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褚遂良所书《雁塔圣教序》(见图1、图2),又称《雁塔圣教序记》《三藏圣教序记》《大唐三藏圣教序并记》《慈恩寺塔圣教序并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碑文内容由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及唐高宗李治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组成,永徽四年(653)十月至十二月间立碑石于京兆慈恩寺,两碑共计1463字,万文韶刻字。《金石萃编》卷四九记"碑高六尺三寸,广三尺五寸。"序"共二十一行,行四十二字,正书。隶额";记"共二十行,行四十字,正书。左行,篆额。"  相似文献   

2.
<正>【作品概况】《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最早由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弘福寺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刻有七佛像,又称《七佛圣教序》,镌刻于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  相似文献   

3.
正《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李世民撰序,皇太子(李治,后为唐高宗)作记。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此碑为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唐咸亨三年(672年)十二月八日京城法侣建立,又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  相似文献   

4.
亢岩松 《成才之路》2011,(13):62-62
中国画笔法与墨法的完美结合形成笔墨语言,是促成中国画成熟、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绘画,扎根于中华民族浑厚的文化土壤之中。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笔墨为最基本的语言,表现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意境美的特色。一、笔法的形成南朝宗炳《画山水序》中提出"竖画三寸,当千仞之  相似文献   

5.
正首先来谈谈篆隶书用笔的演变过程。篆书只有画,没有点,有短画、长画、横画、竖画,用笔方法只有一种,方向可以改变。隶书除了画以外,多了一个蚕头雁尾,也就是波挑,还有一个反方向的掠笔。此外,还有一些点的感觉,有的"点"已有一些呼应感。篆书的笔法,是中国书法史上最简单的笔法,即最单纯的笔法。在艺术院校里,篆书的训练只用十天就能达到相当的水平,但不等于十天以后就不  相似文献   

6.
四、石鼓文技法 1.石鼓文的基本笔画 石鼓文的基本笔画与金文同,都是在直与曲的基础上的变形,大致也分为横、竖、弧、圆四种基本形状。 2.石鼓文笔法 石鼓文的笔法近似秦篆,但在行笔时提、按变化较丰富,线条自然质朴,骨力雄强。其基本笔法是:藏锋逆入、中锋行笔、  相似文献   

7.
行书偏旁部首的变化及笔法(5) 九、三点水的变化及笔法 由于三点水旁的字较多且常用,所以古人书写行书三点水时千变万化,风格各异。但是无论怎样变化,其共性特点有三:一是首点与第二画稍远一些,以示昂首,显得舒展、精神;第二画可为点,也可为竖钩,起笔时应与首点拉开一定距离。二是重心一般为右倾,  相似文献   

8.
正8.《颜勤礼碑》笔法规律总结(1)中锋:笔在画中,篆籀遗意中锋,是书法用笔的基础性笔法之一。运笔时,使笔毫的最尖端保持在笔画的正中间,写小篆需熟谙此法。孙过庭所说的"篆尚婉而通",意谓行笔不疾不徐、笔画停匀,这必须以中锋笔法才能达到。颜体楷书颇多篆籀之气,尤以其晚年作品更为明显。《颜勤礼碑》即是典型。即便是较细的横画,亦能以中锋出之,笔到力到势到,绝无一丝颓弱气。这正是中锋用笔的优点所在。中锋用笔既能表现一种从容的力感,又能表达一种威仪的正大气象。  相似文献   

9.
正(4)竖折左上逆锋起笔,右下轻顿,左下轻回,中锋下行至折处,右上轻回,中锋向右行笔至底部,略上仰,右下顿笔,左下回锋。(5)短竖折竖折的写法,竖画、横画皆短。(6)撇折逆锋起笔,右下轻顿,左下轻回,向左下方弧形运笔至折部,左向短行,右下顿,右上轻回,右向行,均匀出锋。  相似文献   

10.
行书《圣教序》是怀仁集王羲之字所成,而非王羲之亲自所书。怀仁集王字确实是形神兼得,《圣教序》是学习行书的极好范本。临习《圣教序》要掌握行书的几个基本特征:藏露结合,中侧并用;省减点画,书写快速;牵丝映带,连贯流畅;方圆兼得,静动自然;改组结体,笔顺自由。  相似文献   

11.
一得集     
1 巧学毛笔画为了使小朋友们能掌握好毛笔画的基本笔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拟人化的趣味教学方法。如教小朋友画“小花”时,我称毛笔是一个既聪明又调皮的小孩。站在那里(把笔竖起来),轻轻地跳几下,留下了许多小坑(点出许多花蕊),跳累了围着小坑躺下休息(用侧锋画出花瓣),休息好了又站起来(再竖起笔),开了一条小沟(用中锋画出茎),又躺在小沟边休息了一会儿(用侧锋画出叶子)。跳、站、躺几个字形象地概括了运用毛笔的笔尖、中锋、侧锋  相似文献   

12.
慧琳《圣教序》及《述三藏记》音义所据的佛经本子附有太宗、高宗对玄奘法师表谢的手敕报书文字,这与藏经的记录有所不同。今见《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与《圣教序》及《述三藏记》亦存在一定文本差异。慧琳音义所据藏经具有较高的版本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3.
虚实相生     
方熏《山静居画论》:“石翁‘风雨归舟图’笔法荒率,作迎风堤柳数条,远沙一抹,孤舟蓑笠,宛在中流。或指曰:雨在何处?仆曰:雨在画处,又在无画处”。说沈石田画的“风雨归舟图”笔法荒  相似文献   

14.
正2.竖法:万毫齐力,浑厚刚健(1)竖画的基本写法《颜勤礼碑》的竖画有多种形态,作为主笔的竖画往往粗壮挺拔,就像人的双腿一样坚实有力,只有这样才能支撑起整个身躯。因此,这种具有支撑全字作用的竖画,在书写时要表现出力量感、稳定感,需铺开笔锋,全力以赴。书写过程:起笔多藏锋,欲下先上,逆向取势,入笔果断;向右下方稍作顿挫,保持中锋,  相似文献   

15.
第三章《曹全碑》的笔画写法及常见笔病《曹全碑》同其它汉代碑刻隶书一样,其字都由点画、平画、波画、捺画、竖画、钩画、撇画、折画、提画九种笔画组成。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在《我是怎样做起小说来的》一文中说:“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思。”茹志鹃同志深得此法。在她的短篇小说《百合花》中,点睛之笔,随处可见,且她的“画”眼睛有自己独特的笔法,体现了她自己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7.
唐贞观十九年(645),玄奘法师在印求法十七年后返回长安,带回三藏要文657部.玄奘受命居弘法寺译经,历时三年.汇集后,唐太宗亲自为之撰序,即《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圣教序》后由弘福寺沙门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及民间王字遗墨中集字成文,历时二十四年,刻成碑文.此碑文拓本,即是流传至今的书法名帖.  相似文献   

18.
行书偏旁部首的变化及笔法(11) 二十一、山字旁的变化及笔法 由于中国山河壮丽,东西南北中皆有名山胜境,五岳只是其中的代表.因此,我们的祖先造字时,以山为部首的较多,有左部,有底部,又有字头,如岁、嵩、岳、岱、峻、等字.在行书山字旁的变化中,共性特点有两方面:一是左低右高.即行书山字旁时,应把横画上扬,左边低一些,右边高一些.二是重心稍右倾.即竖画稍向右倾斜,尤其是左竖.图一为古人的行书"峰"和"岸"字,其中山字旁的变化就可以说明这两点.  相似文献   

19.
第四章《史晨碑》的笔画写法与常见笔病 字是由各种笔画组成的,每一种笔画写得如何直接关乎到字的质量高低。隶书的基本笔画,有点画、平画、波画、捺画、钩画、撇画、竖画、折画、提画九种。兹将《史晨碑》各种笔画的写法介绍如下,并配以图示,力求表述得更加清楚明白。  相似文献   

20.
初唐四大书家之一的褚遂良,其楷书远学王羲之,近学欧阳询、虞世南,融南北书风于一体,是唐代承前启后的人物。在褚遂良以前,楷书的运笔多用“一拓直下”的方式,而褚遂良则改“锋甚毕露”为逆入藏出。其前后变化关系通过褚遂良的承启得到了体现,从而影响到颜真卿、柳公权等人,为唐朝楷书的完全成熟,起了重要的过渡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