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深入研究江有诰的《诗经韵读》发现,其中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失误中还包含着某些合理的因素。其成就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1.首次以韵读形式系统地展示出《诗经》的用韵情况;2.对《诗经》用韵研究多有发明;3.在处理《诗经》“合韵”上成就颇多;4.订正了段玉裁、王念孙等研究《诗经》用韵的诸多纰缪;5.能以音变理论审视《诗经》的韵脚字;6.分古韵为二十一部.对上古韵部体系的建构贡献良多。其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对某些篇章用韵体例的理解错误;2.在《诗经》“合韵”处理上有缺失;3.韵字注音理论认识上有缺失;4.早期对上古声调的认识错误。  相似文献   

2.
《诗音》,清人高树然所作,成书于清代古音学蓬勃发展并不断趋于成熟的时期,目前尚未发现有关此书的研究材料,它将上古音分为14倍,平上去10部,入声4部,按韵尾的不同将平上去分为宫、商、微角、羽四类。但全书仍依《广韵》顺序安排韵目,以部为单位分,各部录入部所包含的《诗经》韵 字,这些韵字又按它们在《诗经》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安排,每个韵下都列举《诗经》中以此韵字为韵脚的所有诗句。《诗音》可看作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对顾武《诗经》用韵研究较系统地探讨总结的古音学著作。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诗经词典》中的拟声词加以甄别和补充。以文献、文意和字形相结合来确定是否拟声词,归纳出《诗经》拟声词的四个特点。参照后代材料,可以看出:摹拟同一主体的拟声词间具有语音联系;重新审视上古复辅音声母问题,对韵部间关系的认识可开辟一条新路;词语结构的发展与语体有关。  相似文献   

4.
《诗音》 ,清人高树然所作 ,成书于清代古音学蓬勃发展并不断趋于成熟的时期 ,目前尚未发现有关此书的研究材料。它将上古音分为 14部 ,平上去 10部 ,入声 4部 ,按韵尾的不同将平上去分为宫、商、徵角、羽四类。但全书仍依《广韵》顺序安排韵目 ,以部为单位分卷 ,各部录入部所包含的《诗经》韵字 ,这些韵字又按它们在《诗经》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安排 ,每个韵下都列举《诗经》中以此韵字为韵脚的所有诗句。《诗音》可看作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对顾武《诗经》用韵研究进行较系统地探讨总结的古音学著作。  相似文献   

5.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了先秦时期的语言面貌。本文主要通过对《诗经》中通假本字和借字的语音关系的分析,为上古语音的研究提供一个依据。  相似文献   

6.
现代古音研究中,研究和构拟上古元音和介音,主要是根据对音、方音、域外译音、反切等这些主要用来研究中古音的材料,而往上古推;《诗经》韵文主要用来研究上古音分部。但诗韵尽可能追求韵母的和谐,可以反映元音和介音的信息。通过建立《诗经》押韵数据库,统计分析全诗4540个必韵句、1695个韵段中,四等七类韵字的相押情况,比较分析相押反映的七类之间的远近疏密关系,可以从中获得古韵部主元音分布和介音分类及其关系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音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语音系统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大致可分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结合研究对象,可把音韵学细分为古音学、今音学、北音学、等韵学四个部分(略去了人们比较熟悉的现代语音)。古音学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特别是《诗经》为主要研究对象,是研究上古汉语语音系统的。今音学以《切韵》、《广  相似文献   

8.
王力将《诗经》时代的韵部概括为三十部,但三十部的归字问题常常出现分歧,“莽”字便是其中之一。针对将其归于鱼部还是阳部这一问题,学界前辈各抒己见。综合考察上古时期的双声叠韵、中古时期的用韵情况以及谐声系统的局限性,可以得出“莽”在上古时期应归入鱼部的论断。  相似文献   

9.
王力先生在《诗经韵读》一书中用通韵或合韵来解释《诗经》中异韵部字的押韵现象。其中,多数是有道理的,但其中有些用例,可以不作为通韵或合韵的韵脚来处理,或者看成是交韵,因而可以不看作是通韵或合韵;也有些用例,可以根据其在《诗经》中总的押韵情况进行重新归部,就会形成同韵部的字押韵,而不是异韵部的字押韵,因而不必用通韵或合韵来解释。这样处理以后,《诗经》中通韵和合韵的用例就会减少很多,从而可能更符合《诗经》押韵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0.
黄侃派古音研究者提出的上古韵分28或29部,其每部之内均列有所辖《广韵》韵部及离析表,这是继承清人和该派学者自身研究后提出的成果,是上古音构拟和研究上古至中古语音演变的重要依据。黄永镇1934年著《古韵学源流》一书,系统总结和展示了黄侃派学者古韵28部或29部说的离析成果,是当代汉语上古音研究的重要基础,应加以继承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诗经》用韵是有一定标准的。顾炎武的《诗经》韵读反映出他以句句入韵为《诗经》的主要韵式;王念孙、江有诰的韵式较段玉裁复杂,包含了多种句中韵的类型。我们认为四家韵式中,偶句入韵和虚实字脚不相押为《诗经》的主要韵式,其韵读为韵脚字系连的主要材料;句中韵和小停顿处入韵为次要韵式,其韵读只在出现频次较高或韵相近的情况下对韵部归纳起辅助作用。此外大雅中有部分颂诗是无韵的,不能作为韵字系连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盛唐诗人王昌龄诗作久负盛名,是研究盛唐语音的重要语料。王诗用韵,近体诗可分21个韵部,古体诗可分32个韵部。大多诗歌用韵规整,合于《广韵》。支脂之微、萧宵肴分别合为一个韵部。而且出韵较少,偶有换韵,亦有韵字不避重复及特殊韵字。  相似文献   

13.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有一篇讨论《诗经》的文字,被题为《孔子诗论》。《孔子诗论》中有大量的通假字。文中对《孔子诗论》中的通假字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分析,指出了这些通假字在声、韵、调三方面所反映出的上古汉语语音的特点;同时也指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这篇讨论《诗经》的文字,在没有弄清它的真正作者之前,题为《诗论》最为确切。  相似文献   

14.
刘冠才:《两汉韵部与声调研究》、《两汉声母系统研究》上古音研究,一向是详于先秦而略于两汉。刘冠才教授的《两汉韵部与声调研究》和《两汉声母系统研究》,就是为了弥补两汉语音系统研究不足而先后推出的两部新作。  相似文献   

15.
《入声表》在古音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入声表》在古音学史上的地位:1、时人及后代学者的评价。段玉裁、方东树、姜亮夫、王力、唐作藩等的评论较有代表性,他们认为《入声表》对入声与平声关系的处理超过前代学者,体现了江有诰具备极深的审音之功等;2、《入声表》对后代古音学的影响。《入声表》是制作韵表的典范,给先秦语音尤其是韵部系统作了韵图,使后人据此可以看到当时语音系统的面貌,对规范上古韵表的制作、明确古韵构成及古音拟测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入声表》的失误及其不足,主要体现在古韵系统不尽完善。韵字选择上有时过于相信前人而于自身系统不相合。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说文解字》为参考,找出《广韵》中上古使用的尤、有、宥三部字共291个。以王力先生的古韵三十部为标准,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根据先秦韵文的押韵情况进行系联,发现这些字因为与不同声母搭配而在上古属于不同的韵部,并且绝大多数归幽部,极少数归之部,个别字归侯部。  相似文献   

17.
客方言中“蜘蛛”一词具有很强的内部一致性。基本语音形式为真包含于la真包含于k^h ia,其它形式也极为相近,并有一定的音变规律可循。本文联系闽语、赣语等。通过书面文献考证其本字应为“罗(虫奇)”,并进而指出其为客方言中的古音化石。“罗”读真包含于la当为歌韵古音遗留,“虫奇”读真包含于k^hia当为上古歌部(“虫奇”从奇得声)字,这部分字中古音已转入支韵,但在方言中仍然保留了区别的痕迹,表现出《切韵》前的语音征状。  相似文献   

18.
从东汉碑刻通假字考订东汉语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理出45方东汉碑刻中的通假字,确定这些通假字以及它们的本字在扩韵》中的声韵调以及其上古音所属韵部,并据此考订东汉语音。从东汉碑刻中的通假字来看,东汉时期语音与衔经》韵文为代表的上古音大体上相近,同时也存在一些特点:声母方面,清浊音的分别、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区别和中古音相比不甚明显;匣母与见组声母同属一类;邪母与喻四、定母的关系十分密切。韵部方面,个别韵由上古音到《广韵》音系的演变在东汉已经显露出开始的迹象;东部和冬部相通等等。  相似文献   

19.
客方言中“蜘蛛”一词具有很强的内部一致性,基本语音形式为l akhia,其它形式也极为相近,并有一定的音变规律可循。本文联系闽语、赣语等,通过书面文献考证其本字应为“罗虫奇”,并进而指出其为客方言中的古音化石。“罗”读la当为歌韵古音遗留,“虫奇”读khia当为上古歌部(“虫奇”从奇得声)字,这部分字中古音已转入支韵,但在方言中仍然保留了区别的痕迹,表现出《切韵》前的语音征状。  相似文献   

20.
顾炎武在《音学五书》中较为明确地表现出自己关于“谐声”的看法,认为“谐声”就是“声符”。他利用韵脚字系联法归纳上古韵部,在排列同韵部的字时,发现同韵部的形声字大都声符相同。因此,他意识到了同声符的形声字在上古应该属于同一个韵部。在“同声同部”认识的指导下,他离析唐韵、系联《说文解字》同声符的字,并且扩大范围,指出了形体不同、声音相近的声符在上古也属于同一韵部。尽管他没有提出“同声必同部”的口号,但已经为这一理论的提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