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述采自中国海南的跳蛛科一新纪录属:新贝塔蛛属Neobrettus Wanless,1984,及1新纪录种:胫新贝塔蛛Neobrettus tibialis(Prószyn'ski,1978)。标本保存在河北大学博物馆。文中测量单位为mm。  相似文献   

2.
《河西学院学报》2015,(5):79-86
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查阅等方法对甘肃省华亭县天南星科各分类群进行了整理.结果表明,华亭县天南星科植物共11属,16种,1变型,其属和种分别占全国分布的31.43%和8.29%.除芋属(Colocasia)无分布外,基本上包括了天南星科在甘肃省分布的全部属,种数在全省种数分布中占48.57%.种数分布最多的一个属为天南星属(Arisaema),分布有5种1变型,其次为喜林芋属(Philodendron),分布有2种,其余9个属各分布1种.此外,调查中发现华亭县分布新纪录有3种.同时编制了华亭县天南星科植物分属与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3.
西藏缓步动物两新记录种记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了西藏2个缓步动物新纪录,它们是哈氏大生熊虫和胡氏大生熊虫。这2个种同属于缓步动物门(Tardigrada)、真缓步纲(Eutardigrada)、并爪目(Parachela)、大生熊虫科(Macrobiotidae)、大生熊虫属(Macrobiotus)。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双相属(缓步动物,高生熊虫科)两新纪录种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陕西省2个缓步动物新纪录种,它们是Diphascon rizrulare Mihelcic,1967和帕氏双相熊虫(Diphascon patanei Binda and Pilato,1971)。这2个种都属于缓步动物门(Tardigrada)、真缓步纲(Eutardigrada)、并爪目(Parachela)、高生熊虫科(Hypsibiidae)、双相熊虫属(Diphascon)。  相似文献   

5.
本文记述了采自四川泸州合江锦蛇属标本1号,经鏊定为紫灰锦蛇,系该地区新纪录种.标本保存在四川大学标本馆.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棘影属(缓步动物,棘影科)两新纪录种记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记述了陕西省2个缓步动物新纪录种,它们是网状棘影熊虫(Echiniscus reticulatus Murray,1905)和文氏棘影熊虫(Echiniscus wendti Richters,1903)。这2个种都属于缓步动物门(Tardigrada)、异缓步纲(Heterotardigrada)、棘影目(Echiniseoidea)、棘影科(Echiniscidae)、棘影属(Echiniscus)。  相似文献   

7.
记述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蜈蚣目Lithobiomorpha石蜈蚣科Lithobiidae穴石蜈蚣属Bothropolys 2种,糙背石蜈蚣Bothropolys Rugosus、施特弗石蜈蚣Bothropolys stoevi,均为衡水湖新纪录种,详细描述了这2种石蜈蚣.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河南叉襀科一新纪录属:球尾叉襀属Sphaeronemoura,并记述了一新纪录种:Sphaeronemoura songshana.该属鉴别特征为颈侧片的内外两侧具有一不分支的腊肠状颈鳃;雄成虫腹端第8背板后缘延伸,略不对称;第10背板在肛上突基部下方形成一个纵向的膜质区,其侧缘通常有尖锐的隆突;肛侧突中叶形成钝圆的突起;肛上突不对称,端部有长的鞭状突出物.雌成虫的鉴别特征为第7腹板前生殖板后缘中部向前明显凹入,后生殖板有2个骨化的侧骨片.该属稚虫尾须念珠状,端部数节逐渐变大,每节具1圈长鬃,鬃间有1簇短的刚毛,为其与近缘属的有效鉴别特征.观察标本保存在河南科技学院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兴安落叶松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 Seq测序平台技术,对兴安落叶松外生菌根菌生态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在大兴安岭兴安林区落叶松外生菌根菌,隶属于2个门、4个纲、8个目、8个科.优势菌属主要为棉革菌属Tomentella、丝膜菌属Cortinarius、红菇属Russula、乳菇属Lactarius、乳牛肝菌属Suillus.在每个采样地均出现的外生菌根菌种有乳牛肝菌属2种、红菇属2种、乳菇属1种和拟棉革菌属Pseudotomentella 1种.  相似文献   

10.
张雷 《铜仁学院学报》2008,10(5):123-126
随着两栖动物新种、新属和国内新纪录等陆续发表,导致梵净山两栖动物分类地位陈旧,有许多与当前分类标准不符,给梵净山两栖动物以后的研究带来不便.本文对其分类地位修改进行专门总结,发现与以前相比,梵净山两栖动物科、种数量未变,但一些目、属、种名和原隶于蛙属的种及原隶于锄足蟾科的属分类有改动,同时增加了4亚目、5亚科和5属的分类阶元。这样梵净山拥有两栖动物就由原2目(1亚目)8科11属34种变为2目(5亚目)8科(5亚科)16属34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采自白音敖包自然保护区,达里湖南岸、黄岗梁国家森林公园等地的大型真菌标本300余份进行鉴定,共计103种,20科46属,其中子囊菌2种,担子菌101种,内蒙古新记录种有6种.内蒙古特有种5种,食用菌42种,药用菌40种,毒菌16种.文中对新纪录种进行了简单描述并对部分种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近来发现的5个温州分布新纪录属:南芥属(Arabis Linn.)、旗杆芥属(Turritis Linn.)、报春花属(Primula Linn.)、尖帽草属(Mitrasacme Labill.)和裂颖茅属(Diplacrum R. Br.),8个温州分布新记录种:心叶碎米荠(Cardamine limprichtiana Pax)、匍匐南芥(Arabis flagellosa Miq.)、旗杆芥(Turritis glabra Linn.),毛茛叶报春(Primula cicutariifolia Pax),柳叶蓬莱葛(Gardneria lanceolata Rehd.&Wilson),水田白(Mitrasacme pygmaea R. Br.),黄山龙胆(Gentiana delicata Hance)和裂颖茅(Diplacrum caricinum R. Br.).  相似文献   

13.
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和分类鉴定,研究了温州茜草科(Rubiaceae)的种类和分布.结果表明:温州已知有野生茜草科植物26属,48种,1亚种,2变种(不包括栽培种);其中墨苜蓿(Richardia scabra)为浙江分布新记录,硬毛四叶(Galium bungei var. hispidum)、狭叶栀子(Gardenia stenophylla)、金剑草(Rubia alata)等3种为温州分布新纪录;对近20个分类群进行了分类修订或学名改变,详细记录了温州野生茜草科植物的属、种组成和各区、县(市)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者采集了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标本400余份并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发现有94种赛罕乌拉新纪录种,分属20科39属,内蒙古新纪录种有28种。中国新记录种3种,经过分析食用菌25,药用菌12,食用兼药用8种,具抑制肿瘤作用的有8种,毒菌14种。  相似文献   

15.
毛翅目昆虫因其幼虫多喜栖息在清洁的水流中,被认为是水体水质监测的重要指示生物之一.本文报道了河南毛翅目昆虫的一新纪录属:Neucentropus Martynov, 1907,并记录一新记录种:Neucentropus mandjuricus Martynov, 1907.依据采集标本,对该属种上颚须、翅、雌、雄虫外生殖器等重要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补充记述,并提供了光镜照片.观察标本保存于南阳师范学院.  相似文献   

16.
基于近三十年来铜仁学院生物科学与化学系对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爬行动物资源的调查,本文报道了该保护区现已记录爬行类隶属2目3亚目10科28属43种,占贵州省爬行类种数的40.19%,其中发现2个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爬行类新纪录,即黑线乌梢蛇和四川攀蜥。其动物区系组成以38种东洋界种类为主,并以22种东洋界华中区与华南区共有种占明显优势。保护区内43种爬行类均属“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14种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有2种被列入CITES附录Ⅱ,1种被列入CITES附录Ⅲ;有3种为优势种,5种为常见种,其余35种为稀少种。结合该区实际和爬行动物资源状况,提出了该区爬行动物资源的威胁因素和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河南省襀科新襀属一新纪录种:鞭突新襀Neoperla flagellata Li&Muranyi.依据采自河南省新县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标本,对鞭突新襀进行补充记述;同时对雌虫进行了鉴定,并记述其外部形态特征、内生殖器结构、腹末端等,讨论了种间不同个体间的形态差异.观察标本现保存在河南科技学院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18.
运用形态分类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的方法,确认采自内蒙古自治区的漏斗伞属5个种,其中双孢漏斗伞、红银盘漏斗伞和细鳞漏斗伞为内蒙古新记录种。本文描述这5个物种,并分析了每个种与其近缘种之间的形态差异。  相似文献   

19.
贵州茂兰蛱蝶资源及区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4月~2009年7月,对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蛱蝶进行采集,经鉴定共计28属46种;结合相关文献记录,茂兰保护区的蛱蝶共计38属98种,其中老豹蛱蝶属(Argyronome)为茂兰新纪录属,螯蛱蝶(Charaxes marmax)、老豹蛱蝶(Argyronome laodice)、珂环蛱蝶(Neptis clinia)、娜环蛱蝶(N.nata)、断环蛱蝶(N.sankara)、中华卡环蛱蝶(N.sinocartica)、阿环蛱蝶(N.ananta)、桂北环蛱蝶(N.guia)、秦菲蛱蝶(Phaedyma chinga)、小红蛱蝶(Vanessa cardui)和黄豹盛蛱蝶(Symbrenthia brabira)共11种为茂兰新记录物种,银白蛱蝶、傲白蛱蝶、黑紫蛱蝶和枯叶蛱蝶共4种为中国珍稀蝶类.环蛱蝶属种类最多,为优势属.中国珍稀蝶类中,枯叶蛱蝶种群数量较大,为优势种.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茂兰保护区蛱蝶古北-东洋共有种和东洋种相互混杂,古北-东洋共有种占优势;在中国地理区划中具有21个分布型,区系分布比较零散,但比较集中于华中区、华南区和西南区.与国内其它自然保护区相比,茂兰保护区的蛱蝶资源非常丰富,应该作为种质资源加以保护,并可适度开发和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20.
系统地研究了分布于中国黄脊蝗属Patanga种类共计有5种,其中有一新种,短尾黄脊蝗Patanga brachycerca sp.nov..文中记述了每个种的引证和分布地区,并附有分种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于西南林学院保护生物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