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图所示的是教科书上介绍的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其原理是:足量的红磷在密闭的集气瓶内充分燃烧,使瓶内的氧气完全消耗,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是固态物质,几乎不占瓶内空间,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因为瓶内氧气被消耗,气压小于大气压,烧杯内的水就被压入瓶内,约占1/5体积,而这1/5体积就是集气瓶内原空气中的氧气体积.  相似文献   

2.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是一个定量实验,知识容量大、内涵深刻。现将实验中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归纳如下,以便同学们更好地把握这个实验。1.该实验的原理是什么?答:该实验是利用某物质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且生成物不是气体,从而使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减少,压强变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使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当集气瓶内外气压相等时,集气瓶内增多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此体积占实验前集气瓶内空气的体积的百分数即为空气中氧气体积的百分数。2.燃烧匙内的物质为什么要用红磷?能否用其他可燃物如木炭、硫粉、铝箔、铁…  相似文献   

3.
一、化学反应原理如图1所示,利用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从而使容器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打开弹簧夹后,水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可粗略地认为是空气中所含氧气的体积.二、实验仪器集气瓶、燃烧匙、烧杯、玻璃导管、胶皮管、弹簧夹.实验药品:红磷、水.三、过程与现象(1)在集气瓶中放入少量的水(用于溶解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同时可吸收燃烧产生的热,有利于瓶内降温),并将水面上剩余体积分为五等分.(2)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此环节发生的现象:红磷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放出热量.(3)红磷熄灭,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此环节观察到的现象: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内,最终水面在大约五分  相似文献   

4.
氧气知识是初中化学应重点掌握的内容,也是中考化学命题的热点,现将氧气知识考点梳理如下,并对近年来全国各地有关氧气的典型考题进行研析. 考点一: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实验原理及方法:如图1,利用过量的红磷在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烧(集气瓶中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减小),通过观察集气瓶中进水的多少,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实验现象:(1)红磷燃烧时产生白烟;(2)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里,最终集气瓶内水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相似文献   

5.
王晨敏 《化学教与学》2013,(6):93-93,97
一、教学背景及目标分析人教版化学新教材中关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是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集气瓶内空气中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容器内水的  相似文献   

6.
【实验原理】利用过量的可燃物在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烧。使集气瓶中气体的体积减小,压强减小。观察集气瓶中进水的多少,据此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相似文献   

7.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实验2-1(图1),利用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使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引起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常由于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的速度,导管中原来没有水而冷却后有残留水,维持红磷燃烧需要的氧气体积分数相对较高、因而无法除尽氧气等原因,导致实验误差太大。另外,  相似文献   

8.
许多书籍对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有这样一段叙述: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应将燃烧着的木炭慢慢伸向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底部,否则,木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会聚集在集气瓶下方,将氧气排出,使木炭与氧气隔绝,燃烧很快停止。对此,笔者提出异议,试与同仁共同商榷。关于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笔者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做了多次。一种方法是将燃烧着的木炭慢慢伸向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底部,另一种方法是将燃烧着的木炭快速伸向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底部,结果实验现象完全相同:木炭都在氧气中正常燃烧。那么,为什么将燃烧着的木炭快速伸…  相似文献   

9.
<正>要点提炼要点1:实验原理物质在密闭容器中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使密闭容器中的压强减小,由于压强差,烧杯中的水被大气压压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约等于反应消耗的氧气的体积。要点2:误差分析(1)测定结果偏小的原因:(1)红磷的量不足,导致装置中的氧气未被消耗完;(2)装置气密性不好,导致外界空气进入装置内;(3)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导致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偏小。(2)测定结果偏大的原因:(1)没有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集气瓶内的气体受热膨胀,沿着导管逸出;(2)燃烧匙伸入集气瓶过慢,使装置内的部分气体受热逸出。  相似文献   

10.
空气中含有多种成分且含量不同,对于如何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有各种方法和不同实验装置,需区别对待,认真分析。例题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探究中,甲同学的操作步骤是:在如图装置中的燃烧匙内盛过量红磷,点燃后立即插人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待红磷火焰熄灭,  相似文献   

11.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初中化学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实验。但在实验时由于难以把握铁丝插入集气瓶内的最佳时机,所以实验效果不理想。对此,我进行了如下改进。一、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附图所示。二、实验步骤1.取一个250 mL的集气瓶,在底部铺上一层细沙,然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满一瓶氧气。2.取一根直径约0.3mm的细铁丝(实验室常用来做铁  相似文献   

12.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实验2-1(如图1),利用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使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少,引起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相似文献   

13.
一、开放型试题 1.条件开放型 例(2005年四川中考题)在“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探究中,甲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在燃烧匙内盛过量的红磷,点燃后立即插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待红磷火焰熄灭,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铁夹,水注入集气瓶,实验装置如图.  相似文献   

14.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是新课标各版本教材中共有的一个重要演示实验,各版本实验装置也类似.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中的实验装置的原理是利用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里的氧气,在瓶内外形成一定的体积差,从而使密封装置中的压强减小,引起烧杯中的水沿着导管上升进入集气瓶中(进入的水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相似文献   

15.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考点剖析 该实验主要考查同学们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压强知识深刻理解实验原理的能力。(1)同学们应明白采用可燃物(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中的O2使压强降低,由流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等于瓶中O2的体积,  相似文献   

16.
课标导航1.能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空气的污染与防治的方法,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2.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掌握制取氧气的原理、实验装置、收集和检验的方法等。3.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4.初步认识氧化反应以及两类最基本的化学反应——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5.认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要点解析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可燃物选择必须满足以下条件:a.能在空气中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b.不能与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反应;c.燃烧后没有其他气体生成。(2)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的作用是防止燃烧后生成物溅落使瓶底…  相似文献   

17.
例1(2004年四川省中考题)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探究中,甲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在燃烧匙内盛过量红磷,点燃后立即插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待红磷火焰熄灭,集气瓶冷却至室  相似文献   

18.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课中"铝箔的燃烧"实验,采取如下方法:把2cm×5cm的薄铝箔卷成筒状,内部裹一纸片,铝箔的一端固定在粗铁丝上.点燃纸片,立即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底部放一些细沙,装置如图1),可见铝箔在氧气里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和耀眼的白光.  相似文献   

19.
1 滴管在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的妙用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安排有这样一个实验: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如图1所示).实验原理是利用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气压减小,烧杯中的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流入集气瓶补充氧气的体积. 该实验在秋季学期开学后的9月份进行,而实验中所涉及到的大气压强知识,学生则在11月前后的物理课中才能学到,头脑中没有大气压强知识,学生不明白烧杯中的水为什么会流进集气瓶,更不明白进入瓶中的水的体积就等于瓶中空气里氧气的体积的道理.在这次教学中,笔者将小小滴管派上了用场.  相似文献   

20.
1.演示实验化繁为简 演示实验在保证实验效果的前提下,一定要直观、省时、准确。如教材中白磷燃烧的实验,要用导管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在操作过程中,自磷被吹的到处跑,浪费时间;氧气需要装置制备,操作繁琐。根据以上原因,我对实验进行改进,在白磷上扣个空集气瓶提供空气,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空气接触后,也开始燃烧,产生火光。这样防止了白磷到处跑,节省了时间,又省去了制氧装置,操作简单,节约了药品;燃烧产生的白烟罩在了集气瓶中,减少了空气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