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俄语中及物动词被否定时所支配的格 ,令人费解 ,不易掌握。笔者经过长期研究发现 :如果句中的否定意义比较强烈 ,作直接补语的名词一般用第二格形式 ;如果句中的否定意义不太强烈 ,作直接补语的名词一般用第四格形式  相似文献   

2.
介宾结构可作状语、补语。但单音节动词后带介词结构,应分析为动宾结构更为合理文章。从结构划分、语义所指、语音停顿及语言的发展几个方面阐述了这种划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西安方言中的几个程度副词"太"、"扎"、"蛮"、"很"、"冷"在用法上各有特点,与普通语的程度副词相比也有多方面的差异。"太"除了作状语之外还可以作补语,并以重叠形式表示程度的加深。"扎"只作补语,不作状语,并能在部分动词后作补语。"蛮"只作状语,用在形容词前带有"适中、满意"的感情色彩;"蛮"还常用在动词前作状语。"很"只作补语,并有重叠形式。"冷"只作状语,用在动词前时表示动作的力度大或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述人]义形容词结果补语构成的动结式所在的句法环境、整个动结式的语义框架进行系统地描写,认为[+述人]义补语语义指向主论元,并且对不同语义指向能否进入相关变换句式从形式上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5.
语法界普遍认为,能带程度补语的只限于形容词和表心理活动的动词。本文认为,除上述两类外,一般动作动词也能带程度补语。如果一般动词的补语由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充当,补语为结果补语。补语由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充当时,则有两种可能:如果补语前用结构助词“得”,是程度补语;否则,是结果补语。结果补语的语义是指向主语宾语的,程度补语的语义是指向中心语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语料库的语料作为研究对象,找出复合趋向补语偏误并进行分析归类,总结出趋向补语出现偏误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语法意义的混淆。本文对二语习得的趋向补语学习和教学有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搜神记》中"V得O"结构进行了详细调查和系统分析。根据其语法意义的不同将其分为结果补语、状态补语、可能补语三大类,并逐一探讨了其用法和意义。研究后发现"得"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开始虚化。  相似文献   

8.
英语介词起着广泛的联系词语的作用,是英语中异常活跃、使用频率最高的词类之一.介词“as”作为引导词构成的“as”介词短语既可用作宾语补语也可用作主语补语,多见于用在动词之后,发挥其在英语句子中的句法功能.然而,众多的语法专著极少有在词法章节中举例论证介词“as”短语用作补语的语法功能,然而,实际教学的英语材料里却频频出现用作句子补语的“as”介词短语,因其“貌似简单”而往往被忽略;为此,针对从实际教学中采集的实例,着重论述和阐明“as”介词短语用作句子中补语的用法及意义.  相似文献   

9.
日语助词"は"在句子中可以起到将其前面名词等成分"主题化"的作用。叙述某事物所拥有的性质·特征等的"品定め文"与通过将某时间开始某时间结束作为前提进行表达的"物語り文"是主题句表现的两种基本形式。在这两种句子中,助词"は"都起到了主题化的作用。然而在一些句子中补语是没有主题的,借助助词"は"可以将补语主题化,这也可以认为是助词"は"的另一个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介词短语在句首、句中做状语以及在谓语后做补语时的位置意义的不同.句首状语与句中状语的不同主要是说话人心理视点的不同,而状语位置与补语位置的意义差男在于状语位置表达的意义为:从某一方面对动作行为加以限定、描写,补语位置则表示动作行为或动作行为致使事物最后到达的处所、方向、对象、结果、目的等.另外,状语位置和补语位置语义上的另一重要差别是体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动词“起来”最早出现在汉代,从唐代开始使用渐多,随着其使用的频繁,语法功能也渐渐增多.由最早的“谓语动词”语法功能最先产生出“补语”语法功能,最后产生体助词语法功能。“起来”作体助词的语法功能的最早出现于唐五代时期,它是在方向补语“起来”和非方向补语“起来。”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其语法化机制是扩展和合力造词理论。  相似文献   

12.
“错”既能作补语,也能作状语,但“V+错”的使用频率要远远高于“错+V”,这被称为“错”作补语和状语的使用不平衡现象。该现象的产生首先是历时原因,其次,还有共时原因。从语法研究的三个层面阐释“V+错”比“错+V”更常用的共时原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形容词状补易位现象,并对状语和补语进行更深入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以英语被动语态为研究对象,用图形/背景理论和角色原型理论分析说明被动语态不是由主动语态转换而来.而是通过主语和补语位置的改变而使原来的图形和背景交换,使受事成为关注的焦点。通过这一分析,我们可以说任何语言形式都遵循了人类的认知规律。是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科技英语(EST)中的补语结构是许多语言学家研究的问题。本文试从认知功能视角探讨科技英语中的补语结构,以期从新的角度更加准确地理解这种结构,并提出一些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5.
“被”字含蒙受义,表示一种遭受现象,这种语义上的独特之处,使汉语“被”字句在被动意义之外,多了一层不幸、不如意不愉快或者有所损害等语义色彩。本文拟就《骆驼祥子》被字句的补语和否定形式的句法结构特点的数量统计和分析,探究现代汉语“被”字的这一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6.
对《元曲选》中动词动量词的考察发现:(1)《元曲选》中的“-V”式或“V-V”式中的“-”不能省略,因为它表示的是一种动量关系。(2)同形动量词大量涌现,在使用上产生了许多新的结构形式,功能上不仅可作补语,也可作状语。(3)“vV-V”式还没有虚化为“VV”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对"不X不Y"和"没X没Y"格式的句法功能进行比较分析."不X不Y"和"没X没Y"在句中都可以作主语、谓语、定语、状语和补语等句法成分.但是两者又有一些差异:"不X不Y"格式在句中主要作谓语和补语,其次是作定语和状语,作主语的情况很少.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动词 数量短语"的语法结构关系入手,探讨动词后面的时间补语与时间宾语的区别,并分析带时量宾语的动词的语义特征和分布特征,以及时量宾语与动词语义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或后.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的词。介词是由动词虚化来的.因此.它所带的名词、代词、名词性词组是它的宾语。关于介词的范围,各家的看法不一,有的划分较宽,划入介词达70多个。这种作法没有从不同历史时期的语法体系来考虑问题,因而混淆了介词和非介词的界限。我们认为,介词的范围应该从严,只有动作意义已经虚化,不单独作谓语,或者作介词同谓语时意义有明显区别的才算作介词。  相似文献   

20.
对动词后面的宾语、补语成分的辨识是语法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区分:从意义上区分;从词性上区分;从带不带结构助词“得”上区分,从介词、动词语素上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