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文彩 《云南教育》2003,(17):16-16
国家教育部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全日制义务教育第四学段(7~9年级)的作文要求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但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学生抄袭作文现象普遍存在,他们利用手中的《作文宝典》,随机应变,应付自如,但作文水平不仅没有得到提高,而且还形成一种说假话的陋习。要想真正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要求作文说真话。  相似文献   

2.
正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的"写作"教学明确要求:"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纵观近三年徐州市中考作文命题,从2011年的《有句话儿在心头》到2012年的《又是一个新起点》,再到2013年的《总有一次惊喜》,其"小角度、生活化、个性化"的命题特点,鲜明地折射出命题者紧扣"课标"要求,倡导初中作文教学"唤醒心灵,走向生活"的意图。本文想通过对三道中  相似文献   

3.
<正>四川省广元市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昝某写的期末考试作文《我真想不考试》,在网络上引发大量围观,甚至还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热议———鼓励学生说真话没错,但考场作文如果太"另类"或存风险。语文老师打高分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广元实小五年级的语文卷出了两道半命题作文:"我真"和",我想对您说",可任选一题。昝同学选择了第一题,并补全标题为"我真想不考试"。  相似文献   

4.
1999年以前,高考命题一直是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当家。1999年以后的三年里,高考一直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那么,这三者究竟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说命题作文。命题作文的限制性较少,只要在命题的范围内,可以充分发挥考生的才能。如《习惯》《尝试》《追求》《责任》等试题,学生反映切合实际,有得可写。这种作文形式,其范围是宽泛的。如《尝试》这个题目,从词义看,有“经历”“试验”的意义。再看范围:可  相似文献   

5.
一、命题创新作文命题非常重要。如果作文题目过于抽象,范围宽泛,将导致学生望“题”兴叹,尽管搜肠刮肚,抓耳挠腮,写出来的文章也难有新意,要么人云亦云,走进“雷同区”;要么破绽百出,走进“滥诌区”。无论是教师命题,还是学生自己拟定的作文题目,都要做到范围小、要求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揭示生活情境,能有效刺激思维,如题目《我最喜欢的一位老师》,外延大,范围广,难以启动思维,不妨换为《班主任的新招》、《善解人意的老师》等,激起学生心中的情感,使学生进入作文的“最佳开发区”,实现放胆作文。二、材料创新作文的材料不一定是惊天…  相似文献   

6.
2006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脱离了连续7年的话题作文的轨道而演变成了一种供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相结合的新形式,这种形式既具备供料作文的特征,又具有话题作文的特点.这种新型的作文形式,有人称之为"开放性供料作文",我以为言之有理.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以往在指导学生写想像性的作文时,我总是创设想像的情境或给一个想像的触发点(如“二十年后的我”、“克隆自己”、续写、故事新编等),训练学生将想到的合理组合,写成一篇习作。可一次想像作文的指导改变了我的做法。  相似文献   

8.
近期一篇文摘《遭遇中国式作文》,用美国师生的眼光看我们学生的作文最大的弊端是:好像完美,但不真实。身处教学第一线,我感触颇多。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提出终生学生学习的“四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9.
尹效红 《小学生》2013,(12):22-22
作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向是最难、最令人头疼、最有意见分歧的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作文要做到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逐步达到内容具体,情感真实,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写完后要修改的具体要求。认真领会《大纲》的论述,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指导学生写作:一、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作文"1.说真话就是"作文"我认为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写真情实感,消除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的想法,让学生觉得写作文并不难。如:教学《课间十分钟》  相似文献   

10.
一、小学生作文的重新定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作文作出了新的界定——小学生作文 ,即习作。所谓“习作”,就是“练习”。也就是说 ,小学生作文不仅仅是小学生学习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心声的练习阶段。《标准》降低了对小学生作文的要求 ,它不要求小学生习作有更深的立意、高超的技巧 ,只要求他们能够有条理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按照一定顺序 ,通通顺顺地写出来。这里 ,我们不得不承认 ,过去对小学生作文的要求太高了。不是吗 ?我们曾有意无意地拔高对小学生作文的要求 ,特别是到了高年级 ,变相地要求他们的…  相似文献   

11.
话题作文是以某个话题为谈话中心的自拟题目作文。其特点不仅是题目自拟 ,而且选材宽泛 ,写法灵活 ,因此 ,备受命题者的青睐。综观 2 0 0 2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 ,话题作文已形成中考作文命题的一股强大趋势 ,不仅数量大 ,而且创新题型越来越多。  一、限制文体的话题作文示例 :请你以“我和体育”或“我和艺术”为话题 ,写一篇记叙文 ,题目自拟 ,把自拟的题目写在作文纸第一行的恰当位置 ,字数6 0 0以上。( 2 0 0 2 ,北京市中考题 )注 :北京市中考作文题是选题作文 ,另一个是供材料作文 ,要求结合现代文阅读试题的文段 ,写《〈我和鸟儿…  相似文献   

12.
大家都知道一句老话:"程咬金的三斧子。"意思是很厉害、很关键的三招——准、狠、刁。对手往往就在这三斧中败下阵来。今天拿这句话来作个比喻,作文教学也有它十分关键的"三招"。一板斧:玩一玩——生活是习作之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  相似文献   

13.
裴达 《山东教育》2000,(14):16-17
一、两大热点:“新概念作文”与高考作文1999年初,当人们还在报刊杂志上评价、审视语文教学之路如何走下去时,上海老资格文学杂志《萌芽》与北京大学等七所重点大学,绕过基础教育的门槛,联袂发起“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上演了一场挑战作文教学的大戏。帷幕拉开,清新拂面,异彩纷呈,让人称奇。从初赛到决赛,从隆重的颁奖到获奖学生直升大学,从获奖作文的结集到出版后供不应求,一时间“新概念作文”传遍了媒体,传进了校园,影响着社会。尽管人们评价不一,却对它表现出的活力和特色产生了兴趣。一要求新。竞赛的策划者、上海作协副主席、《…  相似文献   

14.
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作文教学有这样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把更大的自由还给学生。而要实现这样的追求,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笔者仅就个人近年来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归纳为这样几点:自由作文与统一作文相结合;课外作文与课内作文相结合;多向对话与单向传授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说真话、诉真情是写作的前提。我们在作文时,只有敢说真话,肯吐心声,真正做到像巴金所说的“把心交给读者”,即篇篇写的都是“掏心窝子”的话,那样,才能使读者感到真诚,感到可信,写出的文章才能产生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里提出:“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呜出内心的感受。”也就是说,作文必须说真话,诉真情。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作文时说真话、诉真情呢?  相似文献   

16.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作为中考新题型,在命题技术上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需要认真研究.中考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具有材料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写作任务切合学生思维水平和任务表述体现"以生为本"等特点.改进中考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命制,要适当扩大选材范围,并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2012年的中考就要来临了。值此重要时刻,要复习好作文,就要首先明确中考作文的规律。国家教育部在关于中考的《指导意见》中对作文的命题要求是:"不得设置审题障碍,要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为贯彻这一精神,近两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呈现出以下规律: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是由教师先命题,有些题目是反反复复写,如《一件小事》《最难忘的一件事》《我的老师》《我的家庭》等,小学就开始写,上初中又写,到了高中阶段还在写;学生都厌倦了,只有随便应付。运用“非指示性”教学模式,我们就可以改变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9.
作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历来都是重要的内容。那么 ,课程改革后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要求如何 ?这是中学语文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为此 ,我们将国家教育部二OO一年四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与目前正在实施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作一比较 ,便可知晓。新《语文课程标准》与目前正在实施的《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有较大的差异 ,具体表现为 :一、新《语文课程标准》较之《大纲》对初中作文有了更全面、更具体的要求。《标准》对初中作文教学提出了十一条标准 ,《大纲》只有六条 ;从字数上看 ,《标准》“写作”部分用 3 86个…  相似文献   

20.
正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任务,而学生的作文能力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可是在教学实践当中,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