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献给了无产阶级。他所创立的革命学说象一盏不息的明灯,照亮了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走向光明的大道。《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主要著作,当《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出版以后,恩格斯曾向全世界宣告:“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资本论》的哲学底蕴与现代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马克思“早年实践观———中年唯物史观———晚年世界历史观”的哲学思想精华,集中体现在《资本论》的整体创造过程之中,《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代表作,而且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制高点;2《资本论》中蕴涵着创立唯物辩证法体系的“马克思构想”,从哲学高度解读“《资本论》的逻辑”,从理论上再现“马克思辩证法构想”,这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化的思想基点;3对于马克思唯物史观来说,早期手稿只是思想萌芽形态,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则是核心原理形态,只有《资本论》历史观才是系统展开的发达机体形态  相似文献   

3.
《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集合,也是他的辩证法的集成成,这主要体现在《资本论》的逻辑上,马克思的辩证是贯穿于《资本论》中的一个原则,《资本论》的逻辑是马克思的辩证法在揭示和论证资本主义经济矛盾中的具体化,研究《资本论》的逻辑,不仅是学习和理解《资本论》及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需要,而且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现代社会变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资本论》是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所以有必要对《资本论》经济伦理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从商品这一切入点着手,从《资本论》商品的伦理意蕴、经济逻辑与伦理逻辑的统一等方面进行梳理,力求挖掘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构建原则和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5.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写出的伟大的科学巨著,是人类历史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资本论》的出版“是向资产者(包括土地所有者在内)脑袋发射的最厉害的炮弹。”①它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以至灭亡并终将为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对资产阶级敲起了丧钟;《资本论》给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雇佣奴隶提供了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就象恩格斯在谈到《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的影响时所说的。“《资本论》在大陆常常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相似文献   

6.
《资本论》劳动思想对我们理解马克思劳动思想和用以指导我国经济建设无疑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概览《资本论》劳动思想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论证了科学的辩证逻辑的理论和方法,即以矛盾分析法为核心的,由抽象到具体的,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演绎与归纳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各种逻辑方法,构成了《资本论》逻辑的统一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  相似文献   

8.
陈征教授是当代中国以研究马克思《资本论》而著名的经济学家。他曾任福建师范大学校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委员,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资本论》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办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福建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他在5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不仅对《资本论》的教学和广泛传播不遗余力,而且科学地、创造性地运用《资本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社会主义经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创新,取得丰硕成果,为学术界所称道。一、严谨的学风,突出的贡献(一)理论密切结合实际,坚持…  相似文献   

9.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划时代的不朽巨著。马克思为了写这部书,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开始,一直到他逝世,花了整整四十年的时间。可以说,《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精力的研究成果。虽然如此,在他生前只出版了第一卷,第二、三卷,是他逝世后由恩格斯编辑、出版的。至于第四卷,起初是由考茨基根据马克思的遗稿,于1905-1910年,以《剩余价值学说史》的书名单独出版的;后来,1954-1961年,又重新按照马克思的手稿次序,编辑出版了《剩余价值理论》的俄文新版本。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的三卷本,就是根据这个新版本翻译的,成为《资本论》第四卷。恩格斯谈到这部著作的伟大意义时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象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社会体系所依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马克思自己也说:《资本论》的出版,“是向资产者(包括土地所有者在内)脑袋发射的最厉害的炮弹。”  相似文献   

10.
人类学笔记的写作动因,至今仍然是一个困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历史之谜。本文认为,晚年马克思写作《笔记》的直接动机是为了修订《资本论》二、三卷,但《笔记》的内容不仅丰富了而且超越了《资本论》。  相似文献   

11.
一《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从事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主要成果,被列宁誉为“现代最伟大的政治经济著作”。在《资本论》中,科学批判和价值批判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但是在考察这种统一之前,必须首先对它的科学批判和价值批判的性质进行具体的分析,以反驳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对它的曲解和攻击。  相似文献   

12.
梳理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的研究可以发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深刻剖析仍占据着真理的制高点。在既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可从“理论创作史”“机理呈现”和“时代续写”三个角度对《资本论》经济危机理论展开创新性研究:基于新文献和新视野再研究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创作史,深入《资本论》文本细微处对资本主义危机具体机理进行新呈现,结合时代发展在全球和我国新语境下提出续写《资本论》新倡议。  相似文献   

13.
如何以《资本论》为指导,来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是我近年来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资本论》虽未给我们提供一个现成模式,却留下了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和方面,留下了《资本论》的逻辑。以此为指导思想,愚者有得。借此机会略陈浅见。关于对象和名称问题。马克思以“资本”为对象,来研究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其巨著名曰《资本论》。我认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研究自主劳动这一社会财富的生产运动方式、形式,揭示隐寓其间的经济关系,从而最终揭示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资本的灭亡,就是劳动的胜利。马克思曾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资本论》给后人展示了独特的求是文风:用形象比喻阐释抽象概念,通俗易懂;用事实材料支撑逻辑结论,论据充分;用格言名句强调自己观点,言简意赅。通过研究《资本论》的深邃理论,同时可以学到马克思求是文风中所展现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的方法论,同《资本论》中所阐述的经济理论一样,是《资本论》这座科学大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之一。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方法论,继承这笔丰富的遗产,不仅为深入、准确地理解《资本论》的内容所必需,而且是我们科学地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问题的需要。正因为如此,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对《资本论》的方法论已经作了长期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迄今为止对《资本论》的方法论中许多重要问题的理解,仍颇多分歧,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仅就其中三个彼此相关的问题,谈些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哲学是综合的思想体系,其探索的真正主题和由此形成的哲学特点,就是一个如何改变世界的问题.《资本论》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必然结晶,集中体现了其哲学思想的特点、特色和特质.这两者相互交织、相互渗透、互为印证.马克思的资本批判只有在马克思哲学这一更深层概念背景下才能得到真正理解,而马克思哲学的意义也只有在同马克思资本批判的关联中才能显示出来.因此,《资本论》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哲学著作.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使用过异化概念,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二十三年之后,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又使用过异化概念。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曾经使用异化概念应当怎样认识?这是当前我国理论界争论异化问题必须弄清楚的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一百多年来,《资本论》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有6大洲39个国家的78个城市出版过《资本论》,北京各大图书馆收藏的《资本论》各种译本中,就有26种文字之多。这部科学巨著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立场、观点和方法上造就了无数的革命家和经济理论工作者。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一贯提倡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资本论》。不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就不可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也不可能正确领会邓小平建设有中…  相似文献   

19.
《资本论》开篇是马克思对其经济学思想的哲学考察,是《资本论》辩证方法的精华所在.其中,对一般与个别辩证关系的运用是马克思在开篇中进行理论分析的一个主要视角.马克思对商品、劳动及价值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实现了对自己早期和前人观点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西方古典思想来源问题,尤其是马克思《资本论》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史关系的研究,虽然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但却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薄弱点。本文认为,在马克思哲学特别是《资本论》哲学思想形成过程中,西方古典思想背景是不可或缺的,亚里士多德是《资本论》最重要的古典思想来源。马克思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吸收、改造与发展,为《资本论》在"古今对比"的视野中把握资本主义文明的基本特性与历史命运、建构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理论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点。《资本论》中经过改造与发展的亚里士多德思想,也进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汲取古希腊思想源泉,开启"哲学-政治经济学"总体性视域的重要思想媒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