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来人们习惯以儒、道两家来评论阮籍思想,并形成了三种主要认识:其一认为阮籍思想属于道家,其二认为阮籍思想归根到底属于儒家,其三则认为阮籍思想是儒、道两家思想交替演进发展的结果。本文通过对阮籍作品的解读,对其人其事的梳理及对魏晋时期政治时局、士人风气及其他旁支因素的分析,认为不能简单地以儒、道标准机械地评介阮籍的思想。阮籍思想的矛盾及其痛苦是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面对儒、道两家哲学时难以抉择的两难表现。  相似文献   

2.
阮籍一生分为三个时期:三十岁以前为早期,思想完全是儒家,代表作为《乐论》、《通易论》;三十岁到四十岁为中期,他在纷乱的政局中受到种种刺激,由儒入道,回避出仕,转向隐逸,代表作为《答伏义书》、《达庄论》和《咏怀诗》;四十岁以后为晚期,他出任要职,支持司马氏,思想上杂取儒、道二家之精华,代表作为《大人先生传》,此文表明阮籍既追求精神绝对自由,又欲建立事功,以极高明而道中庸为人生哲学的归宿。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很注重导源于儒、道的理想人格的设计。当这种设计受挫时,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儒、道的侧重则又有所不同。如身处战乱时期的阮籍、嵇康,他们更多的从道思想出发,试图由否定现实而寻求超越,从而建构起一种超脱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4.
儒道两家从创始之初就建立在同一个文本《易》基础之上,魏晋时期,儒道会通成为思想领域的主要课题。魏晋禅代之际,以嵇康和阮籍为代表的竹林名士"越名任心""任情越礼",表面言行彰显出"崇道反儒"的特性,但内在思想却潜在着儒道会通的本质,尤其是向秀的"儒道为一",则更加丰富了魏晋玄学儒道会通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形成中国思想文化两大渊源的原因分析及对儒、道两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与再认识,阐述了儒、道两家思想对社会及后人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魏晋易代的历史背景和玄学思潮的演进中,全面考察阮籍的美学思想。认为:“和”与“逍遥”是阮籍美学思想的内核,阮籍引老入儒,以自然之道作为乐之和谐的终极依据,将乐的审美价值归结于实现个体心灵的和谐,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阮籍以庄学逍遥游放的自由精神铸就其具魏晋风度的人格理想与人格范型,扬弃沦为末流的儒家名教,由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从“和”到“逍遥”,反映了阮籍美学思想的嬗变。  相似文献   

7.
“内圣外工”是道儒两家共同含有的思想,《淮南子》正是以此来贯通道儒两家思想,以确立其政治主张的。本文从论证“内圣外王”思想的归属问题出发,对《淮南子》中“内圣”的形成──道家的“体道返性”说和儒家的人性修养说,及由“内圣”而达成的化民效应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阐明该书中既有道儒两家思想融合的一面.又体现了两家思想的不同特色。  相似文献   

8.
和与逍遥——论阮籍的美学思想及其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魏晋易代的历史背景和玄学思潮的演进中,全面考察阮籍的美学思想。认为:“和”与“逍遥”是阮籍美学思想的内核,阮籍引老入儒,以自然之道作为乐之和谐的终极依据,将乐的审美价值归结于实现个体心灵的和谐,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阮籍以庄学逍遥游放的自由精神铸就其具魏晋风度的人格理想与人格范型,扬弈论为末流的儒家名教,由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从“和”到“逍遥”,反映了沅籍美学思想的嬗变。  相似文献   

9.
《韩非子》中的《解老》、《喻老》中有道、儒、法、墨诸家思想,历来论者牵于法家之说多曲解。本文根据黄老思想的特点,认为这两篇属黄老而非法家。主要表现:一、它们都是以“道”为核心,继承和发展了《老子》以“道”为天地方物、社会政治及人生的总根源、总法则的思想;二、广泛地吸收了儒、墨、名、法诸家思想,对老子思想作了重大的扬弃和改造,使之成为一个能适应大一统王权政治需要的思想体系;三、坚持和发展了老子以“虚静”为本的思想,并以此来调和诸家,形成自己独特的阴柔思想风格。  相似文献   

10.
百家争鸣之后,汉武帝开始独尊儒术,随后又形成儒、释、道并存的局面.文人士子仕途失意,往往退而谈玄论道,参禅拜佛,阮籍、稽康、李白、王维、苏轼都如此.他们较好地继承了佛老思想.清曹雪芹继承佛老思想内涵,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红楼梦>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