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塞林格是我喜欢的短篇小说家。塞林格的短篇高妙在于总是只写几个场景,而不怎么交代事情的来由,你要理解故事的进展,只能从人物活动的细节和对话里猜测,但通常你不会知道他要把你带到何种结局。《弗兰妮与祖伊》是塞林格继《麦田的守望者》、《九故事》后出版的第三部作品。我印象里好像有人说过塞林格只写了前面两部作品就隐居了。所以,当看到书店有他的这第三部作品,多少有些惊喜。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我无数次真诚地勉励一些基层通讯员:“多写呀,多写!”这恐怕也是许多报刊编辑人员的共同做法。最近,读到高尔基给一位通讯员写的信,使我对这种真诚勉励的做法产生了怀疑。高尔基的信中说: 巴格洛夫:请接受我的劝告,扔掉它吧! 不要再写了!你是不会成功的,失去的只是时间。对你来说,更宝贵而更需要的事是利用这些时间来读书。你想成为有用的文学家,就必须很好地掌握文化。而你现在掌握得很差,你对文学语言是外行,你还没有具备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任何能力。请不要生气,写作是项严肃而艰苦的工作,根据你的作品,我还能对你说些什么。初读此信,也许你会觉得这位被誉为“通  相似文献   

3.
薛耀晗 《今传媒》2010,(6):125-126
小郭一天忽然打电话给我,说他准备把这些年在各种传媒上发表的作品选编成书,邀请我写个序。并说选编的目录和文章都发到《今传媒》杂志的邮箱了,你抽空看看,写序时好有个针对。写序我不敢当,但为小郭出书祝贺,我倒真想说几句话。  相似文献   

4.
一直到读完《十面埋伏》的最后一行字,合上书页,我才仿佛松了一口气。《十面埋伏》跌宕的情节,真挚而沉重的情感让我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突然我特别想了解写了从《天网》、《抉择》到《十面埋伏》这一系列精彩的法制题材小说的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怎样写出这些作品的。终于,我通过电话采访了作者张平。纵览你已经出版的几部小说,从《法撼汾西》到《天网》、《抉择》,以及最近出版的《十面埋伏》,政法题材一直是你始终关注的主题。我想知道,这是出于你个人的兴趣偏爱,还是与你的生活经历有关,抑或是出于某种现实意义上的考虑?其实我还有别的几部长篇,并不是所说的这类题材。在人们的印象中认为我一直是写“政法题材”的,可能与你列举的这几部作品的影响比较大有关,  相似文献   

5.
记者的名字应该写在哪里?有人也许会说,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了,记者的名字当然要写在自己的作品上面。是的,作品是记者的身份证,作为一个记者,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让自己的作品说话。我是记者,我写故我在。但我觉得记者的名字仅仅写在自己的作品上还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6.
勤学老师: 你好。我是忻州日报一名普通采编人员,近日来,正在拜读您的新闻作品集《潮》,越读越上火,现在大部分篇目已经看完了。 读着您的作品,结合我的工作实际,有话想和您拉拉。您半年的时间,就能发表作品近50篇,平均每周2篇,不知道您哪来那么多的新闻素材。就拿我来说吧!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也抓不到一篇,我感到有力无处使。爱人也天天对我说,你不要只看书不写稿,你要好好地写啊!我说:“我写什么呢?我实在没有写的呀!”您说您每天在太原的大街小巷骑着车子跑。冯老师,恕我直言,您是不是每天不管三七二十一,推开许多单位的门,来碰新闻线索呢?  相似文献   

7.
文章开头难     
小周同志: 你来信说经常为写好一篇通讯的开头而发愁,要我出点主意。你一发愁,我倒很高兴。这说明你在写文章的开头时,不走“人云亦云”的老路,不写千篇一律的套话,而是苦苦思索,力求创新。只要有这种愿望,就有希望。老实说,何止是走上新闻岗位不久的青年记者,就是“吃新闻饭”几十年的老记者,又何尝不为自己作品的好开头而发愁呢?!  相似文献   

8.
粱斌谈写作     
他说:“写东西,非有生活不行。你们要经常回老家住些日子.可别断了这根线儿,这是一辈子的生活基地。本村的人和事,一阍眼,就想象得出来。这段生活最重要了。光凭后来下下乡,体验一下就写,那还行吗?” 他接着又说:“古来的大作家,做状元的很少。因为一享受荣华富贵,脱离了人民生活,就写不好了。” 梁斌说:“要真正抓住生活写。你写你的;我写我的,不会形成一般化。写个人的感受,作品就有特  相似文献   

9.
《出版经济》2006,(3):7
无知就是力量 2005-11-24 08:58:16 1984年,写童话已经小有名气的我为16家不同的报刊同时写连载童话.一天,一家南方期刊的编辑私下告诉我,该刊在刊登了我的连载童话半年后,发行量上升了10万本.于是我不平衡了,既然我的贡献大,为什么稿费和别的作者一样呢?我给该刊主编打电话要求多劳多得,主编一句话噎死我:"你有什么证据证明是你的作品导致敝刊发行量上升?"是啊,我怎样才能证明一本刊物的发行量暴增是我郑渊洁一个人的功劳呢?答案只有一个:该刊只刊登我一个人的作品.于是我决定办一本只有我一位作者的月刊.我只上过四年小学,才疏学浅,孤陋寡闻.如果我上过大学中文系,我就会知道,期刊的定义是:由多位作家撰写的不同体裁的作品构成的定期出版物.  相似文献   

10.
因为自己还没有一本作品结集,所以总觉得没有资格为别人的文集写序。至于为一位尚未谋面的作者写序,更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今天我竞然破了例,而且决定写完以后,一定要赶在今晚作者出国之前把它送上门去,并希望能有机会促膝倾谈一番,是因为通过他的作品,看到他在新闻写作中所追求的,竟和我那么一致。庄子说过:“空谷闻跫音则喜。”对我来说,则不仅是喜,更重要的是思。 我一直在思索:新闻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达到的是什么?总结几十年走过的新闻道路,我终于抽象出来两个字:感染。十多年前,一位普普通通的读者给我写信说:“生活感染了你,你又通过自己的笔感染了读者。”我一直惊讶这样一位并没有研究过任何新闻学的小学教师,何以能把新闻作  相似文献   

11.
有朋友跟我拉呱:"咱们都是写了一辈子文章的人.我退休后不写了,觉得是解脱了.你还在写."我说:"你不想写就不写了,是一种解脱;我退休后只写我有的可写和我想写的,也是有所解脱以后的结果,解脱的是有些时候没的写也写和不想写也写的困窘.如果说一者不免难受的话,一者就是享受了,所谓乐在其中."拉呱到此结束,感恩  相似文献   

12.
这一两年来,我写的一些新闻作品如《与雷宇对话》、《一位国家级专家竟去读硕士研究生——程抱垒的选择发人深思》、《“孟维娜’行为”追踪》等,先后在人民日报发表,或引起反响,或引来争议,不论誉毁,身边的好友也罢,同学也罢,有一种评价倒是相同:“你写的东西有嚼头,不会看了就忘”。于是有人奇怪:你是正在读书的研究生,哪来的这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我作答:我写的这些东西,充其量只是几发“马后炮”。这不是假谦虚,发现并率先报道这些新闻的都是别人,我不能掠美;在别人报道过的领域继续开掘,犹如“马后炮”,这才是我的实绩。如果说要我  相似文献   

13.
5月20日,陕西一家大报发表一篇文章《17岁,我的隐秘性经历》(以下简称《性经历》),写的是女老师玩弄男学生的畸恋故事。时下,写两性关系的作品是有一定吸引力的,何况是花季少年的隐秘性经历,谁不想看个究竟呢?但是,读者看后却惊呼上当,有的还提出了质疑:这样的报纸,你叫读者咋信你?  相似文献   

14.
宋建新 《传媒》2001,(10):35-36,39
今年五月,我参加了全国妇女系统报刊好新闻作品的复评工作,任评委之一。复评中,我发现有篇人物通讯写得比较好,读起来特别感人,只是觉得其中某些细节需要核实,就打了一个电话。 这篇人物通讯的题目是《哥哥,是你用生命铺就了我的清华  相似文献   

15.
《新闻战线》编辑命题约稿,让我结合自己的新闻工作实践谈谈“专与博”的话题。如果不结合自己的实践,只谈“专与博”的理论对于舞文弄墨为职业的我来说不是难事,问题在于理论要联系实际,特别联系自己来谈难免就有王婆卖瓜的嫌疑。所以命题作文比较难写,一时不知从何说起。突然想起前天我在大学新闻学院讲课,有位读过我一些作品的研究生也曾问我:我见你主编了很多书,好像你在历史、考古、文艺、新闻甚至于风俗文化研究领域都写过一些学术论文和专著,觉得你在几个领域里都颇有见解和建树,获奖也不少,很受专业圈内专家们的认可。那么你到底应…  相似文献   

16.
作为政法记者,和犯人打交道多,写坏人写顺手了,写好人总觉得别扭,可偏偏遇上写你老业,叫我如何下笔?说实在的,我真怕把你写“歪”了,描画成一个‘请面烧牙”的坏人形象,好在武警部队的官兵和广大读者熟悉你业春剑,写“歪”了也不必担心,读者会给你一个公允的评价,你说是吗?我认识你是从你写的那篇稿子《铁血廖战十年间》开始的,那犀利的笔触,磅礴的气势,一下子把我“震”了,你的名字也就从那时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以后编你的稿子多了,我们渐渐地成了不见面的朋友。记得第一次你来京会稿,我到你的住所拜访,“请问,…  相似文献   

17.
乔萨的长篇新作《哥们儿》写了一群在北京皇城根儿成长起来,如今已人到中年的『哥们儿』的商海折腾与恩怨情仇,大脉络系绾着小情节,情感戏融汇着商战戏,更有男女间你来我往、你进我退拉锯战般的写实主义情色描。写作品写得朴实、自然而从容,读着也算是够热闹。  相似文献   

18.
我生在农家,吃的“庄户饭”,睡的木板床,接触的是农家小院里的人和事,听到看到的是村头巷尾发生的故事,农家小院是我写不尽的源泉。改革20多年来,我始终紧紧抓住“三农”(农村、农业、农民)等题材来写作写出了一些得到专家和行家里手们肯定的作品,不少人说我所写文稿比较活泼新鲜一具有泥土味,菜花香。回顾走过的道路,自己也悟出一些粗浅的体会来:一、不被“小院”关闭自己。立足农家小院可以写出许多耐人寻味,如诗如画的作品,因为院里面住着庄户人,他们的喜怒哀乐都随时可能成为你笔下的影子,我曾经写过许多发生在农家小院…  相似文献   

19.
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参与被报道者的生产实践和工作实践,亲身体验他们劳动的酸甜苦辣,并在体验中进一步采访。在一般情况下,记者扮演的是“你做我写”的角色,不直接参与被报道者变革现实的实践。这是由记者职业的特点决定的。记者不可能对他所报道对象从事的社会实践事必躬亲,然后再去报道。但是“你做我写”,记者获得的只是间接知识,缺乏亲身体验,不能不说是个缺憾。体验式采访,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憾,变“你做我写”为“我做我写”。尽管每一次体验的时间有限,但对常年扮演“你做我写”角色的记者来说,还是非常有益…  相似文献   

20.
高信 《出版史料》2004,(4):36-39
六十多年前,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第一部《鲁迅手册》以中华编译馆名义在上海出版。编者署名曹聚仁。其实,写一部《鲁迅评传》才是曹聚仁的初衷。曹聚仁曾回忆说:一九三三年冬,鲁迅先生到他家吃晚饭时,在他的书房里见到种种自己的作品和一大堆资料卡,于是鲁迅先生问:“曹先生,你准备替我写传记吗?”“我是不够格的,因为我不姓许。”曹聚仁的回答,自然有点玩笑意味。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