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近几年来排球运动迅速发展,规则不断修改和拦网技术的加强,直接推动着进攻技战术的创新和改革。世界各强队都探索如何通过新的途径,突破对方拦网,达到制胜对方的目的。进攻战术的变化和发展,也不断促进防守战术的变化和发展。五十年代初期,进攻战术较简单,攻击力量不很强,防守战术多采用“心跟进”。六十年代进攻战术较前有了发展,防守战术随之而变化,很多队采用“马蹄形”和“边跟进”。七十年代随着拦网规则再次修改,进攻技战术向“高、快、变”方向发展,防守战术也由“边跟进”的死跟发展到“活跟”。  相似文献   

2.
任延宇 《精武》2012,(12):15-15,17
排球运动是一项具有较高技战术要求的运动项目,而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力量素质是提高排球运动水平、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在排球运动训练中应当将力量训练与技战术训练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制定力量训练计划时要强调与战术训练相结合,从而提升力量训练的效果。基于此点,本文从排球运动中力量训练的原则入手,对排球运动中的专项力量及其训练方法,以其其他力量训练内容和手段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3.
对排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排球运动发展很快,技战术水平越来越高,对心理要求也不断提高。本通过对排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研究.希望能对提高排球技战术水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选题依据当今的世界排坛正面临着一场改革与创新的竞争。各种快速多变,高点立体的进攻战术,拦网与防守战术等,推动着排球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排球规则的修改。1987年10月在第二届“日本杯”国际女排赛中试用的每局三十分、每球得分制的新规则,冲击着人们对传统排球得分规律的认识,使得一攻优势,成功率高低,29分后的发球成了取得成败的重要因素。在这种形势面前,我们面临的挑战是紧迫而严峻的,如果对这种形势缺乏认识,不加倍努力,我们的技战术水平和成绩就可能落后,在国际和国内比赛中就会没有我们的地位。虽然,新规则仅仅处于试用阶段,但它反映了排球运动的发展动向。因而,只有超前研究排球新的技战术,预测和把  相似文献   

5.
排球技战术设计上的预见性和排球技战术训练的高效率,是提高我国排球运动水平的两个重要内容。我们认为,解决这两个问题,能使我们在排球技战术发展的长河中,取得更多的主动权,并能大幅度地向前迈进。现试述如下: 关于排球技战术设计上的预见性: 一、运用唯物辩证法探索和研究排球运动发展的规律。 1、排球运动是通过攻与防的矛盾对抗,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交替形式向  相似文献   

6.
谈对排球快球的拦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排球比赛中谁掌握了拦网的优势,谁就可以取得比赛的胜利。因此,如何发挥拦网作用和防止对方的拦网就成为各国排球界研究的重点。1.拦网是防快球的主要手段现代排球技术中,快球进攻是极为重要的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快攻的技战术有短平快球、平拉开快球、近体快球、时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方法,结合现代排球运动特点,以辩证的哲学思维对其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哲学规律及其范畴进行探讨,分析其发展形态、方向及过程。研究发现:排球运动员竞技水平不断提高与运动员身体素质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现代排球中更趋明显;艰苦训练与精湛技艺的掌握是排球运动中质量互变的典例;排球规则的不断改革、新旧技战术指导思想的变化体现着否定之否定观;排球技战术之间满足内容与形式的哲学关系,技战术的创新存在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8.
现在排球运动正朝着高度加速度,强攻加快攻,力量加技巧,前沿加纵深的方向发展。这对排球运动的训练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的技战术训练已满足不了现代排球比赛的需要,必须通过特殊的规则和手段进行超负荷、超强度、超难度来训练运动队,人为的制造心理障碍来训练运动队。培养运动员自我调控的能力,提高训练的质量,才能在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相似文献   

9.
排球运动是高职院校中学生较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参与性强,易组织。但该运动项目在比赛中要想取得胜利,不仅需要一定的技战术更需要学生运动员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笔者从排球运动特点对学生运动员的心理要求,排球训练中队员心理素质提高的方法和手段以及比赛关键时刻的心理调节三方面探讨了心理学知识在高职院学生排球运动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密切注视和了解比赛过程中技战术发展的新动向,对于掌握本项运动的发展趋势,及时地指导运动训练,提高实战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现将近期比赛某些技战术运用特点略作归纳。 1、勾手快抹快速多变进攻是我国排球最显著特点之一。在快抹技术及勾手快球运用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