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建设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的监测与研究是支撑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基础。为实现我国典型区域重要类群中长期变化态势分析的目标,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Sino BON)于2013年启动建设,在"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的重点支持以及中国科学院19个研究所的共同努力下,建成了覆盖全国30个主点和60个辅点,包含针对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多种生物类群的10个专项监测网和1个综合监测管理中心。目前,Sino BON打造了以森林动态大样地为平台的生物多样性综合研究模式,建成了以近地面遥感、卫星追踪、分子生物学等先进技术为支撑的生物多样性网络监测体系,在森林大样地平台建设与研究、大型动物监测网络、卫星追踪鸟类迁徙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未来,Sino BON将通过核心监测点与辅助监测点结合的方式,结合地面人工观测与连续数据自动采集技术,进一步优化生物多样性监测的内容和空间布局;同时整合国内和国际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技术力量,加强多物种、多营养级互作关系的研究,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研究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
长期生态学监测和研究揭示了北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维持机制,阐明了干扰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过程;凝练出神农架自然遗产的全球突出价值,构建的"廊道-踏脚石-关键栖息地"保护体系提升了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提出了重点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体系及应用模式。长期生态学研究为我国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中国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平台建设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物多样性大数据资源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也关乎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平台将包括基于宏观与微观生物生态数据协同整合的大数据库和大数据深度挖掘与模型模拟运算库,支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源数据整合和共享的标准以及数据集成应用的方法,实现古生物化石数据与遗传组学数据、生理与性状数据、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跨学科数据融合,与地理、气象、遥感、环境、国民经济等跨领域数据整合,形成完整的共享数据集或栅格化图集。利用分析模型和可视化技术实现对多源生物多样性数据集的挖掘和利用,构建开放开源的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处理利用的通用接口,建立一个以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为核心的包括对海量数据进行有效管理、高效分析和可用易用的综合大数据系统,面向政府部门提供标准化、可视化服务,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支撑我国生物多样性交叉学科前沿领域科学发现和产业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提出基于半监督混合模型的海量入侵数据检测方法。利用蚁群算法进行入侵数据的特征选择,在结合半监督的混合模型分类方法进行入侵数据的分类,利用混合模型对数据样本空间的聚类分布进行描述,利用数据函数将聚类的信息与分类算法相结合,进行数据分类时对没有标示的数据样本进行考虑,对入侵数据进行检测。克服传统方法存在的弊端,提高了分类器的泛化能力,保证数据分类的效果,提高了入侵数据检测的准确性,完成对大数据环境下网络主动入侵海量数据检测的研究。实验的结果表明,利用本文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入侵数据检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张文静 《科技通报》2012,28(6):92-95
针对DNA特征比对过程中,产生的生物DNA特征图谱特征较为复杂,生物特征极为琐碎,海量生物DNA特征的对比,依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传统算法多是基于单个DAN特征进行车轮式对比。一旦生物特征过于繁琐,造成比对匹配耗时,效率较低。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云计算的生物DNA特征海量数据对比技术。建立云计算网络模型,计算生物DNA泳道特征系数,将DNA限制性片断形成的谱带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完成海量DNA数据对比。实验证明,这种算法能够避免由于DNA图谱数量过大造成的匹配耗时缺点,提高了生物DNA指纹图谱大范围比对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生物标本是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素材,是不可再生的战略生物资源。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是中国生物标本资源保藏、研究和科学教育的中心,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生物标本能够提供物种、空间和时间3个维度的重要信息,有巨大潜力服务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保护。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挖掘、利用,可有效支撑生物多样性相关领域的研究,包括物种认知、生物多样性编目、濒危物种保护与管理、外来生物入侵防治、生物多样性监测,以及物种分布格局与生物多样性变化等。未来对标本资源的建设和管理需要致力于更加全面地收集和保藏,加强深层次信息的获取和数据整合平台的建设,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7.
生物计算机时代即将来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物计算机是以核酸分子作为"数据",以生物酶及生物操作作为信息处理工具的一种新颖的计算机模型。生物计算的早期构想始于195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Feynman提出利用分子尺度研制计算机;1994年,图灵奖获得者Adleman提出基于生化反应机理的DNA计算模型;在生物计算机方面突破性工作是北京大学在2007年提出的并行型DNA计算模型,将具有61个顶点的一个3-色图的所有48个3-着色全部求解出来,其算法复杂度为359,而此搜索次数,即使是当今最快的超级电子计算机,也需要13 217年方能完成,该结果似乎预示着生物计算机时代即将来临。文章重点介绍了生物计算机的产生背景及意义;DNA计算机,特别是中州I-型DNA计算机的基本原理、计算方法与步骤;DNA计算机的研究进展,特别指出在密码分析与破译等领域的应用;分析了DNA计算机的能力,指出了研究中的难点、发展趋势,最后对我国生物计算机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塔拉海洋"项目已发现150万种浮游生物类群,对研究海洋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Eric Karsenti介绍了从"塔拉号"大帆船采集的27000个样本中获得的数据。图片来源:V.Hilare/Tara Expeditions本报讯(记者赵路)一项足迹遍及全世界的科学航海之旅为搞清全球海洋广袤的生物多样性洒下了一缕阳光。根据对样本的初步分析,这次被称为"塔拉海洋"的远征探险已经生成了约150万种不同的浮游生物类群。  相似文献   

9.
生物标本是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素材,是不可再生的战略生物资源。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是中国生物标本资源保藏、研究和科学教育的中心,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生物标本能够提供物种、空间和时间3个维度的重要信息,有巨大潜力服务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保护。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挖掘、利用,可有效支撑生物多样性相关领域的研究,包括物种认知、生物多样性编目、濒危物种保护与管理、外来生物入侵防治、生物多样性监测,以及物种分布格局与生物多样性变化等。未来对标本资源的建设和管理需要致力于更加全面地收集和保藏,加强深层次信息的获取和数据整合平台的建设,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0.
以POI数据为基础,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系统分析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空间可视化方法和空间统计学方法,依Hill Numbers多样性指数构建土地混合利用测度模型,对城镇化发展快速的杭州湾都市圈开展实证研究,并以"理论研究-测度与评价-探索性空间分析-优化路径"为主线探索土地混合利用空间格局特征及尺度效应,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1.
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信息共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信息共享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持续利用的基础性关键工具。“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信息共享”专题改造和完善了全国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全国自然保护区多媒体数据库、全国自然保护区电子分布图、中国生态旅游数据库、中国生物多样性多元化数据库、生物安全文献数据库;建立了基于Internet的Internet和Web服务器;采用ASP、ADO、SQL、ODBC、Web、GIS技术,实现了数据库与Web服务器的动态连接,建成了全国自然保护区数据查询和统计工具、全国自然保护区多媒体信息查询工具、全国自然保护区Web GIS查询工具、中国生态旅游信息查询工具、中国生物多样性元数据查询和录入工具、生物安全文献查询工具;实现上网共享信息600余M,其中数据103M,数据全部集中共享;完成了生物技术改性活体环境影响评价指标、风险评估技术准则、风险管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吴东东博士,长期从事分子进化和生物信息学研究,他利用比较基因组学和群体基因组学方法,探讨适应性进化机制,通过对这些分子适应性进化实例的阐述,总结出在基因组时代利用分子进化学方法研究适应性进化的研究思路、基本策略,在基因组时代背景下,基于这些大规模基因组数据,利用各种生物信息学和进化基因组学方法探讨物种适应性进化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3.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基本实现了生物多样性的全方位系统保护。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被纳入国家的顶层设计,相关法规制度逐步完善,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等措施,我国重要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识得到明显提升。此外,通过缔结多项生物多样性相关的国际公约和协定,以及倡议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举措,我国完成了从重要参与者向积极贡献者的履约角色转变。然而,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和加强的问题,如:资金投入机制单一,数据整合程度不够,对海洋等生态系统的保护投入不足,以及追求数量目标而忽视生态系统结构和完整性等。未来,应转变保护策略,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公约间协同增效,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和环境污染治理等相结合;从追求数量目标转为提升质量,加大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野生动物遗传资源库和野外台站建设力度,加强外来入侵生物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研究;搭建大数据平台,推动生物多样性信息共享和深度挖掘,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4.
通过阐释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概念,探讨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影响,分析生物资源研究状况、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现代高新生物技术在生物资源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等,提出了在扩大内需满足我国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之时,应注重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机制、长效保护策略研究,为重点物种保护工程提供理论基础和关键核心技术支撑;同时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资源永续利用研发,推动新兴生物产业升级,对现代化生态城市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都有重要指导作用。寻求自身发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将是人类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Z1):95-96
中科院战略生物资源网络包括5个植物园、18个生物标本馆、11个生物遗传资源库、14个动物实验平台,以及17个院属单位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重点开展生物资源的针对性收集保藏与转化评价、生物多样性监测等,实现由生物资源的收集保藏向转化利用方式转变,构建生物资源转化为技术和产品的顺畅途径,支撑生命科学研究,服务生物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测序技术等技术的发展,医学生物样本大数据的获得,不可阻挡地催生了医学生物信息学的出现和发展。传统的"课堂-上机"教育方式不能满足信息时代对于本课程学习的需求,迫切需要进行改革。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网络在线课程以其独具创新的方式引领着数字化学习的巨大变革。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促进知识的学习与获取,是近期教学实践研究的重点。混合式教学是指将网络在线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本文从混合式教学在医学生物信息学教学的运用意义出发,针对医学生的特点及知识需求,探讨利用网络公众学习平台建立移动课堂应用于医学生物信息课程教育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梁卓  褚鑫  曾艳  周桔  马俊才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12):1399-1405
生物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组学时代的到来催生数据量级的增长将推动生命科学研究向"数据密集型科学"的新范式转变。因此,生物资源的大数据与生物资源本身一样,也已成为国家战略资源,成为国际科技与产业竞争热点和战略制高点。目前,我国亟待加快建设国家级战略生物资源大数据共享平台,建立全面支撑生物资源保存、利用、开发、挖掘和可持续利用的技术体系,形成包括数据质控流程、数据存储中心、数据共享中心和数据转化中心的可对海量数据进行有效管理、高效分析和可用、易用的综合数据系统,支撑我国生物资源前沿领域科学发现和产业创新发展。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信息平台配合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服务网络的建设,形成了包括数据管理规范、数据汇集平台、数据门户和数据可视化系统在内的一套完整的数据生态,从而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数据的集成、共享、挖掘和利用。目前,该平台已经覆盖中国科学院植物园、标本馆、生物遗传资源、实验动物、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5类资源的42家单位,集成6 981 465条数据,且全部数据资源都可以通过数据门户进行共享。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呼和浩特市满都海公因昆虫多样性及生活习性调查研究,了解该区昆虫物种数量及种类构成,进而有目的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维护城市生态平衡,促进城市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关于DNA,有说不完的话题。从我们的外貌到疾病,再到寿命,都和DNA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其中通过对DNA的研究来找出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是科学家经常做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DNA样本的收集非常重要。欧洲的爱沙尼亚是第一个提出收集全国公民DNA数据计划的国家。他们从2000年起到现在已经收集了全国1/4人口的DNA样本,目前已经有2万个样本被基因分型,2300个样本被完全测序。他  相似文献   

20.
跨产业间的技术融合已成为诱发新兴产业形成并提升其绩效的重要因素。利用EPO-PATSTAT数据库搜索出生物芯片产业13101项专利数据,利用Datastream、Osiris、Amadeus企业数据库搜集335家生物芯片企业财务数据。运用N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和香农-维纳指数方法,依据专利数据,测算生物芯片产业技术融合宽度和深度。采用面板数据的GLS回归方法,依据2001-2013年间生物芯片产业20个样本企业专利数据和财务数据,实证分析技术融合引发新型竞争协同关系最终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绩效的机理。研究表明:技术融合度对产业绩效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同时提高技术融合的宽度与深度更能带动产业发展;产业融合创新对产业绩效的作用机制随着产业的成长趋势呈现一条开口向下的"倒U型"曲线。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放松产业管制,加强跨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促进跨产业间的技术融合,强化跨产业间的新型竞争协同关系,更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扩大和绩效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