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末清初,欧洲耶稣会传教士纷纷来华,影响最大,留华时间最长者当属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von Bell,1592~1666)。2000年乌利·弗兰茨与其生活伴侣阿坦德拉·克斯特尔所撰写的长篇历史小说《在上苍的阴影下》在德国出版,随即便引起巨大反响。德国科隆报纸予以连载,很快便先后译  相似文献   

2.
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许多西方传教士怀其所学,梯山航海,来到中国,一方面从事传教工作,以扩大耶稣会在中国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以其所学,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德国人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1666),就是其中一位极具影响的人物。本文试对他在中国传教的得与失进行探讨。 一 天主教在清初迅速发展 自明嘉靖后期起,西方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他们坚持教规原则,要求领洗入教的中国人不论姓名、服饰、习俗等等,一律按西方习俗加以改变,所以在这一时期耶稣会在中国的工作进展相当有限。自万历前期起,意大利人罗明坚(Michaele Ruggieri,1543—1607)、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等来到中国以后,改变了以往的方针,将传教工作尽量与中国的国情联系起来,要做到传教本土化。他们学习汉文,研读四书五经,用汉文编写  相似文献   

3.
《湖北档案》2008,(1):F0004-F0004
该文献形成于17世纪中叶,共24件,保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这部分档案系统完整地反映了西洋传教士在华活动的情况。其核心内容是"汤若望案"历史上称"历法之争"。  相似文献   

4.
西洋传教士来到中国,并非始于清朝,在清以前已有西洋传教士在华工作和传教。清顺治帝福临于定鼎北京之后,大胆任用西洋传教士观测天文和气象,编制历书,主持钦天监工作,而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日耳曼人)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直接掌管钦天监工作的西洋传教士。从这一时期开始,天主教在中国发展很快。康熙初年,由于杨光先(明朝新安所千户,安徽省歙县人)与汤若望之间围绕天主教和天文历法而展开的一场诉讼案,康熙帝不得不做出决定,即允许西洋传教士可以“奉天主教,仍其国俗,而禁各省立堂入教”。自此之后,西洋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受到了一定限制。但是康熙帝周围的西洋传教士却比以前更多,而他们从事的职业,也比以前更为广泛。据估计,康熙朝在京师的西洋传教士近20人。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5月13—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委员会第6次全体会议在广州市召开,会议决定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赤道南北两总星图》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赤道南北两总星图》绘制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由明礼部尚书徐光启主持测绘,德国传教士汤若望(Adam Schall Von Bell)设计,意大利传教士罗雅谷(Giacomo Rho)校订。据汤若望书信记载,《赤道南北两总星图》绘制完成后,颇得明崇祯皇帝喜欢,一直留在其身边。至清朝收藏于内务府,在内务府舆图房的目录《萝图荟萃》中有记载。  相似文献   

6.
一、德国图书在中国翻译出版的历史回顾 德国图书的传入、译介、出版始于明代欧洲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其中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对德国图书传人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自利氏1583年来华到清政府禁教、耶稣会解散,传教士在中国活动了二百年左右.传教士一般都采取利玛窦确立的知识传教方式,在传教过程中向中国人介绍了许多西方的各种学说.  相似文献   

8.
八面来风     
利玛窦古地图展出中国被标为世界中心据美国《西雅图时报》近日报道,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400多年绘制的一幅地图日前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展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文化传播的视角,以明末清初进入中国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为研究对象,从传播环境、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传播效果和反馈等层面分析耶稣会传教士的文化传播活动.同时,将当前我国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活动与耶稣会的活动相比照,探索两者在传播规律上的共性与个性,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据美国《西雅图时报》1月12日报道,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400多年前绘制的一幅地图日前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展出,这幅珍稀地图将中国标示为世界  相似文献   

11.
丁琼 《历史档案》2006,(2):61-67
明朝万历年间,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等进入中国,此后各个教派的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在康熙朝中前期,西洋传教士来华是受到康熙皇帝的极大欢迎的,康熙允许他们传播天主教。但由于礼仪之争,康熙命令禁止传教,令在华传教士必须领票,不领票的传教士被驱逐出境。雍正元  相似文献   

12.
明末修订《崇祯历书》,因朝廷内缺少通晓数学、天文历法之人,崇祯二年(1629)九月,下诏招募西洋传教士到钦天监供职。清沿明制,钦天监中的传教士仍被留用。鉴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康熙皇帝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渴求,五十七年七月二十七日康熙帝谕:“西洋来人内,若有各样学问或行医者,必着速送至京中。”从此,不断有受命于天主教耶稣会、或自荐的西洋耶稣会士来到中国,进内廷供事。现从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上谕档中选辑有关档案,予以刊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上海公共图书馆发展史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世伟 《图书馆杂志》1998,17(1):58-59,46
上海图书馆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成化二十年(1484)上海县知县刘琬在县学所建立的尊经阁,但真正近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则首推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于1847年在上海徐家汇所创办的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在此之后,上海市立公共图书馆开始酝酿建立。 1 上海图书馆名称的出现与首家市立图书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之后,一些西方宗教团体和侨民社团相继在上海开办了一些藏书楼和图书馆。  相似文献   

14.
德国来华传教士汤若望曾这样描述顺治皇帝:"他心内会忽然间起一种狂妄的计划,而以一种青年人们的固执心肠,坚决施行.如果没有人及时而强硬地加以谏止,一件小小的事情,也会激起他的暴怒,竟致使他的举动如同发疯一般……".这样的描述似乎比<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中的顺治皇帝更为形象、具体.综观顺治皇帝短暂一生的痴狂举动,便证明了汤若望的记载是可信的.而顺治皇帝不顾一切、如醉如痴地爱上董鄂妃更是极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15.
最近读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乌利·弗兰茨阿坦德拉·克斯特尔著,袁志英译的小说《在上苍的阴影下》,是以德国人的眼光通观了汤若望从儿童到老年以及去世的全过程,让读者随着作者的描绘全面了解这位传教士不平凡的一生。  相似文献   

16.
刘松龄(1703-1774年,Augustin Ferdinand von Hallerstein),斯洛文尼亚人.1721年,在奥地利教区加入耶稣会.1736年,被派往中国传教.1739年获准来到北京,进入清朝钦天监工作.1743年,补授钦天监监副,成为另一位传教士戴进贤的副手.1746年,戴进贤去世,刘松龄补授钦...  相似文献   

17.
最近读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乌利·弗兰茨阿坦德拉·克斯特尔著,袁志英译的小说《在上苍的阴影下》,是以德国人的眼光通观了汤若望从儿童到老年以及去世的全过程,让读者随着作者的描绘全面了解这位传教士不平凡的一生。  相似文献   

18.
鲁克园 《兰台世界》2013,(4):128-129
<正>清朝时期,西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清代时期的中国在整体上还是一个保守、闭关的封建国家,但是这一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也在慢慢开展起来。清代的各种传教士中耶稣会人员实力雄厚,很多人有着较为丰富的科技知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初,在中国文化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情:那就是欧洲各国的传教士开始进入中国。继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eo Ricci)于万历九年(1581)抵达澳门,紧接着意大利的龙华民(NicolausLongobardi)、艾儒略(Julius Aleni)、西班牙的庞迪我(Didaco de Pahtojs)、瑞士的邓玉函(Jean Terrent)、德国的汤若望(JohannAdam Schall Von Belf)、法国  相似文献   

20.
毛瑞方 《历史档案》2006,24(3):10-15
明代中叶,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出于耶稣会传教事业的需要,1613年,时任在华耶稣会会长的龙华民(Nicolaus Longobardi)派遣比利时人金尼阁返回欧洲,向教皇汇报在华教务,同时请求增派教士来华,设立中国教区,并募集图书,以备在中国建立现代图书馆之用。金尼阁于1614年到1618年间在欧洲募集西方图书七千部,并将它们带回中国。西书七千部入华是中西交通史上的重要事件,而七千部西书的募集者金尼阁,作为一名天主教耶稣会在华传教的杰出骨干之一,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他的传教思想、募书动机、募书原则、募集过程,是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