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人类航天50年的历史中,人们把数不清的各种各样的物体、仪器送上了太空,其中一些已经落到了地球上,在落到地球上的这部分物体中,一部分着陆了,还有一部分在地球的大气层中燃烧掉了。只有极少的一些物体挣脱了地球的重力引力,飞向了新的世界,在更广阔的宇宙中翱翔巡游去了。但还有更多废弃的卫星、火箭助推器残片及其他航天器的碎片仍然滞留在地球轨道上,无休无止地围绕地球作漫无目的地运转。太空碎片的危害1983年,美国女宇航员萨莉·赖德乘坐“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遨游太空中进行例行观察时,突然发现航天飞机一个观察窗的外层玻璃被打得粉…  相似文献   

2.
安利 《百科知识》2015,(2):24-25
<正>自1957年人类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至今,各国已发射了5000多颗卫星、火箭、探测器等航天器,同时形成了3000多吨围绕地球飞行的太空垃圾,而且这一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科学家指出,目前在低地球轨道上的太空垃圾密度已经或即将达到相互碰撞的临界点,清理太空垃圾迫在眉睫,世界各国的研究机构为此设想了多种富有创意的"扫垃圾"方案。  相似文献   

3.
《科技新时代》2009,(5):107-107
A:在人类探索太空的早期,科学家们通过把动物送进太空来试验失重对身体的影响。第一只绕行地球轨道的动物是前苏联于1957年送入太空的小狗“莱卡”,虽然当时的前苏联政府并没有打算把它送回地球,但还是按计划给它安排了为期一周的舒适太空旅行,并时刻关注着它的生命体征。他们为这只小狗准备了足够的氧气,食物和水,并安装了小风扇和舱内温度调节系统。  相似文献   

4.
人类环境资源分成四种:第一是陆地,第二是海洋,第三是大气层,第四是宇宙空间。宇宙以其辽阔无垠和构造之美令人神往,以其特殊环境构成太空环境资源而引人注目。由于当代宇宙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开发太空资源已经不是什么虚无飘渺的幻想,而逐渐变为人类的现实。太空环境资源包括微重力、高真空、高空能源、宇宙矿藏和高远位置。微重力微重力资源,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新资源。在地球上所有的东西都受重力支配的。水力发电、高炉炼铁都离不开重力,重力在这里起着有利的作用。要在地球上生产出更为理想的新材料,重力(也叫引力)却是一大障碍。由于重力在加工制造过程中影响材料的成份和结构,因此使材料达不到理想的  相似文献   

5.
太空中的家     
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在轨运行15年,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国际空间站目前正在组装。它们既是人类从事科学研究的空间实验室,远途空间飞行的中转站,同时也是人类在太空中生活的家。空间站与我们在地球上的家园大相径庭,由于所处的太空环境所致,使得空间站设计得像一件现代艺术作品,它与我们所想像的“家”相去甚远。地球上的家,为我们遮风避雨,而环绕在地球轨道上的房子却要为我们遮挡太阳风,还要经得起  相似文献   

6.
提到地球上的垃圾尽人皆知,但是你是否知道,在宇宙空间同样存在着垃圾,而且随着人类太空活动的增多而不断增加,已经威胁到人类自身。 太空垃圾是人类在进行航天活动时遗弃在太空的各种物体和碎片,它们如人造卫星一般按一定的轨道环绕地球飞行,形成一条危险的垃圾带。太空垃圾可分为三类:一是用现代雷达能够监视和跟踪的比较大的物体,主要有各种卫星、卫星保护罩及各种部件等,这类垃圾目前已达8000个;二是体积小、无法用地面雷达监视和跟踪的各类小碎片,主要是卫星、火箭发动机等在空间爆炸时产生的,其数量估计至少有几百万;三  相似文献   

7.
早在1997年,我刊就以《地球上最后的统治者》为题,探讨了在地球遭受新的大灾难后会出现什么情况。文章认为,人类无法抵御这场灾难而会绝灭,有超强适应能力的老鼠却会躲过灾难而幸存,因此,我们把老鼠称之为地球上继恐龙、人类之后的第三代霸主。当时之所以持这种观点,主要是与人类相比,老鼠智力虽然比不上灵长类,  相似文献   

8.
问专家     
正在太空中,人的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只要在国际空间站里待上5个月,即使你每天都在跑步机上锻炼,你仍可能失去12%的骨密度,损失40%的肌肉质量。这相当于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你从20岁变成了60岁。并且在太空中,人处于失重状态,没有重力将你往下拉,因此你身体里的液体会重新分配,你的心脏变得越来越虚弱。同时也有一些更微妙和让人意想不到的变化。英国牛津大学动物学硕士路易斯·比亚松大脑在实验中,小鼠暴露于模拟的火星  相似文献   

9.
在未来的太空探险计划中,人类不仅仅限于在近地轨道上生活一年半载,或到其他星球上游览一番,而是要在太空建造长期供人居住的太空城和到其他星球上建立外星基地,人们将在那里成家立业,生儿育女。那么,太空中的长期微重力环境对人类或动物的繁育是否有影响呢?在微重力的情况下,精子是否可以与卵子正常地结合?受精卵是否可以正常分裂,形成胚胎?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航天生物学家们在航天飞机、空间站上进行了一些这方面的研究,他们看到:微重力使精子变得活跃了。1988年,当德国研究人员尤·爱格尔曼将公牛精子送进沿着轨道飞行的欧洲太空火…  相似文献   

10.
1990年4月25日,由美国航天飞机送上太空轨道的哈勃太空望远镜,以2.8万千米的时速沿太空轨道运行,清晰度是地面天文望远镜的10倍以上.同时,它的位置在地球的大气层之上,因此获得了地球上望远镜所没有的好处:影像不会受到大气湍流的扰动,视相度绝佳,又没有大气散射造成的背景光,还能观测会被臭氧层吸收的紫外线.  相似文献   

11.
飞船转起来有多好太空的微重力环境确实不是闹着玩的,呆在太空的宇航员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的情况,这是因为肌肉和骨骼不需要承受身体的重量了,用进废退,就会像长期不锻炼的人一样,变得弱不禁风了。专家们采取了很多措施来防止这种情况出现,但收效不大。于是有人建议,我们是否可以在太空模拟重力呢?转动的物体会产生一定的离心作用,例如  相似文献   

12.
正太空没有水,空气稀薄到几乎没有的程度,在太空遨游的航天器的"皮肤"是不是可以保持素颜了?不再像在地球上那样,不"化妆"就会失去"高颜值",锈迹斑斑?还真不是这样,太空环境对航天器"脸面"的伤害还是很残酷的。举例来说,"和平"号空间站是前苏联建立的一个轨道空间站(苏联解体后归了俄罗斯),它是人类首个可长期居住的空间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3.
自1957年前苏联把全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天至今52年的时间里,人类已向太空发射了5 000多颗各类航天器,其中很大一部分已成为太空垃圾在轨道上邀游。你能想象吗,人类活动在地球周围产生的垃圾碎片比陨星还要多!时至今日,太空中漂移着5 000万片人造卫星和火箭的残骸。  相似文献   

14.
《科学生活》2010,(7):8-10
<正>700年后地球会怎样?在2009年公映的美国科幻动画片《机器人总动员》(或译为《机器人瓦利》)中,有这样的场景:距今700年以后,由于人类无度地破坏环境,使地球变成了漂浮在太空中的一个大垃圾球,而所有的地球人都已经分乘巨大的飞船离开地球,移居太空;地球上满目疮痍,除了满坑满谷中空无一人的摩天  相似文献   

15.
地球轨道上密布着各种尺寸、类型的太空垃圾,它们不仅可能会击毁卫星,甚至可能将航天员杀死。而下面这5种方法有望给地球轨道来个大扫除,清理日益增多的太空垃圾。  相似文献   

16.
正假设在遥远的未来,火星上的人类殖民者发生了叛变并与地球人为敌,或者我们在银河系殖民过程中遇到了有敌意的外星人,于是我们成立了地球联合太空部队,准备与敌方来一场星球大战。那时你会发现,真实的星球大战与《星球大战》、《星际迷航》等许多科幻作品中所描述的有着很大的不同。太空中的飞行未来的太空作战飞船应该与  相似文献   

17.
《金秋科苑》2013,(22):47-47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越来越被自己产生的垃圾所苦恼,包括在外太空的卫星碎片清理也成为了一大难题。太空垃圾就是所谓的轨道碎片,简单的说就是人类在探索宇宙过程中,被有意或者无意抛弃在宇宙空间的各种残骸和废物。在2007年,中国的一次火箭测试发射,在大气层也造成了众多太空碎片。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地球上有黑、棕、黄、白等人种,人类为什么会形成多种不同的肤色,有着不同体征的各色人种呢?我想这应该是地球轨道的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轨道是椭圆形的,有远日点和近日点,再加上自转轴有一个23.5度的倾角,这个倾角使得地球上产生了春、夏、秋、冬四季。问题是北半球的冬季是在地球轨道的近日点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载人航天的任务将转向星际飞行,地球磁场的屏蔽消失了,这时,航天员所受的辐射总量将要超过在地球时的水平,因此辐射成为决定人类是否能够星际飞行的主要因素之一。N A S A的科学家们正在进行防辐射材料和方法的研究,希望能找出防辐射的材料。但是,即使采用了先进的防辐射隔离层材料,也无法保证航天员完全避免太空高能辐射的伤害。这些光子和粒子会像极微小的子弹一样穿透航天员的身体,在身体内分裂成一个个分子。当DNA被这种辐射伤害以后,细胞就变得失常。在太空中,航天员得了辐射病怎么办?他不可能有像地面那样的条件来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0.
航天是人类长期的愿望,自从前苏联、美国在50年代末开始发展运载火箭,并成功将人造地球卫星送入空间以来,相继有法国、日本、中国、以色列和印度等国用自行研制的运载火箭发射了本国的卫星,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总共研制了数十种型号的运载火箭,可将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轨道、飞月轨道、行星际轨道……,完成各种各样的空间应用和探测任务,并成功地将宇航员送入太空,登上了月球,实现了人类几千年来的梦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