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胡晓飞 《教师》2013,(21):10-10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是一切德行之根本,是中国人最基础的道德,学会做人从孝敬父母开始。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几千年来,它为维系家庭和谐、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中,孝道文化仍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一、现在学生孝道状况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2.
孝是中华文化与中华伦理精神的核心与根本,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德之首.<孝经>内容丰富、深刻,<孝经·三才章>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对孝的地位的一个重要判断是"夫孝,德之本也",本文从中华传统道德结构入手,试图解读这一判断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小议孝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它可以说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精神的根源.若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了孝,就好比一个人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经失去了生命的价值.因而历史学家钱穆先生称中国文化为"孝的文化". 古语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绽放的孝心最美丽,绽放孝心的人生最精彩.珍惜那一份情,恪守那一份孝,让孝心绽放绚丽之花.  相似文献   

4.
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孝"是传统伦理的元德,是一切道德的起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离不开孝文化的维持和强化。应辩证地看待孝文化,挖掘其所蕴含的宝贵而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内容,并将其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采取强化学校主导、引导学生自律、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方位教育策略,切实提升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5.
孝道伦理思想是董仲舒哲学中的重要部分。董仲舒以天道论证孝道的合理性,用五行次序来说明父子之序,同时又认为孝悌是社会安定的根本,王道政治要重视孝悌的实施。孝悌是为人之道的重要德行,董子由"志"论孝,强调"志"是孝的本质内涵,最后用经权理论对孝行方法提出自己的权变思想,要求人们在坚守孝道人道主义的原则下变礼守孝。  相似文献   

6.
一、"孝"的教育需要"1.百家善庭孝孝为敬先教,育孝的为缺德失之本。"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代代相传,形成了中华民族伦理观念和道德品之经质也的,精民华之部行分也。《。"孝然经而》,中历说史:"悠夫久的孝,中德华之文本化也曾。受又到,天了  相似文献   

7.
孙虹 《教师》2011,(23):14-15
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由此而产生出来的。大学应关注孝文化,崇尚孝价值,培养大学生的孝意识与孝行为,并要把孝顺父母纳入学生道德品质的评价体系之中,因此,提出"大学生在校期间也应尽孝"这一观点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正>一、"孝"的教育需要"1.百家善庭孝孝为敬先教,育孝的为缺德失之本。"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代代相传,形成了中华民族伦理观念和道德品之经质也的,精民华之部行分也。《。"孝然经而》,中历说史:"悠夫久的孝,中德华之文本化也曾。受又到,天了  相似文献   

9.
《宜宾学院学报》2017,(1):97-101
《论语》中的"君子"是孔子和儒家道德、理想的集大成者,君子之德"受于天,缘于爱,始于孝,成于仁,终于命"。从历史考察,由孝到仁是君子成德的核心路径,是由西周春秋分封宗法的社会现实决定的。从普遍意义讲,孝是私爱,仁是博爱,由孝到仁是推己及人的过程,惟有自我觉悟的君子才能够做到。爱是出于人本心的,是天生的,君子之德根源于天。当德行理想在现实遇到阻碍,人生无法把握时,人们就只能寄托于超越性的"天"。君子的最高境界是"知天命",君子之德是天赋的,对"天"的信仰给了君子坚守和实现德行理想以信心和终极支持。  相似文献   

10.
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学最高、最后的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也就是说,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成才,而德行是学生成才的根本,这是一切教育的真谛。  相似文献   

11.
百善孝为先。孔子日:“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吕氏春秋·孝行览》云:“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而天下从者,其惟孝也”。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对“孝”的重视程度。《孝经》则是关于孝、孝行、孝道的经典阐述,通过孔子与其弟子曾参的问答,对孝的理念、历史、作用、价值和意义等做出了深广而系统的论说。《孝经》虽然不足2000字,但它扎根于广袤的人性、人本、人行之中,因而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今天,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社会,不妨再来审视一下《孝经》,让她在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建设中重新焕发其曾有的力量。文章从“原文”开始,通过“译文”,最终“解读”《孝经》这部千古经典。  相似文献   

12.
《绥化学院学报》2011,(5):198+193-F0002,F0003
绥化学院“慈孝文化研究所”成立于2011年3月化学院直属的综合性,是绥实体性、开放性学术研究机构。孝文化研究所共有成员15人慈,教授2人,副教授2人,博士2人,硕士11人。  相似文献   

13.
仲启维 《中国德育》2013,(10):50-51
抓德育——以传承虞舜文化为切入点诸城是"舜帝故里",舜是千古一圣,今古仰之。"其仁于天,其智如神",贤德彪炳青史。龙城中学依托地域文化资源,以传承虞舜文化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开辟出一条针对性强而又效果明显的德育工作新途径。虞舜文化的核心是"孝"。德育的目标在于人格的养成,孝德是一切道德的起点,是自我人格完善的基础。"孝"蕴涵了中华传统  相似文献   

14.
章海飞 《中国教师》2012,(20):47-49
<正>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古人把孝道,即敬老、爱老、养老列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内涵也不断地丰富。孝道文化的核心是尊老孝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种精神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纵观当今社会,传统文化价值观日益受到挑战和冲击,使得学校、家庭、社会的舆论导向片面地强调知识和能力,而忽视了传统教育。  相似文献   

15.
孝是中华民族一切道德的根本与起点,弘扬孝文化加强孝德教育对于高职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必须大力弘扬孝文化加强高职学生孝德教育,完善高职学生的人格,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6.
孝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是一切美好德行的源泉。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整体道德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国家兴旺和社会安定。然而当前社会矛盾凸显,在各种西方思想冲击下,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各种不良的道德观念蔓延,对中学生成长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因此加强对中学生孝道观念的培养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杨海凤 《现代语文》2006,(11):57-58
“孝”是中国传统中最重要的美德之一。《孝经·开宗明义》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①孝最原始的内容就是亲亲,即孝敬父母。到后来,孝在政治方面进行了演延,古人将君臣关系比作父子关系,“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②“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③孝渐渐有了另一个方面的内容,即对君主、国家的孝,也可以理解为忠。从古至今,孝文化对人们产生了至深的影响,对武侠小说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父母、师父被人所害,自己不能替他们报仇,在古代被视为不孝,往往就因为报仇而展开了一段快意恩仇的故事。本文所关注的…  相似文献   

18.
李长伟 《中国德育》2014,(20):60-61
正为了弘扬孝道,最近,安徽省六安市在街头安装了不少以"二十四孝"为题材的公益广告牌。其中,有这样一幅图片:一名男子正拿铁锹在树林里挖坑,一个妇人抱着小孩站在一边。这就是"埋子奉母"故事。这则典故的大致意思为:郭巨因为家庭贫穷,害怕养儿不能很好地侍奉老母,于是决定挖坑将儿子活埋。这则广告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反感。弘扬孝道有错吗?《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在古代中国,孝似乎是康德所言的"绝对律令",行孝根本不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  相似文献   

19.
孔子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由此而产生出来的。“孝”是生生不息的爱心源泉.它能培养学生具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博爱思想及“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的为人处事态度。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儒家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想从儒家思想对中国农村人口发展的影响出发,探讨农村人口控制的途径。儒家学派以“仁”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其人口思想也是围绕着“仁”而展开的。孔子曾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认为孝弟(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是“仁”的根本:孔子又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圣治》);曾子也说:“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之北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