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台湾古典诗人创作了大量与屈原及其作品《离骚》相关的诗作,他们或借读《离骚》排解内心,或通过屈原抒发感慨,或表达自己深切的爱国情怀。对这一部分诗歌进行分析解读,可以感受到台湾诗人的离骚情怀。  相似文献   

2.
"香草美人"是屈原诗作中典型的意象,以香草喻美德、以夫妻喻君臣的手法,为后世文学作品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而《离骚》中意象的优美与情感的崇高,加上悲剧的力量,构成了《离骚》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苟德培《千里江陵》文论卷《白璧微瑕:伦理关系谈》认为“屈原《离骚》‘周流求女’一节似有悖逆伦常之嫌”,对此,敝人不敢苟同。敝人认为屈原求女当为虚求幻化之女以喻求贤君而两美相合也。  相似文献   

4.
屈原是我们中华民族可称之为“民族魂”的第一人,他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疾恶如仇的批判意识、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斗争意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进步作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文学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作家,无不受到屈原的影响。借痛惜逝者以自悼的贾谊,以抑郁不平之气倾注于《吊屈原赋》中,在汉初“文景之治”的盛世即深谋远虑,时发忧世之言;司马迁含冤受刑之后,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激励自己,含辱忍诟14年,终成千古大篇,鲁迅赞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李白一生傲岸,不向权贵折腰,却深深折服于屈原:“…  相似文献   

5.
我是杜离骚     
要说杜离骚,就要说《离骚》;要说《离骚》,就要说屈原。除了在语文书里有屈原以外,杜离骚同学跟屈原先生没有任何关联。关于屈原,杜离骚只知道有这么几件事:第一,屈原很自恋;第二,屈原投汨罗江死了;第三,每年端午节因为屈原的死可以吃粽子。屈原《离骚》的第一句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  相似文献   

6.
屈原的《离骚》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诗篇,作为评论屈原和《离骚》的先驱,汉代文人观点不一。以刘安、王逸、班固、扬雄为代表,汉代文人对《离骚》的评论从两个方面进行:《离骚》对经书的继承与创新及关于屈原的评论。在评论《离骚》及屈原时,刘、王、班、扬立足于儒家思想,从不同角度出发,或臧或否。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同样立足于儒家思想,对刘安、王逸、班固、扬雄的观点进行总结:在《离骚》对经书的继承和创新问题上,二者兼顾,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取镕经义,自铸伟词"的论断,在评论屈原时,刘勰接受了刘安和王逸的观点,对屈原的德、才、行均给予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7.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史上,《楚辞》和《诗经》同为中国文学的源头。《楚辞》多是南方诗人的歌赋,《诗经》多是北方民间的歌谣。古人在诗词歌赋中,常藉草木特性以针砭时事或咏志抒怀。《楚辞》中更是常用植物寄喻言志。如人们所熟知的屈原在《离骚》中,以香草比君子,以恶木喻  相似文献   

8.
辨"骚"     
《离骚》是诗人屈原的作品,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早有定论,但是无论对于屈原的评价,还是对于《离骚》的解说,历代都存在着不同看法。其焦点是如何解释“骚”字。本文从字源字形以及民间文化资源出发,认为“离骚”本义是“幽怨的失恋”,屈原开创了中国文人情诗的先河,也体现了屈原在性别认同方面的迷离状态。“离骚”也表现了文学创作中“变性叙述”的特点和特色。  相似文献   

9.
从《离骚》看屈原对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开创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以《离骚》开启了中国文学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精神,在屈原之前中国文学的悲剧精神包容在浓厚的忧惠意识当中,有自身的特征:柔韧、零散、中和。《离骚》作为一篇血泪之作,主要矛盾中凸现悲剧精神:关政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矛盾;“致君尧舜”与“哲王不寤”的冲突;矢志不随俗的决心和恋国不去国的坚定。《离骚》以情感的矛盾和冲突显示屈原对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开创性。  相似文献   

10.
屈原以《离骚》开启了中国文学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精神,在屈原之前中国文学的悲剧精神包容在浓厚的忧惠意识当中,有自身的特征:柔韧、零散、中和。《离骚》作为一篇血泪之作,主要矛盾中凸现悲剧精神:关政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矛盾;“致君尧舜”与“哲王不寤”的冲突;矢志不随俗的决心和恋国不去国的坚定。《离骚》以情感的矛盾和冲突显示屈原对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开创性。  相似文献   

11.
同治、光绪年间是清代古体赋学的又一座高峰,它紧承乾嘉以来的古律之争,推尊骚辞和汉赋。而刘熙载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赋论家。论赋起源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提出“赋当以真伪论,不当以正变论”,提倡祖骚尊汉,推崇屈原的《离骚》和汉代辞赋,表现出道光以来赋学的崇古趋向。  相似文献   

12.
宓妃这一形象源于神话,而文人对她的解读和看法各有不同,屈原和曹植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屈原的《离骚》中,宓妃是一个骄傲无理、轻浮淫游、变化无常的否定形象;在曹植的《洛神赋》当中,她却是一个缠绵痴情、凄美生怜的肯定形象。追溯形成此差异的原因,便是心境与际遇使然。“否定”出自于屈原的彻底绝望,“肯定”来源于曹植的一线希望。  相似文献   

13.
关于《离骚》中的"女媭"形象,一直众说纷纭,有"原姊"、"侍妾"、"使女"、"巫女"等诸说。这些观点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把女媭视为一个真实存在的形象,通过博引旁征来证明"女媭"的身份。如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解读"女媭",将其看做一个凝结诗人情感、表现诗人灵魂的象征"符号",则更能深刻地体会屈原愤激痛苦的情感跌宕和其傲然不屈的灵魂。  相似文献   

14.
“士不遇”是汉人屈骚解读的突出主题。汉代的仿骚、悼骚作品往往通过对屈原经历遭际、思想行为的演绎和选择、议论和评价,突显出屈原怀才不遇的命运悲剧;流波所及,文坛上出现了大批以“士不遇”为主题的散文和赋。共同汇成了汉代文坛“士不遇”的洪流强音。“士不遇”悲情既是屈骚所固有的情感内容,也是汉代士人对自己乃至千古士人悲剧命运的思考结果与屈骚悲情共鸣所撞击出的耀眼火花。经汉人的屈骚解读,第一次把“士不遇”主题彰显于汉代文坛而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自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士不遇”主题的重要地位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5.
世界复魅:当代生态小说的美学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复魅的基点上,中国当代生态小说以独特的美学追求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想.文章从生态小说对自然神话观念、形象、禁忌等的表现,对富于生态意蕴的生命意象的塑造以及小说中断裂的时间形态三个方面揭示作家通过世界的复魅以使自然价值合理化、神圣化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苏轼很敬佩屈原。他虽然没有写过专门评论屈原的文章,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诗、赋、书信和杂文里,找到一些和屈原与《离骚》有关的文字,《屈原塔》诗和《屈原庙赋》,就是其中最详细的资料。本文尝试尽量把这些资料集中在一起,加以分析和讨论,使我们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苏轼对屈原和《离骚》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论述《镜花缘》是李汝珍的自寓性小说。它题材复杂,但始终贯注着乾嘉汉学通经致用的理想,忠义、功名和超然出世的自由之间的冲突及选择———既守忠义,却以功名优先,即使看破红尘,仍心系功名;功名已内化为人生的终极性价值。这是因为通经能否致用,取决于能否获取功名以用世,但功名却取决于帝王好恶和命运,排斥了学问才艺的主体性和独立价值,犹如镜花水月。这是《镜花缘》的人生觉悟和主题,但从胡适和鲁迅开始都没有注意这个层面。  相似文献   

18.
屈原《离骚》中的“户”,《悲回风》中的“伴”,其解释在学界中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对两词的释义进行了详细的辨析说明,认为“户”字做“披挂、披带”解,“伴”字做“背叛义”解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9.
意象是中国诗词的基本审美单元,明月意象是李白诗歌中使用较多的意象,蕴含着李白的生态智慧,从生态视角对李白诗歌的明月意象进行解读,以此展现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关系,解构李白明月意象构成的新鲜生动丰富的生态世界,为李白的诗歌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茂陵石雕含蓄内向、外柔内刚的艺术品质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气质的艺术杰作。它既不同于受西域文化影响的唐代艺术,也不同于受中国本土道家思想影响的宋元明清文人画艺术。茂陵石雕艺术特色所不同唐艺术、元明清文人画艺术的深刻原因在于融入其中的天真狂放的楚骚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