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赛珍珠是美国著名女作家,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在中国生活长达41年,一生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和中国文化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虽然赛珍珠长期被西方女性主义者所忽略,但她确实是支持妇女解放的先驱者之一。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赛珍珠的《大地》中女主角阿兰的形象,重新审视与阿兰相关的情节,解读阿兰这一人物所具有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2.
阿兰是赛珍珠成名作《大地》中的重要人物,这一形象充分展现了封建社会女性的特征和赛珍珠理解的中国女性之美。笔者从女性主义视角具体分析阿兰的美德和反抗意识,她的勤劳、勇敢、坚韧以及超越男人智慧的特质预示着女性解放的可能,体现了赛珍珠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考察了赛珍珠《大地》的女主角阿兰,推翻了阿兰是男权制的牺牲品之结论,把她恢复为男权制夹缝中的勇敢反抗者。文章首先考察了赛珍珠跨文化的视角和她对中国传统女性的关注,她把后者再现为男权制的反抗者而非屈从者。接下来考察了阿兰和王龙与家庭的关系以及她守旧的一面,以《大地》里的事实证明了阿兰的主体性和反抗性。本文的结论是,阿兰没有屈服于男权制的压迫,而是进行了有效的反抗;并打破了性别界限,证明了女性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和不亚于男性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阿兰是赛珍珠的代表作《大地》中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文学形象,她忠厚老实,勤劳朴素,任劳任怨,深受男权社会的迫害。文中分析阿兰对王龙的奉献及其所受到的屈辱,进而揭示旧中国女性难以摆脱男权重压下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从女性主义视角探讨赛珍珠在《大地》中所塑造的女主角阿兰的形象。阿兰是典型的父权制社会结构中受压迫受欺凌的中国妇女,但同时作者又赋予阿兰主体性,她在父权制的夹缝中顽强地生存着,并且还竭力打破父权制统治,向父权制发动了默默地但有效地反击,为自己争取了一定的生存空间和权利。  相似文献   

6.
陈超 《文教资料》2010,(3):13-14
赛珍珠的代表作《大地》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作了生动、逼真的描绘.特别是对于女主人公阿兰的描写.充分展现了封建社会女性的特征。阿兰身上具有勤劳、勇敢、坚韧的特征,她的一生也正是封建社会女性人生的缩影.同时阿兰的经历也可被视为一个封建社会女人的史诗。  相似文献   

7.
美国作家赛珍珠在以中国为“镜像”的小说代表作《大地三部曲》中曾努力进行一种“他者”形象的普世化尝试,在相关人物的描写中创作出了中西融合的两种形象:一种是以阿兰为代表的以中国文化为内核而外表汲取西方文化精神的形象,但却以失败告终;另一种是以梅琳和王源为代表的在平等对待中西两种文化基础之上,汲取两种文化的优点,互为补充,而具有普世文化价值的形象。前者作为女性“她者”的代表,主要承载着对女性出路的思考,后者作为男性“他者”的代表,则主要象征着对男性以及整个男权社会出路的思考,文本以之为载体,表现了赛珍珠潜在的写作指向与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8.
赛珍珠是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位独特且重要的作家。除农民形象和女性形象外,赛珍珠还塑造了一系列既继承中国文化传统、又接受西方先进文化滋养的中西合璧的青年男性形象,《大地三部曲》中的王源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本文试从王源形象出发,深入探究赛珍珠的文化理想和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9.
赛珍珠是美国著名女作家,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在中国生活长达41年,一生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和中国文化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将运用合作原则对《大地》中主要女性人物阿兰的话语进行分析,探讨阿兰的性格特征。合作原则有四条准则,然而在人们的对话中往往通过违背其中的一些准则来传递他们会话的隐含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赛珍珠在小说《大地》塑造了一位中国封建社会没落时期的农村妇女代表——阿兰。她长相平庸,但是却朴实能干,帮助王龙支撑起了整个家庭。前人对阿兰的分析多从女性主义入手。文章尝试从叙述视角(point of view)来对比分析不同叙事角度下阿兰形象的异化,叙述者和感知者王龙视角下的阿兰凸显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这与作者对小说的总体布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赛珍珠是鼓吹妇女解放的先驱者之一。《大地》三部曲描写了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妇女在解放道路上所取得的进步和她们自身思想的变化历程,反映了赛珍珠的中国妇女观。赛珍珠大体上把中国妇女分为传统妇女和现代妇女两类,并揭示了她们不同的主体性。她赞美传统妇女的传统美德,但更珍视现代妇女的现代美德。正是后者指引着中国妇女解放的方向,体现了赛珍珠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2.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赛珍珠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大地》的女主角阿兰,重新审视与阿兰相关的情节,解读阿兰这一人物所带有的女性意识。阿兰并非具有反抗男权制的意识,她并没有从沉默顺从走向觉醒成熟,她没有把自己看成主体,她丧失了自我意识,成为"他者",她的一切行为都来自于将自己置于"他者"地位的意识,至死都未改变。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美国现代女作家赛珍珠的小说《大地》和《群芳庭》以及论文集《论男女》为研究对象,聚集三部作品的共同主题,即女性如何平衡女性自由与家庭义务这一论题,探索赛珍珠的自由女性主义思想以及中国文化对其女性思想的影响。三部作品就书写对象而言形成自我与他者的对位,在文类上形成虚实对照,共同展现了赛珍珠与中国妇女的对话、协商、认同的动态过程。她吸收中国文化的精髓,形成了有别于其她西方女性主义者的自由女性主义思想,并以此反观中国妇女,将理想的女性形象投射到作品中的中国妇女身上。本文借拉康的镜像认同理论阐释赛珍珠在跨文化书写中体现的自我他者化的认同模式。  相似文献   

14.
冉晓莉 《重庆师专学报》2012,(1):119-121,125
赛珍珠的《大地》和张爱玲的《小艾》都蕴含着作者对中国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思考,表达了她们对封建专制和男权制度的质疑和颠覆,以及对中国传统女性优秀品质的肯定和赞扬。她们以跨文化的视阈描写阿兰和小艾对女性价值的体验和醒悟,表达出各自独特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5.
在《大地》三部曲中,赛珍珠对中国妇女的婚恋生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她描述了封建社会末期、军阀混战时期以及现代中国初建时期女性的不同婚恋模式,包括传统型、传统与现代并存型以及现代自主型,并由此揭示了中国女性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与命运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对赛珍珠作品《大地》进行了分析,首先介绍了赛珍珠和她的作品《大地》,以及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然后从大地和阿兰以及女性的一生等角度详细论述了赛珍珠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认为其对于当前文学研究中的生态女性主义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梁海晶 《考试周刊》2010,(25):22-23
赛珍珠笔下的“母亲”比较富有抗争精神,也较多的表现出中国妇女的力量。“母亲”在小说中是个没名没姓的妇女.但她是赛珍珠所塑造的最完美的女性形象。正如《愤怒的葡萄》中的乔德大妈一样,她们坚韧不拔,勇敢地与命运抗争,在她们身上透出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赛珍珠矛盾的中西妇女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冀明  周敏 《文教资料》2008,(31):20-22
赛珍珠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女性,她的青少年在中国度过,她在中国的独特的生活经历既激发了她最初的文学创作的灵感,也使她后来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作为一名女性文学创作者,赛珍珠的一生都在关注着中国和美国女性的现实生活.本文旨在揭露赛珍珠矛盾的中西方妇女观,进而剖析矛盾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客观评价赛珍珠矛盾妇女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长期生活过的赛珍珠对中国社会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对中国人民有着自发的情感,她以一种跨越国界和种族文化的视角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客观描述.赛珍珠对中国农民的心态有着细腻、直接的观察,她准确地把握住了“土地”这一中国农民的生存基础和文化命脉.在其代表作《大地》中,赛珍珠饱含女性主义的同情,以写实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阿兰、王龙等一批勤劳朴实的中国农民形象.她的作品既改变了19世纪以来西方人心目中被扭曲的中国人的形象,更充分地展现了中国农民热爱土地、珍视土地的“大地情结”,从而开启了西方世界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理解之门.  相似文献   

20.
西方大力传播中国文化而产生深远影响的西方女作家中,首推美国作家赛珍珠。她以安徽宿州的农民生活为素材创作了小说《大地》,并且因为《大地》"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真实且取材丰富"和她的个人自传《我的中国世界》而获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文章旨在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从作家的外部研究为切入点,具体分析赛珍珠所描写的中国与现实中的中国是什么关系。是真实的再现呢?还是带有不同程度的美化或丑化?文章从形象学外部研究的角度看待赛珍珠笔下的跨文化交流,旨在深入认识比较文学的方法论,更好地引导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