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妍玮 《甘肃教育》2011,(16):39-39
"隹"读zhuī,字形和"佳"相近。"隹"是个象形字,在古书上是指短尾巴的鸟。它一般作为偏旁出现在合体字里,有时表读音,有时表意义。"隹"作声旁的字,有"堆"、"锥"、"睢"、"摧"等。"隹"作形旁的字,意思大都与鸟有关,如"雀"、"雁"、"雉"、"隼"。再如,"集"是个会意字,本义是鸟落在树上;  相似文献   

2.
梁漱溟与冯友兰都注重直觉。前者一路讴歌"直觉"、"理性";后者斫出了一条"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有机统一的新路径。二者最终殊途同归,都倡导"情理交融"。直觉观的发展影响到他们直觉教育的内涵。梁漱溟提出"情谊教育",冯友兰提倡"无形教育",两者都借助"礼乐"来调情理意,并希望藉由"静默"、"悟"的方法来达到"不言之教"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英语中"家庭"这个单词的拼写是"family"。有人说,"f"表示"父亲"(father),"a"表示"和"(and),"m"表示"妈妈"(mother),"i"当然就是指我(I)了,"l"表示"爱"(love),"y"指"你们"(you)。  相似文献   

4.
人称代词"人家"可以泛指"别人",可以专指"他/他们",可以指"我",可以指"你"。"人家"不同语义的形成跟语言的主观性有关。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视角"和"情感"解释"人家"几种语义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孟子和荀子都尊崇孔子,二者都从孔子那里寻找知识和道德资源,并根据不同的理解形成各自的教学思想和观点。二者的分歧源自前者尊"德"而后者主"知",首先表现为人性论的不同解释,然后由人性论的不同解释演绎出二者不同的教学主张。孟子假设人性"善",主张"明心论",较注重德性修养,重视"思"、"行"和"自然之教";荀子假设人性"恶",主张"博学论",较注重知识学习,重视"学"、"知"和"人为之教"。  相似文献   

6.
道家世界的"自然"图景有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一是指"道性自然",涵摄"自然生成论"与"自然本体论"双重意蕴;二是指"物性自然",即存在论意义上的"自然";三是指"人的自然",即方法论与境界论意义上的"自然"。但"自然"并非一高居于"道"之上的范畴,"道法自然"表达的基本意蕴是"道"作为最高范畴已无别的效法者。作为具有深刻根源性意义的哲学形上学建构,"自然"落实到人生和政治上即"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7.
刘浩 《文教资料》2011,(13):39-40
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构思巧妙、意境深远,要准确地解读、领会古典诗词的精髓,必须从读"标题"、"作者"、"意象、"意境"、"典故"、"诗眼"、"风格"、"文体"、"手法"等八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根据意象图式、隐喻、语义链等理论,着重研究了介词"for"的语义扩展机制,并建立了"for"的语义链。当射体指向界标时,介词"for"的语义扩展模式为:从"方向"到"目的地"、"空间/时间距离"、"爱好、特长",同时又从"目的地"依次扩展到"目的(获取、代表、利益等)"、"交换"、"相当"等义项。当界标指向射体时,"for"从"方向"引申为"原因"。  相似文献   

9.
传播学的交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余斐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29(11):127-132
传播学中的"交流"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沟通"概念的相似性,及传播学中的"交流"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沟通"的构成要素及活动过程相似性,可知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交流活动,在某种意义上传播学中的"交流"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沟通"具有等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个性自由"应当成为当代教育的价值诉求。它根源于知识经济背景下个性人生成的需要,针对的是伦理文化教育中"善的神话"、理性文化教育中"真的僭越"和"美的泛滥"所导致的人性分裂。它的实质在于将真善美统摄于个性自由,从而用个性自由来协调真善美之间的张力,即通过"启真"获得"认识上的自由"、通过"寻真"获得"思想上的自由"、通过"导善"获得"意志上的自由"、通过"立善"获得"行动上的自由"、通过"审美"获得"情感上的自由"、通过"求美"获得"心灵上的自由",最终使人发展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人。  相似文献   

11.
大多数中小学生的作文都能写"通",而在"通"的基础上,如何提高写作技巧,以达到"好"的水平呢?本文建议通过三个方面提高中小学作文的等级,力求达到"精美"的水平:首先是"诚实"、其次是"精密",最后是"灵魂"。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根据大学生对自己的网络学习自我监控失败归因的结果编制成失败归因问卷,在此基础上调查并探查任务特点(任务重要性和任务设定者)对网络学习中的自我监控失败归因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网络学习自我监控失败归因的倾向依次为"学习材料呈现方式单一"、"干扰信息太多"、"自控力差"、"缺乏毅力"、"任务不紧迫"和"动机不强烈"。任务重要性因素影响大学生对"任务不紧迫"、"动机不强烈"和"干扰信息太多"的归因;任务设定者因素影响大学生对"自控力差"、"缺乏毅力"、"任务不紧迫"和"动机不强烈"的归因;任务重要性和任务设定者均影响大学生自我监控失败的归因。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特区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特区是"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改革的"试验场",不是功能单一的"出口加工区";特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不是收,而是放";特区姓"社"不姓"资"。  相似文献   

14.
"廉"侧重于正直,"洁"侧重于不贪,合称则是指人的正直而不贪的高尚德行。《道德经》提出了"廉而不刿"的命题,并指出以"无私"、"不争"、"不以兵强天下"、"以百姓心为心"、"以正治国"等重要观念和思维方式来解决这个难题。而"洁"主要是指不贪财色功名以洁身自好,要做到这一点,《道德经》指出应"功成身退"、"不贵难得之货"、"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致虚极,守静笃"、"知足知止"等。《道德经》"廉洁"思想是以其"道"论为核心的辩证的自然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5.
"堕"在文献中有"毁坏"义和"坠落"义,但这两个意义读音不同,很容易让人认为这是来源不同的两个词。但是与"堕"的"坠落"义同义的"陨、队、陊、颓(穨、隤)"四个词,都由"坠落"义引申出了"毁坏"义。这说明"堕"的两个意义之间绝不是偶然的借用,而是有联系的。  相似文献   

16.
"闻"字在古代兼表"听觉义"和"嗅觉义",而在古代"听"和"嗅"也分别具有"听觉义"和"嗅觉义",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表"听觉义"的"闻"是如何逐渐被"听"代替的以及表"嗅觉义"的"闻"是如何发展壮大并在现代汉语中代替"嗅"的。  相似文献   

17.
在"已经"一词的发展过程中,把"经"看做"词尾化"并不合适,因为从副词词尾化的原则入手,"经"并不符合条件,它不完全等同于"-自"、"-为"、"-在"、"-地"、"-来"、"-然"等一系列词尾化的现象。只能说,"经"具有词尾化倾向,由于"经"的虚化,引起了"已经"的重新分析,即"已经"的结构层次改变了,而这也是"已经"成词的基础和必由之路。义素分析法可以证明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8.
扬雄的文体实践涉及"书牍"、"箴"、"铭"、"颂"、"诔"、"对"、"难"、"赋"、"解"和"连珠"等。其中,既有独创性的"解"、"连珠",也有变革性的"赋"、"箴"等和沿承性的"铭"、"颂"等,具有广泛性和变革性的特点。创立和变革文体是扬雄消解其因西汉时期儒学精神流失而引起的忧患意识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项目确定是关键"、"任务驱动是重点"、"过程评价是保障"、"分析提炼是渗透"等四个方面阐述在中职电子技能实训中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得怎么样"、"为什么这样做",以此探索切实提高中职电子技能实训效果的新途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和谐作为一种社会观念,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美好价值追求。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向往和追求"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和"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王艮作为一个平民哲学家,他强调"身本",把"身"看成是是天地万物之"本",即"身"是整个世界之"本";"身"是"家、国、天下"之"本","身"是人的意识和自我意识之"本"。他把"百姓日用"视为"道"的最高"标准",肯定平民百姓在推进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大价值。他主张"生知"平等社会平等、贵贱平等,倡导人们享受一切平等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