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玲琳 《文教资料》2007,(24):121-123
《失乐园》中,弥尔顿提出了自由意志的观点,从而解释了为何上帝造人却没有拯救人类免遭堕落的宗教难题。上帝给予人们自由选择的权利,因此人们必须承受自己选择所带来的结果。这与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中所宣称的选择善与恶的自由有着共同之处。但是,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决定了两者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失乐园》的主题是人的堕落和神的拯救,作为清教徒的诗人,弥尔顿试图从人类的角度写这部史诗。《失乐园》以圣经题材作为基本构架,描写了人类最初衍变的史诗,并浓缩了整部《圣经》史,所表达的各种观念都以圣经为模板,在具体细节安排上多引用圣经内容。充分说明了《失乐园》是一部完整的圣经史诗。  相似文献   

3.
约翰.弥尔顿于1667年创作出的《失乐园》可谓是文学史上屹立不倒的丰碑。然而,弥尔顿《失乐园》大篇幅地描写撒旦,其原因在于向读者阐明一个事实:撒旦是恶魔,撒旦是人类不幸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朱晓光 《文教资料》2007,(30):28-29
《失乐园》是十七世纪英国作家弥尔顿的代表作。在这部史诗作品中,弥尔顿开门见山地宣称要"阐明上帝对人之道",然而,他随后却塑造了一个英勇的反叛者撒旦形象。而随着人类始祖亚当、夏娃的出场,读者逐渐明白:史诗的真正英雄是人类。本文试图通过对作品《失乐园》的分析,揭示出弥尔顿身上的多重矛盾性,即革命性、清教主义和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研究了《失乐园》中作者要表达的自由观思想在学界引起的争议,并通过对作品诞生时代的分析解释了争议的原因。而后通过对失乐园中两大堕落主人公形象——人类和撒旦的分析,来研究弥尔顿在长诗中表达的人类充分享有自由意志的主题思想,以及本篇诗歌中表达的自由观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6.
受德莱顿、布莱克等对弥尔顿<失乐园>中撒但形象误读之影响,学界认为<失乐园>是在宣扬魔鬼的反叛精神,弥尔顿与撒但同党,他通过长诗反映了17世纪的革命精神.本文认为这一观点既不合乎诗歌文本,也完全背离了弥尔顿创作撒但形象的原意.弥尔顿其实是通过<失乐园>来谴责撒但带给人类的悖逆和堕落,认为只有回归神圣真理才能带来真自由.  相似文献   

7.
素体诗的特点在弥尔顿代表作《失乐园》中得到充分发挥。弥尔顿擅长运用拉丁词汇、拉丁句式、倒装以及长句,因此形成了庄严体诗风。他的侠骨斗志在在《失乐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弥尔顿的另一部代表作为意大利体十四行诗《梦亡妻》,《梦亡妻》的写作特点和主题意义可以体现在音韵方面、用典方面以及宗教影响方面。在《梦亡妻》中读者会看到弥尔顿善良温柔的品性。  相似文献   

8.
《失乐园》是17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弥尔顿的伟大作品,这部作品被定义为宗教性的史诗,它以《圣经》作为基本的结构支撑,通过形象的语言、巧妙的构思、深刻的哲理生动地描述了撒旦与亚当夏娃之间的报复行为,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和罪恶的来源。这部史诗不仅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艺术特色,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是资本主义革命主题的生动展现。透视弥尔顿的《失乐园》,其深刻的历史性和宗教性,为读者打开了另一扇天窗。  相似文献   

9.
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的诗作《失乐园》(Paradise Lost,1667)被视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堪与荷马的《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相媲关。文学评论家们从不同角度解读其主题,这部长诗的主题固然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反对暴政,追求自由,但是,由于弥尔顿还是一位虔诚的英国清教徒,他在《失乐园》中也反映了一些清教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弥尔顿代表作之一《失乐园》中魔王撒旦与上帝的对抗,探究背叛者撒旦的英雄气概。撒旦的这种反抗映射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现状以及诗人本人对于革命的认识和态度。  相似文献   

11.
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被视为英国诗歌史上的最宏伟的史诗性作品。新古典主义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对这部作品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从而开创了《失乐园》的评论历程。德莱顿,着眼于《失乐园》与古希腊罗马史诗相比较,认为弥尔顿兼有荷马和维吉尔两人的优点;艾迪生就《失乐园》中的人物刻画、史诗的主题性质、诗人丰富的想象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他也指出了史诗中的不足;新古典主义批评的集大成者约翰逊全面肯定了史诗的道德意义及崇高的风格,但他认为弥尔顿的词汇乖癖、笨拙。这个时期的《失乐园》评论都是以新古典主义理论为根据的。  相似文献   

12.
但丁在《神曲》里匠心设计的"三维空间"深刻影响了弥尔顿的《失乐园》之创作,以致弥尔顿同样以地狱、人间、天堂三界为叙事场景,以"史诗主人公在两位向导指点下的美德追寻"为叙事模式.文章从"空间诗学"的视角对两部史诗展开互文式探究,指出:两位诗人以各自独特的民族语言为载体构建了同样蕴含物理和精神双重意义的创造性张力,彰显了文艺复兴时期诗人共同的道德探索及其以"美德线路"为核心的史诗情怀.但弥尔顿将但丁对个体灵魂救赎的关注提升至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通过书写"每一个灵魂"之代表亚当夏娃的美德追寻而创造出被誉为"文学史诗之冠"的《失乐园》,其史诗史上的经典地位"永远无法被超越".  相似文献   

13.
《失乐园》是弥尔顿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之一,作为一篇神话史诗中的典型代表,所塑造的亚当、夏娃、撒旦、上帝、天使等形象都较为丰满,尤其是撒旦形象,体现出了作品推崇及追求的精神,具有代表意义,本文即针对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形象及长诗主题进行分析,以便了解《失乐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失乐园》深深植根于《圣经》的《创世记》。一方面,受传统和等级思想所限,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塑造的夏娃有着魔鬼般的形象;另一方面,夏娃能与亚当平等交流沟通,向上帝忏悔并勇于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5.
作为西方主流文化中的邪恶原型,约翰·弥尔顿在其史诗巨著《失乐园》中创造的撒旦英雄备受学界争议。然而,通过运用聂珍钊先生倡导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分析弥尔顿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家庭环境中父亲的教育模式、求学游历阶段对剑桥教育制度和模式以及教会桎梏的种种不满,并且剖析所有这一切最终所导致的弥尔顿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同情与支持,从而证实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塑造撒旦英雄形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撒旦是《失乐园》中具有双重人格的矛盾性人物,他既是一位敢于向最高权威抗争的反叛英雄,又是一个权欲熏心、骄矜狂妄的堕落者,同时他还是弥尔顿关于自由意志与理性原則并重的思想观念的艺术载体。  相似文献   

17.
《失乐园》是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的代表作,创作于1667年,在作品中,弥尔顿运用拉丁文式的句子结构、生动的修辞手法,使整篇史诗波澜壮阔,同时诗人的政治抱负、宗教信仰、人生苦乐都在这首诗中得以体现。本文从新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以及现代主义时期三个阶段论述国外文学家们对《失乐园》的评价,最后结合国内研究情况,指出今后《失乐园》研究势必走向多元化,形成开放、创新的研究视域。  相似文献   

18.
何玉嘉 《文教资料》2014,(36):84-85
本文从自由意志的角度解释了《失乐园》中亚当和夏娃堕落的真正原因。从各类观点主要是上帝控制说着手,分析其中的不足之处,并联系弥尔顿写作的时代背景与主要思想,从更深层角度探究了亚当和夏娃堕落的原因,揭示二人堕落的真正原因是自由意志的觉醒。  相似文献   

19.
陈永林 《文教资料》2012,(14):33-34
革命失败后弥尔顿进入了深邃的沉思,将一生的思想结晶都沉淀于晚期的三部史诗巨著《失乐园》(1667)、《复乐园》和《力士参孙》(1671)之中。文章通过分析三部诗作,阐明其对和谐社会的思考,并晓谕世人构建和谐社会方法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的文化史中,有不少非常特殊的杰出的作家和艺术家,如古希腊的荷马、英国弥尔顿、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中国的阿炳等。他们都是盲人,但是他们为人类留下了如《伊利亚特》、《失乐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二泉映月》等非凡的作品。这些盲诗人和盲音乐家是如何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生活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