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代汉语文献中有很多词语仍留存于今山西汾西方言中,古今词义有些基本相同,有些发生演变,即词义扩大、缩小或转移。文章选取"洗刮""秋里、冬里""抬举""眊""折倒""讨吃鬼""发付"七条词语,释义并举例说明用法,一方面同其他方言进行横向比较,显其异同;另一方面探寻其历史发展线索,明其来源与变化。  相似文献   

2.
《大连大学学报》2019,(2):65-71
贵州契约文书数量众多,词汇丰富。如"栽手""栽主""佃主""当主""借主""断主""补主""塚""棺""墱""坉"等11例词语或其新意义在《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词典》《近代汉语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和《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等大型辞书中未见收录。训释这些词语,对于《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的编纂修订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3.
阳新方言词汇保留了一定的古音、古义,利用这些保留了古音、古义的方言词汇可以有效地与古字书中的词语进行互证。文章对阳新方言中的"欶""咥""骟""塍""涫""八"等十几个字词进行了考证,以期对辞书编纂和阳新方言词汇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四川方言本字研究中,有些方言本字考证得比较清楚,有些方言本字还尚未有定论。先简单列举了个别已经考证清楚的方言本字,再重点谈论对尚未考证清楚的方言用字"欠"与"忺""蹅"与""的考证过程和结果。  相似文献   

5.
对于汉语史的研究,在研究历史资料的同时充分利用方言资料是现如今学界所普遍提倡的一种研究方式,而要更好地利用方言,词语考释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因为如今的多数方言中都保留着为数不少的古语词,这些古语词有的已经变了意义,有的已难确定字形,而对这些词语进行考释研究不仅能明确其意义的来源及发展过程,还能为研究汉语词汇的发展规律提供现实的依据。朝阳方言中就存在着很多有特色的古语词,这些古语词在人们的生活中使用频率非常高,并且有些词在地域上使用比较广泛,如"差已""细作""趁""""攮嗓"等[1],因此,对这些古语词进行考释,无论对方言还是对汉语史的研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异形式,其中词汇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方言词语可作为共时方言词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从《陇西方言词语汇释》中筛选出了162条词语,称其为"区别于兰州方言的陇西方言特征词",审视陇西方言与兰州方言的共性和个性,得出"表示名物的词语变化最为明显,最能体现方言间的共时词汇差异""兰州方言和陇西方言在语法层面来说,基本没有区别性,是一致的"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得~"结构词在现代汉语和各地方言中都很常见,例如现代汉语中"得了""得令""得到"等,在北京话中也会有"得嘞"这样的表达。怀宁方言中也有很多"得~"结构的表达,它们有不同的构词特点,表示不同的意思。文章拟从"得了""得着""得很/死"的结构来对怀宁方言中的"得~"结构进行初步探索,了解其意义指向。  相似文献   

8.
陕西凤翔方言属北方方言中原官话,就助词来说,其与普通话相比词语数量较少,但是从现有的词语如"的""得""开""下"等来看,却有着独特的语法特征和表现力,下面分别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9.
根据传世文献考察一些词语的走向难免会有疏误,一些文献中不见记载的用法,在方言中仍有所保留。以介词为例,临沂方言中不仅有宋元时期消失的介词,如"劈""、去""、蓦",甚至还有更早时期的介词,如"假"。考察这些介词在方言中的表现和意义有利于全面的跟踪介词语法化的走向。  相似文献   

10.
我谈家乡话     
我的家乡——江苏高邮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所以我的家乡话是江淮方言。江淮方言别有风味,下面,我来简单地介绍一下家乡的方言中的几个词语。如果某人做事很认真,在我们这里通常会被说成做事"板扎"。在《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中,有"板实""板正"等词,未见"板扎"一词。而在江淮一带的方言  相似文献   

11.
谢脁在宋代逐渐变成一个被称引的符号——山水诗人和宣城太守吏隐形象。一些谢脁生活或者吟咏过的地方在宋代已经积淀为独到的风景,如澄江亭、绮霞阁、列岫亭等。宋人对谢脁的接受主要是山水诗人的角色。本时期不像唐人对谢朓诗歌"清"之大力称赞模拟,而是从诗句称引中不断翻新,力求另辟蹊径。宋人对谢朓吏隐人生态度的接受较唐人更直白更成熟,人们看到了远离尘嚣的清净与自然,忽略了吏隐之吏,多强调吏隐之隐。在唐宋诗人眩目地光芒下,谢脁之所以还受人关注,首先是李白对他的推崇促进了人们的接受,而且陶渊明在宋代的接受高潮也推助了谢脁的接受,二者的诗歌创作和人生态度某种程度上有一致的地方。梅尧臣、杨万里等时人对谢脁的推崇,对其在宋代的接受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玄应音义中引用方言俗语约有五百余条,多为汉唐时的方俗口语,在探讨古今汉语的演变和中近古汉语研究方面弥足珍贵。本文就其所释拔、进、諀訿、剿、趁、謥詷、项很、狡狯、曼、面、拟、惋这12个方俗口语词作了考释。  相似文献   

13.
表示"等待、等候"这一意义,"俟、待、候、等"的历时演变情况是:先秦用"俟"和"待",汉初始用"候";魏晋南北朝时期,除沿用先秦用例及仿古外,"俟"在口语中几乎不用,主要用"待",其次是"候";"等"表"等待、等候"义,始见于晚唐五代时期,此后的宋元时代,"待、候、等"一直处于竞争中,直到明代,"等"的使用比率才在口语化较强的文献中占绝对优势,表明"等"在口语中已基本替代"待"和"候"。"等"之"等待、等候"义产生是方言进入通语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说“娃”     
主要考察"娃"词义演变的轨迹:"娃"最早为方言词语,本义为美丽,且特指女子貌美。唐以前用例较少,唐代至元代数量增多,但仅出现于诗词、戏曲当中,应用的范围较窄。唐代,"娃"开始了低龄化的倾向,和"小孩"产生了一定联系,虽然开始仅表女性,但是到了元代,"娃"在北方口语当中可表示"小孩",且不论性别。明清之后,表女子的"娃"逐渐消失,而表小孩的"娃"逐渐由北方方言扩展开来,渗透到多个方言区,且词义也有了进一步的引申。  相似文献   

15.
阳原方言口语中鲜活运用的"虹"(音[tià])、"圪确"二词,在唐辽时期《一切经音义》中已有收录,其音义可追溯到中古乃至上古汉语时期。从现代汉语方言词上溯,将活的方言与死的书证纵向结合,沟通古今,可以描写出词语历史演变轨迹。"虹"的古义包涵了太多古代神话或象征意义,而"确"的演变则突显了现实事物具象到抽象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龙岩方言是闽南话的次方言。在闽南话各方音片中龙岩方言最基本特征在于它存古成分较多,且与客家话彼此交融影响。通过宋代以来的方言研究及固始方言的实例获得证明,龙岩方言中保留着特有的上古汉语语音的音系和词汇,以及与客家方言若干相同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金代文学创作论贯穿着"师古"与"师心"之争。师古派的赵秉文师唐求意、崇尚忠厚之气,元好问则上追风雅,力主儒家中和之正,成为明代复古派的前身。师心派的李纯甫、李经主张以心为师,不蹈前人,对于纠正创作中缺乏创新的弊端有重要意义,开启了明代性灵派的先河。  相似文献   

18.
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在语言文字方面有深刻的研究,保留在《辍耕录》一书中,其中涉及语言文字的条目为数甚多,主要有论述词语的意义、演变、来源等;方言与雅语的关系;元朝汉语与“国语”(蒙古语)和“番语(言)”的关系;文字形体的古今演变;名物考证等等。论述精当,史料性强。是当时一位有较高造诣的语言文字学家。  相似文献   

19.
唐集唐注考     
张佳 《天中学刊》2011,(2):79-82
在中国古典诗歌注释学史上,以宋集宋注及宋集明清注为视域的本朝人注本朝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而唐集唐注似乎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空隙”。初步考证出张庭芳注李峤诗、李绅注元稹诗文、郗昂注张鹜诗文、司空图注卢献卿诗文等7种唐人注唐诗文,发现它们还处在古典注释学的原初形态上,其注释学方法还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诗文注释学,没有在中国古典注释学史上造成很大的影响,顶多只能说是一种偶然的注释学现象。  相似文献   

20.
本分析了濮阳涞的家乡广德的方言历史及《元声韵学大成》自身的音系特征,并参证现代吴语,总结《元声韵学大成》的语音性质为:以明代吴语为基础,参照历代韵书音系并参考北方官话特征的“存雅求正”的复合语音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