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这是朱自清先生在温州时的作品,“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这幅字画见证了朱自清与马孟容的深厚友情。马家是温州“书画传家二百年”的望族,家住百里坊,离朱自清住的四营堂巷很近。马孟容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国画家,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张尺多宽的小小的横幅,马孟容君画的。上方的左角,斜着一卷绿色的帘子,稀疏而长;当纸的直处三分之一,横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张尺多宽的小小的横幅,马孟容君画的。上方的左角,斜着一卷绿色的帘子,稀疏而长,当纸的直处三分之一,横处三分之二。帘子中央,着一黄色的,茶壶嘴似的钩儿——就是所谓软金钩么?“钩弯”垂阗双穗,  相似文献   

4.
夜,深了。窗外一片静谧,都累了,都睡了。伸伸疲惫的双手,我依旧在奋笔疾书。月,朦胧。“烟笼寒月水笼纱”,这朦胧的“云纱”,把月亮装点得亦真亦幻,似有若无。月光洒下,很柔很柔的,像妈妈的手,抚摸着孩子的身躯,似乎柔声低唱“睡吧,我的宝贝。”我终于可以抬起头,望着苍天。那浓重的黑色,莫非是玉皇大帝打翻了他的宝砚,洒在了天幕上。今日的星星告假了,都回去庆祝节日了吧。月亮依旧静谧幽远,带着朦胧的微笑,把点点、丝丝光芒洒向人间,让人感到朦胧的美,朦胧的柔……月,朦胧。“月上柳梢头”,今日的它却早早地挂在了天上。孩子们嬉闹着,它快…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张尺多宽的小小的横幅,马孟容君画的。上方的左角,斜着一卷绿色的帘子,稀疏而长;当纸的直处三分之一,横处三分之二。帘子中央,着一黄色的,茶壶嘴似的钩儿一就是所谓软金钩儿?“钩弯”垂着双穗,石青色;丝缕微乱,若小曳于轻风中。纸右一圆月,淡淡的青光遍满纸上;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从帘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缠的海棠花。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  相似文献   

6.
现代诗歌的鉴赏,选的是郑敏的《金黄的稻束》。这首诗过于隐晦而朦胧,考生很难把握其意象,这不利于检测考生的文学欣赏水平。现代诗中有很多好作品,拿如此朦胧的诗作阅读材料不可取。 诗朦胧,题也设计的“朦胧”。选项中“空间性的位移”、“时间性的主题”、“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等语言过于专业化、学术化,表意也很模糊、抽象,使考生如同堕云雾中。 第9题、第10题的命题和答案对诗歌的主旨把握也欠准确。其一,《金黄的稻束》其诗歌意象就是“金黄的稻束”,喻指时…  相似文献   

7.
现在,老百姓看不懂的画很多,读不懂的诗也很多。据说新潮的东西就是这个“朦胧”值钱。对于视觉艺术一时看不懂不要紧,可慢慢看,反复读,几遍之后总会有点结果。不知什么时候,让人听的艺术——歌曲也跟着“兄弟姊妹”操起了“朦胧”味。“朦胧”的本意是不清楚,模糊。现代艺术家门借它来指一种新的艺术风格。为了追求艺术的新天地是应该提倡的,而不顾艺术门类特性的乱“朦胧”则易失去艺术  相似文献   

8.
此文“写画”,但不是将画写成说明文,而是写成散文。这一大胆尝试——提供了宝贵的“写画”经验:①以“窗”作为景物变换的线索。文章从天上的圆月写到屋内的玫瑰,借“窗”过渡;精致的床放在“窗前”;小小的鸟架在“窗的一边”。全文凭窗换景。②以“爱”为指归,给静景以动态描写。熟睡中孩子享受到母亲许多动感的爱,这些想象难能可贵;但更奇的是“一片又一片的玫瑰花瓣悠悠地飘落在小苗旁”,“鸟妈妈用翅膀紧紧地裹着幼弱的孩子”——画面上陪衬物也让作者写活了,用来凸现主体事物。有“大动”的想象,也有“小动”的想象,所有“动”的想象都指向主题——爱。  相似文献   

9.
晚唐诗人李商隐被称为最擅长写朦胧诗的诗人。他的《锦瑟》所表现出的朦胧之美。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锦瑟》的朦胧主要体现在多义的主题、朦胧的意境、迷离的意象、含蓄的用典和跳跃的结构。形成这种朦胧荚的原因既有社会的因素,也有作者个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强强经过了漫漫长夜。不知过了多久,蒙中,他仿佛听到,在逐渐平息下来的风涛声里夹杂着一种奇特的声响。”同学们,这句话中的“蒙”可换成“朦胧”吗?在学习《爷爷的芦笛》(苏教版十一册)这课时,同学们对文中这句话中的“蒙”感到生疏,问:“为何不用‘朦胧’?”这里的“蒙”不可以换成“朦胧”,因为这两个词是有区别的。蒙():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如:睡眼蒙,蒙蒙地睡着了。朦胧:①月光不明。如:月色朦胧。②不清楚;模糊。如:暮色朦胧,烟雾朦胧,往事朦胧。同学们,弄清它们的意思后,…  相似文献   

11.
×××同学问:朱自清的高超的语言艺术在《春》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朱自清是一位语言大师,他的高超的语言艺术在《春》一文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其一,锤炼词语的功力深厚。用词要锤炼,力求凝练、形象、准确。作者这方面功力深厚。如“水涨起来”,用“涨”描述春水,表明春水多,再现了冰消雪化后春水涣涣的景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个“钻”字就表现春草破土而出,满山遍野生长,显示了不可压抑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五四”以来的优秀散文,被称为“白话美文”的典范作品。它既是写景的名篇,也是抒情的杰作。读着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呈现在眼前:莲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迷人.象朦胧的梦幻,象缥缈的歌声。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构成了深邃的意境。在那浓烈的诗情画意里,蕴含着作者艺术上的追求与苦心。这平常的虽是“日日走过的荷塘”,在作者笔下却展露了非凡的风姿,然而我们也于这荷香月  相似文献   

13.
提起朱自清的散文,读者自然会想起《背影》。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作品总是给人带来阅读上的美感,《绿》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绿》写的是游温州仙岩的所见所闻,朱自清对梅雨潭的评价是:“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而人们读罢本文也会由衷地惊诧于朱自清的《绿》来。朱自清的《绿》何以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呢?不妨探讨一下本文的艺术特色。《绿》在写作上分两个层次:一是写梅雨潭的瀑布;二是写梅雨潭的绿。作者开门见山地写他第二次到仙岩,使他惊诧的是她的“绿”。这是全篇的“眼”,也是全篇的点题。《绿》的第一层次…  相似文献   

14.
《新作文》2006,(Z1)
戴嵩是我国唐代一位著名的画家,擅长山水田园风景画,特别以画牛著名,与韩干画马,并称“韩马戴牛”。一次,他画了一幅斗牛图,许多人见了无不拍手称好,但一位牧童见了哈哈大笑起来,问他笑的原因,牧童有根有据从容不迫地说:“牛斗力时,尾巴是夹在两股之间的,你这里却画成摇着尾巴,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的散文被鲁迅先生称之为“漂亮”、“缜密”,这是因为作者善于通过“缜密”的构思和细腻的笔触来拓宽作品的意境。手捧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往往觉得不是在读“文”,而是在看“画”,而且是在欣赏一幅幅形象逼真、妙趣横生的中国小写意画。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朦胧诗派的早期代表作之一 ,《锦瑟》所激发起的人们的探幽兴趣 ,至今不衰。其实 ,朦胧诗之为朦胧 ,也是源于意象的叠加 ,语言的夸张和变形。古人在论述文学鉴赏之法时早就说过 ,“披文以入情” ,、“沿波以讨源”。诗的意象、音韵、旋律就是“波” ,就是信息解码的钥匙和路径。《锦瑟》诗以锦瑟起兴 ,言此而及彼。瑟是一种古弦乐 ,锦以宝玉为宝瑟 ,绘以华美图文为锦瑟。锦者 ,美也。作者取其美意而用之。起句的字面意思是说 ,锦瑟呀 ,你怎么就是五十弦啦 !作者为什么在瑟弦的数字上做文章 ?往下读就明白了 :“一弦一柱思华年。”原…  相似文献   

17.
王珍真 《现代语文》2006,(11):59-60
朱自清在现代散园地里留下了多彩的美的景观,在中学语课本里,选取了充满深情的《背影》,生机勃勃的《春》,意境朦胧的《菏塘月色》,还有碧波荡漾的《绿》等等。本试图对朱自清散的美的特色进行全面赏析,以期对大家解读课有所帮助。朱自清最初是以诗人的姿态走进新学阵营的,他的散创作始于1923年,先后结集的有《背影》、《你我》、《温州的踪迹》、《欧游杂记》等。郁达夫说:“朱自清虽则是个诗人,可是他的散仍能贮满荇那一种诗意。学研究会的散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外,之章之美就他了。”“,的确如此,在朱自清丰富多彩的散世界里,有鲜明的美学色彩,有情感的真实袒露,有情韵的微妙倾洒,有带着音乐旋律的演奏,有如画般的景物描摹,有如诗般的意境构造,有恰如栀子花瓣不浓不烈的清淡风味的流淌,亦有对绰约迷茫、含蓄蕴藉的风格的尝试。下面我们将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小巷     
我曾骄傲于郑振铎能说满口流利的温州方言,也曾自豪于苏步青在家乡中学的黑板上留下过粉笔的痕迹.朱自清作于温州的那句“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更是让我爱透了这座城.然而,离开书卷油墨,徜徉在这座钢筋水泥的繁华城市中,我却总也找不到那种让我魂牵梦萦的温州味儿.这种与美好擦肩而过的怅然,仿佛一只活泼的小白鼠,时不时蹦出来,扰得我极不安宁.然而,就在那天下午,在我邂逅三官殿巷的时候,我终于释然了.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张尺多宽的小小的横幅,马孟容君画的。上方的左角,斜着一卷绿色的帘子,稀疏而长:当纸的直处三分之一,横处三分之二。帘子中央,着一黄色的,茶壶嘴似的钩儿——就是所谓软金钩儿?“钩弯”垂着双穗,石青色;丝缕微乱,若小曳于轻风中。纸右一圆月,淡淡的青光遍满纸上: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从帘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缠的海棠花。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或散或密,都玲珑有致。叶嫩绿色,仿佛掐得出水似的;  相似文献   

20.
柯罗Jean BaptisteCamille Corot为法国画家,自然主义巴比松画派(Barbizon School)的代表人物,在描写自然风景的前辈画家当中,他是其中的佼佼者。柯罗早期擅长以简洁的构图与变化的色调,绘造出井然而有层次感的作品。晚期作品则充满朦胧与诗情画意,完成于1867年的《波微附近的玛丽塞尔教堂》即体现出这一特色。在这幅画中,两名妇女向我们走来,我们却忍不住踏进她们的世界里。最靠近观画者的池塘水首先向我们示意,道路两旁修长的树木则将我们的视线引向玛丽塞尔教堂,而教堂的距离随着道路的延伸显得十分遥远,仿佛像幻影一样伫立在树林深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