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指南,是推动实践不断深化和扩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提高人类自身本质力量的理性支持系统和化支持系统,科学实践精神所追求的不仅是自然客观性,而且更追求自然“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的一致性”,这种内在的要求使科学增强了人性,从而沟通了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思维的内在联系,形成了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反映出科学深化为化反映的体现。在人类实践、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科学越来越具有化的品格,科学是一种化过程,不仅揭示了物质与精神相互作用的深层关系,而且揭示了思想与存在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二维视角,对精神生产力的本质进行了新的透视,并对以往研究视角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驳。从静态的视角透视精神生产力范畴,它是指一切直接或部接地物化和促进物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力量,从动态的视角把握精神生产力概念,它是指精神力量作为一种生产要互在生产实践活动中所显示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重视校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校风之“魂”的校园精神,是一种观念形态,是衡量师生素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的一个尺度。我们说优良校风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资源。但这种精神力量有哪些基本要素?舆论、行为习惯、制度等怎样整合为一体?又怎样内化为人的品...  相似文献   

4.
刘江南在《兵团远程教育》2011年第1期撰文称,美国学者哈道认为:“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表演艺术,是由特殊天赋的人所做的一种表演。”“基础”课是促进学生求真、向善、富有爱美之心、树立高尚道德情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的课程。“教师是高道德含量的特殊职业,培养的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靠学术上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靠人格上的感召力”。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从这一思想我们可以看出“精神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强大动力。新时代新征程,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任重道远。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需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夯实以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共同坚定的理想信念;提高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发展先进文化,提高精神生活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人的精神生活品质的普遍提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对人的精神生活建设问题做了全面展开,把“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作为发展先进文化的目的与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是物质生活的升华,是大学生精神生活状态和精神生活方式的体现。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既具有精神生活的普遍性,又具有大学生的独特性,主要聚焦于理想信仰、文化娱乐、人际交往等层次。消费主义是消费手段与消费目的不一致的反映,是消费异化的一种现象,潜移默化中消解了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人际交往,要扬弃虚假消费、符号消费和攀比消费等不理智的消费行为,引导大学生增强理想信念的精神力量、树立科学理性的价值追求和形成健康合理的精神交往,推动大学生精神生活向有序、高质量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地理教育》2009,(1):80-80
江泽民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物质保证和精神力量。创新教育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思维创新得以传播和运用的主要基地。它以尊重、信任、发挥人的能动性、积极性为前提,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实践性,提倡学习的多维性、自主性,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哲学》镜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一次试图正式提出高等教育哲学的是《耶鲁学院1828年报告》。该报告指出,传统的古典课程建立在“训练”和“装备”心灵这两条重要原则上。耶鲁的教授们认为,在这两条中前者更为重要。支持心理训练说的精神哲学(即后来的心理学)认为,学生的精神或心灵是自我运动的本源,它在各种官能(如记忆和推理)中表现自己。学生通过训练这些能力和官能进而发展精神力量,而精神力量又能按照人的意志从一种学科迁移到另一种学科,从一般的学习迁移到生活中的各种职业。  相似文献   

10.
国家的进步和强盛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关注人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人们的精神需求,以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人的精神需求的满足,精神生活的丰富,精神力量的增强,精神世界的发展,需要消解消极心理,去除精神压抑。如何通过有效途径达到这一目的?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论,将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大多数电视观众文化素养的日益提高和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观众对电视节目的“期待视界”也更加趋向于精神文化的视野,因此,强调精神满足的文化类电视节目成为电视观众的一种必然的需求.利用优秀区域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节目,树立媒体文化品牌,塑造电视精神品格,是电视媒体“文化立台”价值追求的体现,也是电视媒体今后发展走向中应着重考虑并积极实践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陈晓冰 《文教资料》2010,(1):116-117
当今社会,长期存在的社会道德要求与物质待遇并不匹配的生活状态使得教师在精神与物质的两端均处于“亚健康”的状态.针对此,本文认为,教师应有丰盈的精神世界,教师的成长应是一种立体的、全方位的、生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义丰富的,是人天合一的,是似消极而实积极的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创造了我们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灿烂辉煌。论中华文化,尤以儒学为重点,常把礼乐、道德等视为核心问题。而对“三才”、“才”与“德”并重的思想特点,则较少关注。“三才”亦即天人合一的表现、表述。归一是中华哲理的一个特点,这个“一”就是古人最强调的“大一”,是宇宙最早的状态,义即最巨大的整体与统一。“三才”要各展其才智功能,合和为一体,化为万物———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所在、所聚、所显、所现。若论汉字,当从“一”讲起,这个“一”,是民族文化的最根本,汉语文创造的最高智慧的表现形态。中华民族在汉字的创造上透露出民族哲思的高度智慧,而汉字是民族生存之大宝,绝不容随意破坏损伤。  相似文献   

14.
大学数学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学是人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化属于科学化,是一种理性化,它在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的理性精神、思想方法等对人类思维具有深刻的渗透力,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数学化”观对数学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到大学是传播“数学化”的主要阵地,高等数学是传播“数学化”的主要载体,大学生是“数学化”的主要传播。  相似文献   

15.
“材料”一词的本义泛指物质生产中的原料。写作是精神劳动。有着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点和规律。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是精神生产,还是物质生产都要先有原料才能制造出成品来。动笔之前,材料是形成观点的基础;动笔之后,材料是表现观点的支柱。材料的获得需要平时积累。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流,泉涌丰盈,  相似文献   

16.
“美”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 ,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它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美育”就是审美教育 ,它是适应人们高层次精神需求的一种文化教育 ,是德育、智育和体育的载体。过去研究“美育”的人不多 ,改革开放的今天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 ,各个生活领域都对“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创造了许多具有我们时代特点的美的事物 ;而且在当今的青少年学生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状 :有些学生真假不辨、是非不明 ,有的由于受不…  相似文献   

17.
STS教育与生物学教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理科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以强调科学、生活和发展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STS教育的基本精神强调理科各科教学和本学科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与当前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强调科学技术的价值观和学生的参与,从而培养学生对生活中与科学有关的问题作出决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黄淑琴 《江西教育》2002,(22):22-22
本文仅就古代诗文中的“意境——空白”及其解读,简要谈谈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注意发掘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使学生享受到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的滋养。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最集中表现就是意境。一般认为,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回味的艺术境界。实际上意境的理论源头是道家的“道”和佛教“境界”,而“道”与“境界”虽然指包含着客观外境和人的主观内境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现象,但这些现象本质上不过是“无”,是一种虚空之境。古代文学艺术家深受此影响,在文学和绘画创作中把意境的追求和…  相似文献   

19.
信仰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它体现了对人自身的终极关怀,是人类立足于现实,对“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的永恒追求与向往,是一种非物质享受的精神需要。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知识经验的积累和辩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强调要加强“四德”教育,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习总书记对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不仅体现了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而且彰显了其以文化复兴助推民族复兴的坚定决心。无论是中国梦的实现动力还是中国梦的重要目标,它都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