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背景】在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时,学生提出了两个不懂的问题:周恩来劝宋庆龄搬个家,但是宋庆龄说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是为什么呢?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  相似文献   

2.
【教学背景】 在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时,学生提出了两个不懂的问题: 周恩来劝宋庆龄搬个家,但是宋庆龄说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董剑 《考试周刊》2011,(78):50-50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语言简洁,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4.
<正>一、教材分析《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课文先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与生长特点,然后写其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文章赞美树,实际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又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樟树的象征意义深刻。二、教学目标(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相似文献   

5.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借对宋庆龄故居庭院内两棵樟树特点的介绍,表达了对宋庆龄高洁人品的由衷赞美和崇敬之情。揭示人与树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是教学的难点。通常的做法是教师在揭示了樟树特点后,先简介人物的生平事迹,再追问"宋庆龄和樟树有什么相似之处",让学生将两者结合起来思考,达到理解写樟树即是赞美宋庆龄的目的。这种做法人为地、生硬地将人和树捆绑到了一起,即便学生领悟到了文章要旨,也是教师施以外力的结果。有没有自然巧妙地直击要害的办法呢?笔者思考再三,以为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抓住文章的言语形式,使  相似文献   

6.
陈芬 《小学生》2013,(12):97-97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本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例子"时掌握语言文字的有关知识,领悟、理解运用语言的规律和方法。《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虽在描写两棵樟树,实质写宋庆龄的品格,意在达到"形神融通"的和谐状态。听很多老师上过这篇课文,大多老师会在课堂上抓住樟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引领孩子们去感知美、寻找美、品味美。难道这就够了吗?徜徉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字里行间,我发现这篇课文中可以挖掘的教学资源比较丰富,如对比、借物喻人等表达方式。教学中,我以关联词为突破口,并且及时巧妙运用,在文本和形式之间寻求契合点,并以此设计表达训练,从而  相似文献   

7.
正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这篇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不难,学生一读就懂,那第一课时教什么才适合学生的阅读需求?学什么更符合文体的言语特点?一、把脉学生起点,以学定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对生字词具有一定的自我认读、认知能力,对于字词在音、形、义等方面有不同的认知需求和疑点。教师主观地  相似文献   

8.
【一次教学亲历】前不久,我参加市语文优质课评比活动,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表面上写的是樟树,实则表达了对宋庆龄的怀念和赞美。赛前试讲过程中,为了揭示这一主题,阅读课文之后,我又补充了一些宋庆龄的图片,宋庆龄的美丽是世界公认的,与  相似文献   

9.
<正>【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3.通过对课文中"蓬蓬勃勃、四季常青"等关键词句的理解,感悟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4.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教学过程】一、情境渲染,切题导入1.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课文主要写的内容就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生齐读)  相似文献   

10.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在了解宋庆龄故居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寄予其间的对宋庆龄的赞美之情。因此,在教学本课时,如果只引导学生了解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可贵之处,而不能引导学生探究“树如人、人如树”的寓意,则只能算是浅层次的教学。最近,笔者亲历了该课的4种异构教学,在对这篇课文难点突破的四种设计作一比较和解读的基础上,还引发了对“以物喻人”类文章难点突破教学设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正>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学生应该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及象征意义,体会宋庆龄的高贵品格,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学生对宋庆龄的生平事迹不是很了解,如何把樟树的香气和宋庆龄高尚的人格联系起来,是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2.
<正>《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本课的难点就在于通过理解樟树的特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有很多老师处理教材时将重点放在了第五自然段,而忽略了第四自然段。其实,第五自然段是孩子们一  相似文献   

13.
樟树①上海宋庆龄故居前有两棵树。②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③这是两棵樟树。  相似文献   

14.
一、感受悬念设置,体会先声夺人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结构清晰,在写法上有许多独特的地方。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开头部分。  相似文献   

15.
审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题,会发现“樟树”二字前面的定语很长,是“故居”前的,而且还是宋庆龄故居前的。这就注定这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或者说,这两棵樟树已经有了作者赋予它们的特殊含义。文章详细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们特有的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深深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6.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教材《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文章.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 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要想比较轻松地突破难点,实现语言"入境",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儿童的已有认知,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长句,学用关联词.2.厘清课文形象之间的主要关系,了解主要内容.3.对樟树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品读,充分了解樟树的"品质"特征.这样教学不仅可以有效突破难点,做好充分的阅读准备,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期待.  相似文献   

17.
一、宋庆龄&#183;故居&#183;樟树师: 今天,林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一课,题目中有2个生字,谁来读题?  相似文献   

18.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几次听青年教师教学这篇课文,总是觉得少了些语文该有的味道,不尽如人意。于是便有了亲自尝试的念头。  相似文献   

19.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樟树具有驱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笔者近年曾两次听我校祁华忠老师执教此课,前后对比,发现两次执教明显展现出语文课从偏重人文感悟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华美转身。  相似文献   

20.
在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我并没有按照原本的教案上课,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临时改变了方法,效果竟然出乎意料地好,其中片段摘录如下:板书课题。师:通过预习,你认为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