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为晚清启蒙文学的领军人物,梁启超唯小说独尊,他对小说的本体性关照,引发了晚清"小说界革命"的滥觞,小说由此登上文学的大雅之堂。梁启超把小说置于其它文学体裁之上,促使了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由雅向俗的发展趋向,而这种俗文学观念的变化,在梁启超的文体观中有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2.
晚清小说期刊领域译介观念的发生,以梁启超在《新小说》等期刊上提出其译介主张为标志。但是,梁启超对中外小说的不同态度和译介主张来自于现实的政治需要,因而《新小说》的文学译介实践并不与它完全同步,而且这样的译介观念很快在其它小说期刊中发生了变化。这充分说明了在特定历史时期,文学译介观念的形成同当时的历史"语境"和译介实践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晚清小说期刊的译介观念是多元的、发展的,“政治”并不是唯一的因素。针对梁启超提出的域外小说译介的政治标准,《新小说》内部出现了文学标准与政治标准的辩难;此后,《月月小说》时之做了全面的反思性的“清算”;而《小说林》更以“理想美学,情感美学”的标准为晚清小说期刊的译介观念画出了一个“亮丽”的结尾。  相似文献   

4.
作为晚清启蒙文学的领军人物,梁启超的文学启蒙思想有一个逐渐生成的过程。1898年9月(即戊戌政变)以前,晚清救亡图存的现实之需,促使梁启超开始从国民精神层面来考虑民族振兴之路,这在其思想文化观念上有具体表现,并由此引发了他利用文学来启蒙国民的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5.
对于现代小说的诗性传统而言,晚清小说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由于晚清社会"人的意识"整体性缺失的制约,晚清小说不可能表现出诗性"为人生"的本质性意义;另一方面,晚清小说存在的风景描写和美感色彩,又表现出了明显的诗性意义且和"五四"文学存在着勾连.在此意义上,晚清小说可被视为一种过渡性的"前诗性"阶段,预示了诗性的萌芽.  相似文献   

6.
宋金民 《德州学院学报》2013,29(3):51-53,58
1898年12月,"政治小说"这一概念由梁启超引入中国文学界。一般认为,中国的第一部政治小说是梁启超在1902年创作的《新中国未来记》。但根据梁启超对"政治小说"的界定,现存的第一部水浒小说《大宋宣和遗事》就是政治小说,并且所有的水浒小说都是政治小说。因此,中国不仅不乏政治小说,而且政治小说产生的时间最晚也应该提前至《大宋宣和遗事》产生的宋元之际。  相似文献   

7.
由于受工具论观念的影响,学界对梁启超翻译与创作的政治小说的研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文章从乌托邦思想理论的视角考察政治小说的存在理由。作者认为,政治小说是晚清精英知识分子乌托邦精神的表征,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价值立场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8.
晚清小说研究大致形成了两种思路:一是将其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部分看待,注重寻找中国现代小说的生成因素,这种研究将五四文学无法包容的问题纳入近现代文学的视野中.二是将其作为古代文学的一部分,侧重寻找晚清小说与传统小说的承续性.面对晚清小说的诸多问题,"传统/现代"的研究框架也有无法涵纳的地方,而雅俗的维度与政治话语的考察为晚清小说研究提供了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肩负救国济民的历史使命,标领晚清一度强劲的文学国家化思潮。文学国家化思潮张扬文学关乎国运的存在价值,拓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在政治化、国家化的文化征途上凸显文学家的参与姿态,强化文学家的社会担当与责任。但时代并没有留给梁启超从容思考的机会,他片面推崇政治小说的改良效果,太多的功利追逐消解了文学娱情本位,致使文学国家化难以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留下不少可以超越的空间,历史便顺理成章地将这伟大使命交给了民国文人。  相似文献   

10.
小说期刊发刊词携带着晚清民初文人的道德立场与文明构想,从小说审美视野到分类标目的界定,从叙事角度的抉择到叙述语言的锤炼,小说发刊词展现了晚清民初文学丰富多重的文化特性。小说期刊发刊词以其崭新的批评方式存在,部分革新了小说批评的物质载体。从异域参照转向传统文化寻根,透露了小说观念的自我更新和变通化用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1.
晚清时期,"穿越"一度成为小说中风行的题材,这种题材多半出现于翻新小说中,其成因既有时代的因素,也有社会心理的影响,既有本土文学的传统,又有外来小说的启迪,同时又与小说的市场化密切相关。"穿越"可分为三种模式,是晚清小说中最具新意和时代特色的题材之一,其得失对今日的文学亦有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在"小说界革命"的引导下,晚清小说观念的诸多方面均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个时期小说理论重点探讨了小说的作用与地位,小说与政治的关系以及小说的艺术规律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小说的政治功利观、非功利的艺术审美现以及小说的消遣娱乐观,显示了晚清小说理论批评向"现代化"的转化.  相似文献   

13.
小说在清朝之前几千年中一直未能登上正统文学的大雅之堂。自梁启超将小说推至"文学之最上乘"之后,经小说家及理论家的努力,小说数量迅猛增加,研究小说的专门论著和专门的小说目录学著作亦出现,其故事性、娱乐性、消遣性的特征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这些变化与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尤其是中国文学观念的变化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吴趼人是晚清"小说界革命"时期为数不多的与梁启超有过直接交往的新小说家.他是<新小说>杂志中后期的总撰述员,在创作思想方面与新小说社的理论倡导有着许多吻合之处,尽管深入一层来看不过是貌合神离.他所主持的前期<月月小说>,秉承了<新小说>的办刊宗旨和体例.在创作实践方面,他所创作的历史小说、写情小说、理想小说、社会小说等,都是晚清时期这些小说类型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体现着"小说界革命"的创作实绩.吴趼人与新小说社有着密切的关系,充当了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事业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15.
晚清小说杂志《小说林》具有独树一帜的文学主张,有重要研究价值。《小说林》青睐的侦探小说译作以情节取胜,满足了读者的猎奇心理。结合典型案例和文献分析,考辩《小说林》的文学观念与其在侦探小说译作语言、心理、文本模式上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6.
由于急愤图强,晚清小说从整体上乃是认知压倒内省,辞意浮浅批判稚拙。人物形象则由于直露的形而下指向,缺乏空灵飘渺的形而上追求,无法构成人性所需的双重冲突,因此晚清小说人物普遍枯瘦扁平,人性内涵相对狭窄稀薄。晚清小说中的人性意识、人权观念均在苏醒抬头,从整体上看,晚清小说仍走在注重道德的社会性一侧,对人性的认识与近代人文要求还有质之差异。但晚清小说迈出的对人性的追求却是五四文学不可或缺的台阶。晚清近代小说理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兼收西方文艺理论与西方哲学,获得了相当的深入性与某种最初的现代性。近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将会围绕人性而展开。  相似文献   

17.
吴趼人是晚清著名小说家,也是梁启超小说理论的坚定追随者,然而最后他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走向了维新派小说理论的对立面。以吴趼人的《恨海》为例,揭示吴趼人在创作上悖离梁启超小说理论的原因及其结果。  相似文献   

18.
晚清文学启蒙导致了文学的现实化、政治化,而文学的现实化与政治化是实现启蒙目标的必要途径,在梁启超的理论倡导与影响下,晚清文学扩大了题材范围、加强了政治倾向性、突出了反帝反封建的主题,在内容上呈现出明显的现实化、政治化特色,这也可视为梁氏文学启蒙思想的一大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不仅在生存空间的层面为国人制造了"中心地理"的幻象认知,更囿限了古典中国的文化、文学的发展,使中国文学无法获得外来文学的滋养。自晚清民初以来,伴随着世界意识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世界文学观念得以在中国的文学场域建构起来,并深刻地影响了晚清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轨迹。在世界文学观念的介入之下,中国文学由古典文学走向了现代文学的新阶段,而越出民族文学的世界性文学视野也成为了现代文学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晚清小说对"戏拟"叙事手法的充分运用,表达出中国小说的传统叙事向现代叙事的转变,其中蕴含着小说在价值观念、美学特质等多方面对传统的消解,对时代话语的文学表达,也是晚清小说家力图突破传统叙事模式的束缚、尝试新的叙事方式的一种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