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永春白鹤拳属南少林内家拳种。它以鹤为形,以形为拳。演练中动静清晰,虚实分明;快慢相向,上下起伏;手足呼应,脉络贯通;吞吐浮沉,神气流畅;似刚非刚,似柔非柔。以寸劲节力,形神兼备而见长。它不仅反映了白  相似文献   

2.
不即不离,不顶不撞,躲闪之法也。此法临敌,彼有干钧之力而不着我身,其力于我何有哉?习练此术,眼要明,心要惊,体要松,步要活,法要变。眼明则不误动,心惊则无惰性,体松应变快,步活身法疾,法变则归一,归一则入化境。本文重点谈一下定步躲闪法。这  相似文献   

3.
邓付凤 《武当》2009,(8):20-22
(接上期)二十五、八卦拳炼神还虚形式 拳术之道,有功用之理,有神化之理。上言阳火阴符,是为功用。此言炼神还虚,是为妙用。妙用之功,其法何在,乃不外乎八卦拳之式求之。故开阖动静,起落进退,生克变化,以致无穷之妙,亦不离不卦。八卦不离四象,四象不离两仪,两仪不离一气,一气自虚无兆质矣。所以炼神还虚之式者,与前所习之形体无异。惟手足身体,外形不要着力,俱随意而行之。然身体亦并非全不用力,其劲不过极力往回缩去,意在蓄神。外形身体手足,俱以意运用之,行之已久,身体气力,化之似觉有若无,实若虚之意。  相似文献   

4.
拳论中"彼刚我柔谓之走",说白了所谓"走"就是对方进攻我就退.多年的推手实践,我深深体会到了"走"在传统推手修炼轻灵劲、空无劲中的重要地位.传统推手总的战略是"舍己从人""后发先制",其基本特点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小力胜大力,"四两拨千斤",这就需要尽量少消耗,不与对方对抗拼力气,而采取的战术就是"走".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以推手而致用,此致用的核心即为“懂劲”。什么是“懂劲”?懂什么劲?怎样才能懂劲?这是学习太极拳的人都必须弄明白的重要问题。太极拳论中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由势熟而渐悟懂劲”。劲之阴阳,即刚柔也。劲之偏刚则易折;劲之偏柔,则无用,故必须相济。要懂之劲,即刚柔也。在太极拳推手中,不但要懂自己的劲在每一招势中、每一时刻、每一阶段的刚柔,而且更要懂人家之劲在每一招势中、每一时刻、每一阶段的刚柔。所谓“用”,即是遇刚则用柔,遇柔则要刚。即要知人,又要知己。这都要在“粘走”中求功夫,勿犯“丢顶”之毛病。什么为“粘”  相似文献   

6.
螳螂爪     
螳螂爪专练掌侧与腕部力量与硬度的功夫。略似观音掌,但发劲时不同。观音掌用刚劲,贯力于上臂、前臂,从上向下猛切。螳螂爪用甩劲、柔劲,而柔劲中带刚,贯力于掌侧及腕关节。练法主要有两种:一剁砖纸、二剁树干。  相似文献   

7.
林山中 《武当》2024,(2):10-14
<正>太极拳推手,近些年形成了两种相互矛盾的推手法:一种是“致刚推手”,以刚克柔,大力打小力;一种是“致柔推手”,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致刚推手”常见搂脖子、扣肩、撞击、拉拽、扳摔、夹剪胳膊、搂腰抱背、拧摔、下绊钩脚等。招法不多,暴发力,求速战,顶牛碰撞,爆猛犀利,以致对方倒地为目的。“致柔推手”,以柔克刚、粘黏连随,听拿化发,使用太极拳“八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松沉的技术,接触性发劲,是太极拳散手技击的过渡阶段,先有定步推手考验活动桩功拔根接劲,  相似文献   

8.
一、概要 在太极拳推手、交手对抗中,柔,就是防守,在保持适当的紧张时,做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在练太极拳时,肌肉群应做到有控制地收缩,故在习武练功谚语中有“凡拳以柔为贵”的说法。这正如陈鑫所说:”世人不知,皆以太极拳为柔术,殊不知用功以来,干锤百炼,刚而归之于柔,柔而造之于刚,刚柔无迹可见。但就其外而观之,有似手柔,故以柔名之耳等。”  相似文献   

9.
胡光锋 《精武》2006,(1):22-23
(六)上法与进法:上法以手为妙,进法以足为奇,身法以活为要。手法与足法,取其轻利稳固,万万不可习成滞气,而身陷于败地。所谓滞气不打人者,即为此说。手之出入不离口,足之进退紧随手。足随手起, 手随足落。手起在人而落于己,足起在人而落过于人。起手如丹风朝阳之势,两手前后互应。进步要抢上抢下进,善用踩劲。手起撩阴,脚打膝分,膝起望怀,肘发护心,上下相随, 手是两扇门,打人全凭连环腿。但须明三节,齐四梢,闭五行,身法灵活, 手足之法连,而后再视其宽窄,随其  相似文献   

10.
王志强 《武当》2005,(9):23-23
凡喜好形意拳的武术界同好们都知道,形意拳的功夫分为三步:即“刚(明)”“柔(暗)”和“化”劲。那么,这三步功夫又是如何划分的呢?既然形意拳是拳,当然就要在实战技法上去寻根问源,通过演练使其得以充分体现,形意拳大师李文彬先生很早就明确指出,形意拳在运用中,疾用骤发则为刚(明)劲,也是我们所说的第一步功夫;缓动遂发的为柔(暗)劲,这是第二步功夫;不意而发的为化劲, 是形意拳第三步功夫,也是形意拳的高境界。  相似文献   

11.
杨天放 《武当》2013,(7):42-43
一、八卦掌技击分析(一)刚柔相济。八卦掌是刚柔相济的拳术。有歌诀曰:刚在先兮柔腰与手,我则吸腰步稳扬。用刚劲之先必须隐含柔劲,此谓"刚中寓柔";在用柔劲之前,必须以刚劲为后备,此谓"柔中寓刚"。攻与守都不能脱离这个原则。当对方用柔劲时,我则以刚劲对付;对方用刚劲时,我就用柔劲吸腰稳步而化之,进而击之。(二)整劲击人。八卦掌击人用的是整劲。这个整劲是从根节而出,根在脚,发于腿,主于腰,形于手  相似文献   

12.
人们常见太极拳动作松柔缓慢,多以为它不可能成为擒拿格斗的技术。事实上恰恰相反,太极拳柔缓的练功方法恰恰能为擒拿格斗服务。是一种极其灵活,适用性极强的擒拿格斗技术。 俗话说:“软绳能捆硬柴。”太极拳就是靠其柔软之功去“捆硬柴”的,千方百计地造成我顺人背之势,所谓“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由于身势极其柔软,需怎么变化,就可以怎么变化,要快就快,要慢就慢,要刚就刚,要柔就柔,要上就上,  相似文献   

13.
九、指:指要自然伸直,要撑开。赵堡秘传的口诀中说"五指撑开,似刚似柔,力须到指,不可强求"。手指撑开,伸直,气才能贯到指尖、指甲。指甲为筋梢,气贯到指甲,劲即能通过指梢顺利完成发放。十、身:身要中正。赵堡太极拳对身的要求非常严格。赵堡秘传的口诀"九歌诀"中把身法排在第一位。该歌说:"前俯后仰,其势不强,左歪右斜,皆身之疾。""五行诀"中说:"身法有八要,起落进退,反侧收纵。"对此"八要"解释为:"起要横,落为顺,进步低,退步高,反顾身后,侧顾左右,敛如伏猫,放似纵虎,以中平为宜,以直正为妙,与三节相宜。""七…  相似文献   

14.
侯转运  艾光明 《武当》2006,(11):18-20
推手也叫搭手、打手、込手、转圈等等。太极经典《打手歌》曰:“?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或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这些都是对于太极推  相似文献   

15.
更正     
陈志强 《中华武术》2007,(11):47-47
太极即为阴阳。陈式太极拳中的刚柔相济、蓄发相变,也是在阴阳范畴之中。刚属于阳,是发放、进攻、击打、发力。柔属于阴,是合劲、蓄势、引化。太极拳中的刚和柔,既相互制约,互为转换,又互不可缺,变化无穷。要练好陈式太极拳,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刚柔之间的关系。拳论中讲:“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在练习太极拳中每招每式都要求做到刚柔相济。要想练好,必须先去僵求柔.然后再练柔成刚。  相似文献   

16.
孔德 《武当》2012,(11):57-59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释解】本章讲的是圣人修道的混沌哲学。"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雄",为阳,为刚,为动,为父性;"雌",为阴,为柔,为静,为母性。人欲生命长存,不仅需要通过修炼获得  相似文献   

17.
一、王宗岳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  相似文献   

18.
胡光锋 《精武》2006,(4):20-22
一、怎样出手引敌出手诀曰:“出手引手,见手使手,不见手不使手,见手必使手。见手不使手,必然要失手。”盖与敌交手时,要敌不动我不动,敌微动我先动,不着不发,一着即发。秘诀曰:善用刚者如蜻蜓点水,一落即起。使掌要喷掌而出,使脚时亦如从口中出,喷脚而出,蹬踩敌大腿内侧,彼则失势。远用踢打,近用摔拿,故有诀曰:远了使上  相似文献   

19.
李春光 《武当》2012,(2):27-28
手足法原文眼要毒手要奸足踏中门裆里钻眼有观察之精手有拨转之能足有行逞之功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乘其无备而攻之由其不意而出之前足赶后足后足踩腿弯后足赶前足前足拾后足起先前进在腿随心与眼合多一明心与耳合多一灵心与鼻合多一力心与舌合多一精先分一身之法心为元帅胳膊足为五营四梢左为先锋右为元帅手足相顾准备万般一旦无千招不无一招熟早知此应验过后见识不如无。  相似文献   

20.
武术门派中的练功方法,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但都离不开刚和柔的方法。或刚或柔,或刚柔相间。过刚则失其刚为猛,过柔则失其柔为绵。用刚之时,在于瞬间,即转为柔,以柔屈伸,反复克刚。用柔之时,心存刚力,为外柔内刚,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气力相合,所向披靡。无极功不但有踢桩、靠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