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编制高职教学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它以能胜任某一社会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为培养目标,使学生在毕业前就基本具备上岗工作的能力,因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成为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的主要特点。高职教育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那种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的教育模式,又在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能力层次上高于中等职业教育。因此,高职教育的特色应主要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的高层次上,在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前提下,瞄准社会职业能力的需求开发高职教学内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编制教学计划,应当是制定高职教学计划的主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建筑类人才培养模式应强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采取专项基本能力、综合实务能力、顶岗实践能力“411三阶段”培养模式.并应明确每个阶段的内涵、重点及培养方法,最终完成学生职业上岗能力培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高职建筑类人才"411三阶段"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建筑类人才培养模式应强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采取专项基本能力、综合实务能力、顶岗实践能力“411三阶段”培养模式.并应明确每个阶段的内涵、重点及培养方法,最终完成学生职业上岗能力培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建设高职实训基地的实践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高职教育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主体性教学之一,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的基本支撑条件,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以能力为导向,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紧跟现代社会科技、生产、服务、管理发展前沿,实施“零距离”高职教育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高职教育侧重对岗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其教育教学的目标指向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英语写作能力是现代人能力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份。以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应适应社会需求,加大写作教学改革的力度,从教学理念、内容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出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英语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高职学生迅速增加,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后备人才力量之一。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目标须重新定位,以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前题,开发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培养德、技、才兼备的人才为目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当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三三三制"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在教学师资上,坚持"三三三制"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在教学场景上,也应坚持"三三三制"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并采用以实践锻炼为教学核心的职业能力培养方法,为高职学生进行良好的职业规划,实现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培养,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在高职教学中,课程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是体现高职教学特点和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环节。本文仅依据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实践,就课程改革应如何体现高职培养目标和能力培养特点作一些探索。一、课程培养目标的构建高职教学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培养目标和内容体系,构建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训练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较强针对性,又有较强适应性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1.课程培养目标设定…  相似文献   

8.
高职"素养工程"培养目标对高职教师的能力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要注重提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基本目标的实践教学能力、以培养"职业通用能力"为核心目标的课程开发能力、以"学生工作课程化"为主导思想的学生工作能力、以完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教育教学能力和以促进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9.
一、职业能力的核心是就业者的岗位工作能力职业岗位能力是五年制高职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求高职教育首先要在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的设置上重新调整,以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能力为主线来组织教学,使教学内容贴近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教岗位之所需,学岗位之所用,达到提高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目的。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专业特点,对原来的“学科型”课程进行“课程综合化”改造,以减少课程门数、精简教学内容,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能力培养的目的。在教学环节的组织上,则应加强五年制高职的专业实践和训练,增加…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高职教育培养要求,高职教育的现状和教学软、硬件实际状况。探讨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借鉴物理场理论,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提出“双能力”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构建能力场培养模式,打破以教室为主要阵地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实现信息、知识、专业、职业、能力与情感意志的融合,形成跨越校园的能力场.保证实现学生职业发展和职业就业的双能力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一、职高英语教学的目标 职高教育兼有职业教育和初等教育双重特性,其中职业教育的目标最重要。职高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应体现职业性、定向性、应用性,整合性特征。职业性要求教育以能力为中心,以满足岗位或职业需要为导向,从职业岗位出发,传授相应的知识,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定向性要求教育直接针对社会职业岗位培养学生,强调学生在毕业时具有定向职业岗位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相似文献   

12.
现代高职教育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适应新时期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分析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寻找出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完善课程模式建设,真正实现高职学生英语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3.
1.创建学校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创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要紧紧围绕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学校发展的趋势来制定。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应是 :理论研究目标 :探索职业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特别是建立创新教育体系的实践模式 ,包括教育观念、课程体系、评估标准等等。师资培养目标 :培养一支能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 ,一批素质教育的学科带头人。学生培养目标 :培养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 ,具有创新精神、综合职业能力、全面素质的 ,直接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复…  相似文献   

14.
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既是满足国家对技能人才的需要,也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一书的核心内容就是职业院校教师应该围绕高职定位和办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宗旨,大胆进行课程教学改革。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一要明确高职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的能力目标,二要根据高职教育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三要立足职业岗位要求,突出能力目标,强化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15.
高职教学的本质特征是注重学生职业能力与应用型技能的培养,这个本质属性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目前高职教育中,高职英语教学在等级考试的指引下难以高质量地完成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任务和目标,这就需要对当前高职英语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本文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为视角,对当前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径进行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它有着明确的培养目标,目标是培养管理、服务、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改革现有的培养方法和培养模式,本文将对确定思路下的高职职业目标的培养予以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发达国家高职人才培养多围绕满足社会需求、促进就业和培养实践能力而发展,强调以立法为保障,以社会监控为手段。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经历了特殊的历史沿革,内涵也随之变化。借鉴域外经验,我国高职人才培养应坚持职业的导向性,突出产学结合的实践性,加强职业能力的整合,遵循教育主体多元化、培养目标和模式多样化、人才质量评价的社会化等原则。  相似文献   

18.
在知识经济时代,职业教育必须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造就具有创造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职业人才,这是实现职业教育经济、科技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相统一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出发点。而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是对人才培养过程的一种总体性表述。构建面向知识经济的职业教育培  相似文献   

19.
职业能力的内涵经历了从“CBE”模式下强调专项技能,到德国“双元制”模式下着重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能力的发展过程。我国高职教育的课程目标应反映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开发高职课程目标:以表现性目标方式规范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养,以行为目标方式明确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要求,以生成性目标方式促进学生个性能力的养成。  相似文献   

20.
"以就业为导向"应该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定位,是高职教育最基本的特色,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但不是目标的全部.应全面理解"就业导向"的内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加强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应着眼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培养他们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