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将“文化反思剧”置于中国当代戏剧史的总体过程中,分别从社会学与戏剧学的角度论述了“文化反思剧”在中国当代戏剧史上的特殊地位:(一)作家们以现代人的审美视角观照历史与文化,努力从现实的社会人生挖掘传统文化和积淀,从而使现实主义精神在新时期戏剧中不断深化;(二)剧作家们在“寻”民族传统之“根”的同时,也开始了对民族戏剧艺术之“根”的追寻,从而将西方话剧的“写实”与传统戏曲的“写意”融为一体,大大丰富了戏剧艺术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夏衍受外国戏剧的影响是自觉的追求,那么,民族戏曲对夏衍剧作的渗透则是自然形成、潜移默化的,是无形地融化在其血脉中的。研究夏衍借鉴戏曲的话剧创造,就是挖掘融化在夏衍血脉中的民族戏曲传统。而从“中国的契诃夫”夏衍其剧作的写意、意象和对戏的追求中,就更能说明民族戏曲对中国话剧影响之深广。  相似文献   

3.
贺正皖 《文教资料》2008,(30):26-27
曹禺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话剧大师,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他继承了先驱们的民主精神,同时广泛地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表现方法,把中国话剧艺术提高到了新的高度.本文拟从他创作的<雷雨>结构艺术角度谈谈它给中国话剧带来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戏剧在表演时具有虚拟性的特点,这就使戏曲艺术具有“写意性”的内在特征.戏曲艺术的“写意性”包括“生活写意性”、“动作写意性”、“语言写意性”和“舞美写意性”.这些基本特征形成了中国传统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与风格.  相似文献   

5.
本文尝试回归传统语境,认识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精神、艺术骨骼.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戏剧不刻意追求结构、规模,所谓写意、表现与再现的不同,正在于它可以以其自身艺术基本精神、艺术骨骼为基础,专心处理戏剧的内在诸元素,从而达成完善的综合,在任何可能的体段内,抒情写意.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骨骼由戏、歌、舞结构而成,其艺术精神凭此传达.  相似文献   

6.
《刘三姐》从再现民族反抗精神、再塑机智人物形象及定位歌圩偶像展现善歌民族三方面继承并创新了壮民族的传统文化形象;以赋、比、兴、夸张、重叠、对仗的巧用及塑造生动诗性形象等艺术手法,继承并升华了传统民歌的表现艺术;又荟萃多种喜剧手法及众家传统戏剧艺术实现了以喜剧抒情形式表现严酷阶级斗争的艺术创新。《刘三姐》的艺术与创作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与光辉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与西方戏剧的“写实”和“再现性艺术”不同,中国古代戏曲的很大一个民族特色是“写意”的”表现性艺术”。而虚拟化,又是“写意”民族特色的最重要表现。在中国古代戏曲舞台上,“唱一个慢板五更天,走一个圆场百十里”,“五六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师”。这种虚拟化的表演,在古剧里比比皆是,这也是中国戏曲区别于外国戏剧的一个特  相似文献   

8.
田汉在戏剧创作中积极继承中国戏曲的艺术传统,他的话剧具有强烈而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田汉以幻想,梦幻的形式去表现现实,强调“情到真时事亦真”的传奇性等方法,那种“失望的悲哀、苦闷的惆 怅”的情感色调,跟中国戏曲艺术的浪漫主义传统有关,无论是抒情性意境,还是叙事性意境的创造,田汉话剧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王实甫、关汉卿剧作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余上沅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致力于戏剧,为中国现代戏剧的产生、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针对"五四""问题剧"只见问题不见戏剧的缺憾,余上沅极力强调戏剧的审美本质是艺术,戏剧应该艺术化地表现人生。在20世纪初期戏剧界对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片否定声中,余上沅通过中西戏剧的比较研究,辨析出传统戏曲"写意化"、"程式化"的审美特征,充分肯定"旧剧"的审美价值。余上沅首倡并积极推动"国剧运动",为建设中西戏剧艺术交融的现代民族剧做出了巨大努力。以国立剧专为舞台,余上沅倾心于戏剧教育事业,为现代戏剧的发展聚集、培养了大批人才。  相似文献   

10.
杨杨 《黑河教育》2011,(3):58-58
以中国传统戏曲为代表的戏剧艺术和以欧洲话剧为代表的西方戏剧艺术是当今世界戏剧体系中重要的两部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传统孕育了独有的文化和艺术,中国戏剧以写意为主,而西方戏剧以写实为主。西方戏剧理论大师亚里士多德与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大师李渔都曾把结构称为戏剧的第一要素,但中西方戏剧的结构同中有异,西方人在强调情节整一性的同时,还对时间和地点有~定要求,讲究“三一律”。中国人从不谈论戏剧的时空,其情节的整一性与时空有着内在的联系。与其他艺术种类相比,戏剧对结构的要求更多。因为,除了一般所说的剧本文学中几个要素(题材、冲突、人物、语言)外,在情节、时间、地点上的不同处理方法,也构成了两种戏剧的不同结构。  相似文献   

11.
在新时期戏剧探索大潮中,写意型戏剧是探索戏剧中的一个簇新的引人瞩目的重要类型,它打破了传统写实戏剧长期一统天下的局面,给中国剧坛带来新观念、新思维、新格局,是对中国戏剧发展史的开创性贡献。写意型探索戏剧在新时期浮出水面与黄佐临的戏剧理论与实践的推动是紧密相关的。写意型探索戏剧的两个范型——《中国梦》、《蛾》体现了写意型探索戏剧的主要审美艺术特征,即诗的抒情性、生活的写意性、动作的写意性、语言的写意性、舞美的写意性。  相似文献   

12.
京剧号称国之瑰宝,继承了中国古代戏曲载歌载舞的传统,熔唱念做打于一炉,集诗画歌舞于一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是世界上难得的一种写意派艺术。毛泽东主席崇尚民族文化,因而对国剧京戏格外推崇。  相似文献   

13.
早期话剧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戏剧舞台上出现的一种“新剧”,又叫“文明戏”。对其是否移植艺术,20世纪90年代之前多有分歧,现在已基本趋于认同,早期话剧是与中国传统戏曲不同性质的西方戏剧形式在中国的移植。本文试图对各家的研究作一综述,对早期话剧的移植属性给予确认。  相似文献   

14.
《集宁师专学报》2017,(1):17-21
《牡丹亭》中喜剧性因素集中表现在陈最良、春香、道姑等人物身上,其喜剧性起源于矛盾性、反常性;喜剧性因素的使用或冲淡了悲剧气氛,或喜中含悲、喜后见悲,喜剧情节从另一面体现了悲剧性。并且,汤显祖使用这些喜剧性因素,实则寓含对皇帝官员、官场与科举等社会百态的讽刺;将《牡丹亭》等戏曲与西方戏剧比较,从中窥探出中国传统戏曲具有"悲喜混杂"的风格特征,其原因是继承插科打诨的戏曲传统与具有乐天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在早期史剧形式的探索中,主张向西方借鉴,进行"崭新的移植"。但在实际创作中,基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素养,他的史剧形式"移植"打上了深刻的中国烙印。就诗学传承而言,除了近现代西洋戏剧形式的继承,他的早期史剧实际上还继承了四川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元杂剧形式等中国传统文艺形式。在中西方文艺形式的继承中,郭沫若早期戏剧形式探索取得了相当的实绩,对中国新文学话剧形式的探索与开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西方现代主义戏剧在中国剧坛的两次回响,对中国戏剧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使带有浓郁现代主义色彩的戏剧在中国风靡一时,而且促进了中国戏剧观的更新,促进了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和民族化进程。“五四”时期,西方现代主义戏剧既促使中国戏剧完成了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又促使艺术家们开始了对话剧“民族化”的思考与探索。新时期以来,西方现代主义戏剧彻底打破了中国话剧原有的美学体系,使话剧艺术从写实性的再现艺术向假定性的表现艺术转化,向中国戏剧传统回归,促进了中国话剧的“民族化”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展示故事情节的艺术门类。戏剧这一概念,经常与话剧等同起来,成为话剧的同义语。但是在科学的意义上,它应当包括一切具有戏剧特征的艺术种类和样式,即除了话剧之外,还有戏曲、歌剧、舞剧和音乐剧等等。话剧就是所谓科白剧,乃是一种以对话、动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舞台剧样式,也是当今中国舞台剧最主要的形式。而影视剧则主要包括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是一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新传媒的电影和电视网络的迅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对舞台戏剧特别是中国传统戏曲的强大冲击.在影响传统戏曲生存发展的众多因素中,作为一剧之本的文学因素成为重要方面.在诸多文学因子中,剧本曲词的诗词意境又是写意和抒情戏曲的核心问题.通过对传统戏曲和诗词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轨迹的分析,探讨了在大戏剧的视野下诗词传统的继承争新诗的发展对地方戏曲生存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鲁迅虽然在创作上几乎不接触戏剧,但对戏剧艺术却一直予以关注。鲁迅是中国现代较早正确而深入认识莎士比亚文艺思想的文学家。鲁迅对易卜生、萧伯纳勇于批判现实、改革社会的戏剧一直倍加赞赏。鲁迅十分肯定新剧(话剧)作为那个时代战斗武器的作用,对传统戏曲也提出自己中肯的意见。鲁迅对提倡与发扬戏剧艺术做了很多工作,他对待戏剧的现实主义观点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20.
李琳 《现代语文》2006,(10):36-39
戏剧本质上是一种民族伦理观念和心理的戏剧化。吴祖光的话剧创作深受中国传统化和戏曲的影响。他的剧作在审美视角、创作方法、艺术技巧、戏剧语言等各个层面上,都蕴涵着浓郁的诗性特色和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风格”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也是审美主体与客体和谐一致,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物我相会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