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命的智慧     
每个受过一定教育的人都有过读书的经历,读书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就一个作家而言,读书不仅是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工作的需要。每个人都会因为读书而或多或少地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命运。我想作家的命运首先是与读书联系在一起的。我读的第一本书现在已经记不清了,但印象深刻的一本书是记得的,那就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水浒传》。我读《水浒传》时小学还没有毕业,好像是小学四五年级的样子。当时毛主席对《水浒传》有过批示,对宋江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好像很不满,毛主席希望  相似文献   

2.
孔子和《论语》有很多专家研究 ,也有很多专家来评价。我重读《论语》不是评价《论语》 ,也不是评价孔子。我重读《论语》———兼谈我读书 ,是谈我如何读《论语》的 ,读《论语》有什么收获 ,而且通过我读《论语》有何收获 ,得出我该如何读书。为什么叫重读《论语》呢 ?因为4岁到9岁的时候我读过《论语》 ,后来就没有再读 ,直到我当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以后 ,我又仔细读了好几遍 ,感觉大不相同。重读《论语》有以下四个体会 :一、要把握整体我读《论语》时感到 ,《论语》里面关于一个学习者、一个要求进步的学生对待学习、对待思考的关系解决…  相似文献   

3.
翻看《谷园春草》,一个标题吸引了我的眼球——《今天,我没读书》,于是便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原来,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没有时间读书,却因留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生活中增长了知识,得到了许多乐趣,对此我颇有同感。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爱学习的人都喜欢读书。关于读书,我国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这当然是一种很极端的说法了。我们确实不能“天天捧着古人的糟粕作书虫”,那样读书,只能叫瞎读。建议大家多看看生活这本书,从生活这本书中你真的可以学到很多。我以前算术很差,常常要在草稿纸上写半天才能算出来,还经…  相似文献   

4.
每个受过一定教育的人都有过读书的经历,读书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就一个作家而言,读书不仅是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工作的需要。每个人都会因为读书或多或少地改变自己的命运。我读的第一本书现在已经记不清了,但印象深刻的一本书仍记得的,那就是《水浒传》。那时我小学还没有毕业。当时毛主席  相似文献   

5.
关于读书,我随便说一点。 我读书不是读得最好的,有很多书别人读过,我都没读。还有别人非常热爱读的,我老读不完,比如说《战争与和平》,写得好,我也看过多次,但是读不完。还有《百年孤独》,我也读过,有一次都读到五分之三以上,快到五分之四了,我死活不读了,因为觉得这位大师的路子已经被我给掌握住了,就不想再看了。当然还有《追忆似水年华》,很多人都跟我一样没有读完。  相似文献   

6.
毛尖 《快乐阅读》2014,(11):23-23
<正>网上在传30部电影中的经典读书镜头,从《傲慢与偏见》到《蒂凡尼的早餐》,从《朗读者》到《偷书贼》,从《阿黛尔·雨果的故事》到《萨冈》,镜头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女性。不过,这些美丽的读书场景,要是我外婆看到了,肯定嗤之以鼻—都是花架子,就像奥斯汀让伊丽莎白读书,是为了让她以文艺青年的身份遇到达西。一句话,电影中读的都不是书。《蒂凡尼的早餐》中,奥黛丽·赫本在图书馆里看书,有哪一位观众关心她读的是什么书?都知道这是导演为了帮她凹  相似文献   

7.
正网上在传30部电影中的经典读书镜头,从《傲慢与偏见》到《蒂凡尼的早餐》,从《朗读者》到《偷书贼》,从《阿黛尔·雨果的故事》到《萨冈》,镜头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女性。不过,这些美丽的读书场景,要是我外婆看到了,肯定嗤之以鼻—都是花架子,就像奥斯汀让伊丽莎白读书,是为了让她以文艺青年的身份遇到达西。一句话,电影中读的都不是书。《蒂凡尼的早餐》中,奥黛丽·赫本在图书馆里看书,有哪一位观众关心她读的是什么书?都知道这是导演为了帮她凹  相似文献   

8.
董旭午 《教书育人》2014,(11):79-79
董老师,有个问题一直在我心里纠结着,都有几个月了,就是“我们读书到底是为了啥”?这个问题搞得我越来越郁闷,这几天我甚至都不想继续上学了。我们现在读《优秀作文选》,就是为了模仿人家写作文得高分,有的同学干脆就去抄袭;我们读《青年文摘》《文摘周报》等,也就是为了摘抄一些写作素材,而真到了写作文时还大多用不上;我们读《文学名著阅读指导》也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时的那几道文学名著题,结果常常是背了不少,考试时就考那么一点点。总之,我们现在不管读点什么书,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你常说“读书是有大用的”,难道读书就是为了这样用吗?董老师,我真的很想不通啊!我常想:如果读书就仅仅为了这样用,我宁可不再读书了。董老师,真的很希望在你那里得到个令我心服的答案。你能帮我摆脱这郁闷吗。  相似文献   

9.
读书与写作     
我在高校教授写作三十多年,创作时间逾四十年,这里就读书与写作问题谈点体会。我从小就欢喜读书,找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也无什么目的与要求。后来长大成人,读书养成了一种习惯。但大部时间用于读中外名著,同时也读一些杂书。有些青年同志问我:“你用什么形式读名著?”采取集中与分散两种形式,以集中为主。我在一个时间,比方说一年或半年,集中时间与精力研读某名家名作。如鲁迅全集,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巴尔扎克小说全集和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一年或半年业余时间读完一部名著。这样读.比无目的无  相似文献   

10.
今天是我们班的“读书沙龙”活动日。下午,开展活动的时间到了,主持人还没讲完,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聊开了。于虹首先开了腔:“今年暑假,我看了世界名著《鲁滨孙漂流记》。鲁滨孙是个不安于平庸生活的人。青年时代,他只身漂流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鲁滨孙百折不挠,历尽磨难,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最后终于成了巨富。他那种不畏艰险,不断进取的精神,真值得我敬佩。说出来你们别笑,我和主人公一起经历了大喜大悲,还哭了好几回。妈妈以为我病了,急着要送我上医院呢!”丁海睿也不甘示弱:“我最喜欢读《安徒生童话集》。”她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讲起了《…  相似文献   

11.
我的阅读史     
我读书经历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或者说读书的第一重境界,就是见书就读,什么书都读。我在小学、中学和大学时代都是这样,很少有我不读的书,凡是我见到的、感兴趣的,我统统去读它。不加鉴别没有太多选择。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已经读完了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搂梦》,而且全是古文的。我半懂不懂,连蒙带猜地读完了它们,有些地方还配合小人书看。这样看起来就更好懂一些了。此外还有大量的童话就记不得了,像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应该都是那个时候读的。而不删节的《金瓶梅》,是到了大学时代才读完的。中学的时候…  相似文献   

12.
本单元突破口 本单元由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德的《最后一课》、余心言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和孔子的《论语》(六则)组成。内容上都跟读书有关,前三课记事,反映读书生活;后一课记言,语录体,谈读书的态度和方法。除此而外,本单元的课文还有一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记叙文,《最后一课》是小说。两文都采用了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的角度,都是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我”是整个事件的经历者和见证人。两文都写了有关读书的生活片断,  相似文献   

13.
从走上工作岗位至今,我结识《人民教育》已经8年了。回顾自己工作的每一天,我几乎天天与书籍打交道,尤其是读了《人民教育》上众多名师的文章,催生我读书的志趣。我真正明白了“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有什么用”、“如何读书”等道理。现在,我每年都自费订阅20多种教育报刊,连同平时购买的书籍,花费不少于1500元。读书已成为我生活和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刘纹溪 《下一代》2008,(10):27-27
我有很多爱好,跳舞、踢球……但我最喜欢的是读书,读书是我最大的乐趣。我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读课外书的,那些少儿读物真好,汉字上面都标着拼音,读起来一点儿没有障碍。记得我读的第一篇文章是《成语故事》中的"狐假虎威"。看完后我不禁哈哈大笑,笑的是老虎的愚蠢,笑的是狐狸的狡猾。打那时起,我手里的书就放不下了,读书的兴趣就像开了闸的小河收不住。  相似文献   

15.
进入暑假,不少同学都制订了自己的读书计划,可还有一些同学或家长问:该读一些什么书?我的回答很简单,只要不是庸俗下流反动的书,我们都可以读。同学们读书分为两种情况:有些同学平时就喜欢读书,他们的阅读量已经颇为可观了,这些同学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阅读的内容;另有一部分同学平时不太爱读书,或者由于种种原因,阅读量比较少,这部分同学就应该有针对性地读了。比如教材规定的名著(《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对自己的写作和思维能力提升有比较明显帮助的报纸杂志(《读者》《意林》《格言》)等。总的来说,…  相似文献   

16.
崔云 《语文学习》2010,(6):68-70
这是一个热爱读书的学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先秦诸子到唐宋八大家,从《世说新语》到《红楼梦》,从《源氏物语》到川端康成,从希腊神话到莎士比亚.她都怀着极大的热忱.用心地去读。她把读书当成一种良好的日常习惯。在读书的过程中.她善于思考和汲取。  相似文献   

17.
我的启蒙老师是我的爸爸。爸爸爱读书,一有时间就会拿本书读得津津有味。爸爸不但自己读书还教我读书。 从我小时候起,爸爸就经常到书店给我买拼音图、认字图、古诗图等。买回来以后,用透明胶条把它们粘在墙壁上,然后一个字一个字教我读。读拼音图的时候,爸爸一边教我怎么读,一边教我怎么记住它。  相似文献   

18.
镜中人影     
正我是1924年生,在北京一个大的四合院里关起门来长大的。我的祖父比较保守,他说:"女孩子就是不能让她到外面的学校去读书,一到外面读书,女孩子就学坏了。"可是女孩子也要读书,读什么呢?读《女诫》,学三从四德,因此对女子的教育是"新知识、旧道德"。我的祖父绝对没有想到我会到  相似文献   

19.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上刊登的《由陶渊明之读书论及读陶渊明之书》(以下省称知文),有一半文字疏理陶渊明的读书生涯,一半文字说我对陶渊明诗文内容的体会。在论及陶渊明读书方法时,集中探讨了读陶者属意最多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一层。其实,渊明读书一如其人,不拘一格,任性而已。即如讲究“开卷有得”(《与子声等流》),意在求知;提倡泛读、例览。既获取知识又调节生活求得娱乐,如0读山海经》中“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泛览周王事,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云云。这种读书的生活乐趣,渊明不仅自我…  相似文献   

20.
你爱读书吗?我可是一个小书迷,只要有好书,我都会如饥似渴地读。我的课外读物不多,而《小星星》是我的最爱。一读它我就会上瘾,有时候连吃饭都顾不上呢。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