刻、补刻的痕迹,其刷印已迟至明初。据版式行款,可知是由四个左右书坊的刊本汇集而成。这些版本大多留有祭祀演剧的痕迹,并且多有帝王或类帝王角色出场,因明代不允许"驾头杂剧"演出,这些便在明代传本中被删削,或是不再演出而无明刊本存世。  相似文献   

18.
以往学术界认为,中国传统戏曲具有娱乐人群、高台教化、写意性、综合性和以行当演人物等特点。事实上,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历代于城乡戏台上表演的观赏性戏剧(杂剧、传奇、地方戏等)和在民间底层祭祀民俗活动中演出的原生态戏剧(赛戏、傩戏、目连戏等)。上述所概括的传统戏曲特点,只能适用于观赏性戏剧,而不能涵盖祭祀性戏剧。本文以山西仪式剧为案例,从演出生态环境、演出目的、演出场所、如何饰扮剧中人物和所综合的艺术手段等方面,来说明仪式剧演出主要供神灵享用,在娱神之余亦可娱人;演出场所除在固定的神庙戏台外,还可作流动性演出;装扮剧中人物不必通过行当,而由村民直接饰扮,并多为世袭制;融合的艺术手段较少,综合性不强。因此对全面的中国戏剧特点需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9.
1994年9月,某报《生活周刊》披露:某歌星回家乡安徽演出,要将演出收入捐献给“希望工程”,据说要捐21万元。结果因票价太高,观众承受不了,演出收入只有6.7万元。话已出口,钱又不够,于是,这位歌星要家乡父老兄妹购买其录音专集磁带1万盒。家乡人还是承受不了,这捐款20多万元的事就成了泡影。  相似文献   

20.
一场又一场演出。 “政治文艺”和“文艺政治” 演出是文艺报道的重要内容。 名剧、名角、名人,都是报纸文艺副刊吸引读者之处。 搞了十年经济报道之后,1992年秋天,我调到新华社教科文编辑室,任主任。其报道的分工范围大致相当于报纸的文艺部和科教部。这时我进新华社已经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