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什么是数感呢?<数学课程标准>对此作了说明:"数感的具体表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作为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把数感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2.
正"数感"是指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对数的概念和运算要领的体悟和理解,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意识。它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讲究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数感。一、在具体情境活动中建立数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  相似文献   

3.
李凤兰 《小学生》2013,(10):16-16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于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感是一个人基本的数学素养,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一、数感源于生活体验数学离不开生活,任何脱离了生活  相似文献   

4.
正如语文、英语有"语感",音乐有"乐感",美术有"美感"一样,数学也有"数感".新课程理念十分强调和重视对"数感"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中"建立数感.那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相似文献   

5.
<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人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况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我们在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教学任务。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培养学生数感的做法。一、融入生活,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我们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数感,就应让孩子体会到  相似文献   

6.
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明确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种外延描述的方式没能就数感内涵作出解释,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此进行了明确界定:"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  相似文献   

7.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数感"的概念首次被作为一个全新的学习内容提出.所谓"数感",狭义地讲,就是指学生对"数"的感觉,对"数"的敏感性,即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是一种自觉的态度与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形式为:1.理解"数"的意义;2.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3.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4.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5.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6.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等.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8.
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小学阶段的数感主要表现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正>《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所谓数感就是一种数学素养,就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是对日常生活中的数与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理解数的意义,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方法。良好的数感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体现人们在数概念扩展中而产生的对数学的一种敏感与一般理解。在《新课程标准》中描述了数感的主要表现: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算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可见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那如何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相似文献   

11.
苏华旺 《陕西教育》2005,(10):13-1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等,都是“数感”的具体内容。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培养“数感”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从未出现过这一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在学习内容的说明中,描述了数感的主要表现,包括“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可见,培养学生的数感,是《课程标准》赋予我们的任务。什么是数…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数感?顾名思义就是对数与数之间关系的一种感悟,即通过对数的一种深入理解,然后内化成一种对数的驾驭能力。培养学生数感的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做了描述,其主要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把数感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重点,并对此作了说明:"数感主要表现在对数的含义有较好的理解;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可以很好地掌握数的大小,并运用数传达一定的信息;在遇到问题时能够采用正确的算法进行解答;对结果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并能给出相应的解释."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数感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体现,一旦具备了这种素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变得更加轻松.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重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是顺应时代要求的.本文建立在新课标的理念基础上,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数感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刘海英 《云南教育》2004,(10):29-30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人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关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下面是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的粗浅探索。一、观察感知,建立数感学会观察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发展儿童的思维,首先就是发展他们观察的能力,就是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视觉感知来丰富它的思想。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  相似文献   

16.
聂喜华 《教师》2011,(1):95-95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体现人们在数概念扩展中而产生的对数学的一种敏感与一般理解。在《新课程标准》中描述了数感的主要表现: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算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可见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那如何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相似文献   

17.
数感是一种数学素养,它是一个人数学素养高低的标志之一,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不仅把“数感”列入学习内容的第一条.而且罗列出了“数感”的具体表现形式:“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可见理解数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正>新课标明确提出了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10个核心概念。课标实验稿首次明确提出培养学生数感,但未对数感内涵作解释,而是采用外延描述的方式,提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正如语文、英语有“语感”,音乐有“乐感”,美术上有“美感”一样,数学也有“数感”。新课程理念十分强调和重视对“数感”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中”建立数感。那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相似文献   

20.
数感培养是这次课改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形式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是学生认知数学对象的心智技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有时甚至表现为一种直觉。它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逐步积累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对数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