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认为,马克思的《提纲》是围绕“主体与对象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而展开的。主体与对象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感性关系和思维关系三个层次,其中实践关系是感性关系和思维关系的基础。马克思分别阐述了对象世界和主体世界的三个层次及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
一、马克思哲学确立的当代哲学主题的走向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论述到:“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相似文献   

3.
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马克思在批判继承以往哲学家主体思想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阐发了两种主体概念:从事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的“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历史的个人主体,以及操纵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资本主体。基于对哲学史上两类主体概念的分析以及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考察,可知个人主体与资本主体二者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建立在差异基础上的内在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4.
“主体”这一概念大量存在于哲学和教育学论著中,两个不同领域的“主体”概念既有紧密联系,又有一定区别。本文对“主体”概念在不同语境中的内涵从三个方面作了分析。弄清教育学中的“主体”概念,对于确立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主体、客体及其关系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有三种形式,即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它们各有不同的特卢、和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观,一方面要反对把社会主体当作唯一的主体,否定个体主体;另一方面又要反对只承认个体主体,否定社会主体。构成主体的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客体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客体的特征有三卢、,第一,对象性。对象性是构成客体的最根本的特征。第二,客观性。客观性是客体的基本属性。第三,系统性。客体系统又有四种形式,即自我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这四种形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有三种,第一,是实践关系。第二,是价值关系。第三,是认识关系。在这三种关系中,实践关系是首要的基本的关系,其他两种关系都是在实践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在“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以真善美的统一为指导原则确立的实践观,不仅能全面地体现出人类生产(实践)与动物生产的区别所在,使我们对马克思的“种的尺度”、“内在尺度”、“美的规律”的论断作出不同于以前传统看法的全新理解,同时,在生产实践、交往实践和人对自身的实践这三个实践层面,以真善美的统一为指导原则确立的实践观,也有利于我们对传统实践观的突破和超越,能够更好地发挥它对人类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新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它是从关系方面来强化人们的主体思维性。将实践理解成为一种思维的方式,这是对马克思新哲学思想概念认识的一个深化。同时它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及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嵇康的人格重在作为一个主体的“人”的自觉意识,他把人与人生作为审美的对象,将人生审美化、艺术化了,审美人格构成他主体人格的第一个层面;他崇尚自然、具有反抗意味的放达通脱、任性任情的个性构成他主体人格的自由层面;他的理想人格———“君子”形象既有道家的玄远、自然的理想色彩,又有亲切的人间气息,他以现实人生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人格,使玄学精神有了可实践性。嵇康是魏晋时代“人的自觉”与“艺术的自觉”的一个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9.
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而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这体现了审美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马克思还阐述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审美中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通过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实践达到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通过明确“生活”范畴的真义,从而确立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即是“生活哲学”。文章主要从生活的内涵、生活的结构、生活的主体、生活的内容与生活的形式五个层面对马克思“生活”予以了分析,强调马克思哲学“生活”的原立场性,从而有别于其他哲学,凸显出马克思哲学的独特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1.
在高校,无论哲学教师还是学生,普遍存在着哲学课难上的现象,加之是基础课,课程设置又多以舍堂课为主,这无形中更加重了教师上课的难度和学生不重视的程度。本文以此为契机,对目前哲学教学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剖析,分析了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中的一些探索、尝试和体会,指出要想真正走出哲学教学的困境,必须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改革。  相似文献   

12.
哲学是有关世界观的学说,哲学的发展是人们不断对世界进行思考的结果。从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思考的对象也一直在发生着变化。古代是本体论哲学.近代是认识论哲学,现代哲学则关注对反理性和语言的研究。中国哲学不应只强调自身与西方哲学的不同,而应努力去思考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去进行创造。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我国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及时将执政理念由以斗争哲学为主导向和谐哲学转变。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党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对推动我党的党建工作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关于马克思要消灭哲学的说法,从马克思在世时就一直持续不断。不仅许多西方学者这样说,上世纪苏联哲学界的一些人也这么说。近来,又有不少国内的学者也如此主张。情况究竟如何,我们还是看马克思自己怎么说。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的教坛哲学已陷入低谷,走出这个低谷,需要我们走出哲学教育理念的误区,还原哲学的本性;走出哲学教材体系的传统模式,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走出哲学教学方法的单一注入式,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走出哲学课程考试的教条,丰富考试形式。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早期思想的发展中曾受到费尔巴哈的影响,有信仰费尔巴哈的阶段,但他不是被动的追随者,而是超过了费尔巴哈,从而走向了历史唯物主义。随着马克思思想的不断成熟,他与费尔巴哈分歧日益明显和突出,终于形成唯物史观和唯心史现的原则对立,从而使马克思对费尔巴哈进行了彻底的清算。  相似文献   

17.
中西哲学的比较是哲学界的重点研究课题,然而从神学角度进行对比则是一个全新的视点。文章主要从哲学的起源、发展、斗争及未来前途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中西哲学在神学方面上的差异,并从社会历史学的角度,归纳其产生差异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的中国哲学争鸣,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前50年为第一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7年为第二阶段,1977年到20世纪末为第三阶段.尽管各个阶段争论的内容、焦点不同,但整个20世纪的中国哲学争鸣,始终围绕着中国社会发展不同阶段所关注的不同问题而展开的,同时也是一个中国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9.
国内对马克思哲学最流行的曲解是将马克思哲学混同于一种近代理性哲学,同时,把马克思哲学歪曲为一种解释性的实证主义哲学。殊不知,在现代哲学对近代理性哲学或本质主义发起革命的思潮中,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是最为釜底抽薪的。马克思哲学以生存论为基础,以统一了思维和存在的实践哲学实现了对近代理性哲学的超越。正因为是一种实践哲学,马克思哲学就决然和解释性哲学、实证主义哲学相对立,而专注于对现实生活的干预、批判,并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0.
柴再顶 《天中学刊》2002,17(1):11-14
中国哲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方面,作为探本求真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经历了数千年朴素形态之后,在20世纪走向了马克思主义化的科学形态,成为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另一方面,中国哲学也出现了唯心主义的支流岔道,实用主义根深蒂固,教条主义屡禁不衰。要使中国哲学走向现代化,就必须强化哲学的本质功能,建立现代哲学管理机制,还中国哲学一个开放化、个性化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