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徐坤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上的知名女作家.她的作品深入探讨了女性在男权社会生活中的困惑与挣扎.本文着力探析徐坤作品中女性叙述视角下反讽调侃的笔力,都市男女物质与欲望的现实图景以及她的作品采用狭小封闭空间结构的意味.  相似文献   

2.
在网络中产生的木子美现象.并没有用身体挑战男权文化的主观意图,但她的行为与围绕在她周围的男权文化共同作用,她的身体所显示出的"挑战"意味,是中国网络文化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在从网络精美化时期到网络大众化时期转变的过程中,网络文化时女性形象塑造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古典小说《金瓶梅》中的潘金莲自古以来一直是众矢之的,她在无数的谩骂声中走过了几个世纪,"毒妇"的形象是许多人对她的刻板印象。美国作家霍桑的《红字》中,海斯特·白兰则一直被认为是温柔善良、自强不息的女性代表。本文通过对男权视角下女性形象的分析和对以上两部作品中女性形象与命运的比较,试图阐释她们命运的必然,并对男权社会以及这种制度下的叙事文本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陈染的创作表现出了鲜明的女性意识。她通过主人公的情感体验,构筑了对男权中心话语的背叛,并且在女性特殊的情感追求中,努力深入女性的情感世界,探索女性自身的存在价值,寻求女性的精神家园。作品很好地开拓了女性意识空间,也为女性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她以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笔触把美国一个重要的方面推到了世界读者的面前。同时,她也是美国公认的一位最称得上民族作家的黑人女性。在她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在困苦中挣扎的黑人女性群体,展示了她作品的深刻民族内涵,本文通过分析她作品中的黑人母亲群体形象解读她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6.
英国作家安吉拉·卡特认为童话是男权社会教育、驯化儿童,尤其是麻木女性思想的工具之一。其作品揭露了男权话语霸权,成为上世纪英国开创利用经典童话批判男权思想的先驱之一。卡特成功地对经典童话进行了改写、戏拟和仿作,从而达到颠覆,消解男权话语霸权目的。她或是揭露童话的伪善欺骗性,或是把扭曲的女性还原到本来面目,以张扬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7.
通过《白鹿原》中女性的整体形象分析陈忠实等男作家的男权思想。我们认为,《白鹿原》中多角度地再现了一夫多妻制,表现出作者对一夫多妻制的潜意识推崇;作品突出地表现了女人的物性和工具性,并且用美貌、贤良等男权审美标准评判女性,女人的凶死命运也表现了宗法制度仇视女性的价值倾向。《白鹿原》还采用了典型的男性化的叙述策略。  相似文献   

8.
作为新时期女性主义诗人的代表人物,舒婷的诗歌带给我们许多女性意识的思索。舒婷诠释了自己的女性主义思想。在她的思想中既没有对男权的仇视,也没有对男权的臣服,有的只是构建两性和谐的美好愿望。本文试着从爱情观点、价值观点与家庭观点来分析舒婷理想中的女性世界。  相似文献   

9.
网络穿越小说作为网络小说的奇特分支,以其特殊的创作角度而在广大女性读者群体中产生了剧烈反响。这种偏向于女性写作的大众通俗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打破现代社会传统男权制度的文学世界。而这些建立在故事主角自身之上的现代社会价值观与古代传统道德基准的碰撞反映了当代女性对于事业与爱情的美好愿望。同时,这也是一种基于女权意识之上的女性话语权解放的心理诉求。  相似文献   

10.
《菊花》是斯坦贝克短篇小说中的名篇,半个多世纪以来,批评家从象征主义,生态批评和女性主义等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本文在女性主义理论框架内,运用“双性同体”的思想,对小说女主人公伊丽莎的性格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伊丽莎内心追求独立、平等和自由,渴望进入男性世界,步入主流文化。但因为父权制社会环境的压迫,“双性”意识未能达到和谐一致,最终梦想破灭,也集中反映了20世纪早期在美国女主人公伊丽莎所代表的女性共文化群体与男权社会主流文化的冲突。  相似文献   

11.
白军芳  雷婼熙 《职大学报》2012,(6):37-40,52
《爱,是不能忘记的》是张洁的重要作品之一,该作品挑战传统上"母女"对抗的方式,打破母亲是父权代言人的格局,通过深刻思考,把爱情作为张扬女性思想的切入口,描写新型母女关系:她们有知识女性的理性和独立,有共同的爱情理想和执着的抗争精神,所以,形成"女性与女性协作"的新格局。这种新型的母女关系是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引导下建立的,不仅昭示着张洁对于女性生存问题的深刻思考,而且张扬着女性精神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唐代的"闺怨诗"以"男子作闺音"的代言体与"以悲为美"的感情基调而闻名。男子借诗言志,"代言"就是言志的一种表现方式。"代言"以闺妇的情感遭遇隐寓自己的政治遭遇,带有委婉的功利性目的,但闺怨诗本身也直接带给我们精神的愉悦。男子"代言"的"双性人格"所形成的一种特质成就了闺怨诗其幽微要眇的丰富之潜能。闺怨诗"代言体"的传播、发展与探究,为我们古代文学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开放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与张爱玲的早期作品不同,《小团圆》在叙事上所表现出的“杂乱无章”、“结构松散”,其实是张爱玲有意识坚持的一种“反时间”、“反因果”和“反情节”的“反传统”叙事.从小说叙事的技术层面上看,《小团圆》出现了两个叙事者,体现了张爱玲“穿插藏闪”和“平淡而近自然”的晚期风格变化.  相似文献   

14.
本中篇小说《叔叔的故事》创作于1990年,作为王安忆封笔一年后的第一篇小说,在精神探索的深刻性和艺术创新的完美性两个方面都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本文试从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手段三个层面来解读文本在叙事方面的创新之处,并在结构之技呼应着结构之道的双构性思维的指导下,进一步探究王安忆创新叙事方式下的深层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海外华文女性文学创作不断活跃,张翎无疑成为其中的重要代表性作家。因此,对张翎创作的研究也日渐形成规模。张翎的创作,特别是在文本意义上自成一体,对此做出一个基本的述评,应该是对近年不断活跃起来的海外华文女性文学创作及其研究一个无不裨益的回应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赵剑兰  刘巍 《职大学报》2014,(2):20-24,53
《誓鸟》被看作是“80后”作家实现转型的一个信号,忧伤无疑是其中诠释的较为典型的主题。张悦然在这部作品中,书写了冷漠的世界里孤独灵魂的痛楚,爱恨纠葛,跌宕起伏,神秘悲戚。她延续了女性特有的独立意识,深入开拓了零度情感的叙事领域。  相似文献   

17.
陈玉慧的《海神家族》和张洁的《无字》,两部长篇小说皆通过对女性家族历史的记忆书写,将女性浮出历史地表,呈现出女性真实的生活场景和情感心理;两部作品虽然都书写了家族中男性形象的缺席。而在描写途径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对上述创作差异的比较,可以窥见海峡两岸女作家在家族历史书写中所凸显的女性生命悲剧、人格内涵及精神历程变迁。  相似文献   

18.
在北村小说的知识分子叙事中,道德、经验理性和艺术诗性都无法回答知识分子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问。北村小说中知识分子叙事的展开,实际上隐藏着他对知识理性如何导向信仰的知识分子式的思考。然而北村对此问题的简化实际上却削弱了知识分子启蒙的主体性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单良 《职大学报》2014,(5):65-67
张炜是一位具有强烈生态意识的作家,他在作品中借助了许多生态意象,来表达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芦青河代表的大地意象,葡萄园代表的植物意象和狗代表的动物意象表现了张炜对大自然的全面思考。正是张炜强烈的生态责任感,他才被称作是“大自然的歌者”。  相似文献   

20.
废名早期小说钟情于童年记忆的书写,他喜欢把儿童设置为故事的主角,并且使用具有过去时间形态的生活经验做小说的题材。这一做法导致了他早期的小说写作多选择回顾性叙事视角讲述故事,这种选择既凸显出一个作家童年心灵体验作为重要资源被开发、被利用的状况,同时也表征了其对于作家文学审美追求并及诗化小说艺术风格形成所产生的关键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