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试析"麦克马洪线"问题的来龙去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印东段边界的传统习惯线在喜马拉雅山南麓。西姆拉会议期间 ,英国想诱迫和欺骗中国方面接受一条沿喜马拉雅山脊的中印东段边界 ,即所谓的麦克马洪线。英国的这一阴谋未能得逞。 1 93 6年以后 ,英国在官方地图上标出了“麦克马洪线” ,并伪造了《艾奇逊条约集》 ,还对中国领土进行蚕食 ,从而制造了中印边界争端中的“麦克马洪线”问题。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只有通过友好协商才能顺利解决  相似文献   

2.
2013年4月中印军队在拉达克进行了短暂的"帐篷对峙",这使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在"龙象"之间。中印两国边界长约2千公里,分西、中、东三段,而东段争议领土面积约为9万平方公里。东段的"麦克马洪线"(以下简称"麦线")是两国边界争端的焦点所在。本文首先介绍了"麦线"的由来及边界现状,再用国际法分析了该线的非法性,接着探讨了中国应如何解决边境争端,最后对两国的关系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印度自独立后,就综合考虑地缘政治、国家安全等因素制定了总体对华战略。其中,印度对中印边界问题的一系列战略构想是构成印度对华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10年来,此战略的重点是稳固其在中印边界争端中的既得利益,并尽量将影响力扩展至南亚、东南亚乃至印度洋地区。中印边界问题的阴影始终影响中印关系的深入发展,而中印边境和平稳定、双方互信互惠才是两国共同发展的理想之路。  相似文献   

4.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又是我国的邻国。“印度”在多个版本的初中地理教科书中都有所涉及。由于20世纪60年代初中印边界冲突的原因,很长时期中印关系一直在低谷徘徊,因此,许多国人对印度的了解仅仅局限在“人多、贫穷、落后”的层面,而对印度缺乏科学、公正的认识。因此,本节内容一直是各版本初中世界区域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和重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与印度互为重要邻邦。关注和研究中印关系,不仅在于稳定周边、合作发展之需,也是中印两国在发展中面对的共同挑战。政治上的不互信、经济摩擦问题严重、军事冲突不断以及两国媒体民众间的敌对情绪上升表现出中印战略互信处于缺失状态。导致中印战略互信缺失,既有历史上的边界争端和西藏问题,又有现实方面的安全环境问题和能源来源等因素。因此,我们在妥善处理边界问题与西藏问题的同时,要尽量减少中印之间的猜疑与误解,在能源方面展开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印战略互信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印冲突是由印度挑起的领土之争,“三和”路线是苏共二十大制定的苏联对外政策的总方针。尽管“三和”路线客观上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但其在本质上还是为苏联的国家利益服务的。苏联对中印冲突采取的偏袒印度的态度,是其执行“三和”路线的恶果,破坏了中苏间的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7.
自1959年西藏叛乱起,中印边界纠纷不断,最终于1962年发生了大规模的冲突。美国政府相当重视中印两国的这场大规模边界冲突。对于这一紧急情况,美国政府立即利用中央情报局对当时中印边界形势的发展做出评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政府在中印边界冲突紧急阶段的心理预期和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8.
中印、中缅边界划分问题是新中国边界谈判实践中最有代表性的两个特例,中印边界的划分至今悬而未决,而中缅边界的划分早已成为中外边界谈判的楷模。本文以个案研究、比较分析的方法来剖析中印边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若干因素,以求探索出影响中印边界问题解决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加深对该问题的认识,推动中印边界问题解决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两个文化体系,中国和印度虽处在相近的地理位置,具有相似的社会发展历程,但两种文化却不尽相同。比较中印思维方式上的“天人合一”与“梵我同一”在具有共性的同时,还有各自的特殊性:两者在人世与出世、人的宇宙观、人生观上都具有各自的特点。研究中印两种文化的差异,尤其两国哲学义理中的殊别,对于加深两国文化理解和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与美国的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2年 10月中印边界冲突发生后 ,美国政府立即给予印度紧急军事援助 ,这是美国冷战思维下的本能反应 ,其目标是针对中国。随着中印边界冲突的很快平息 ,美国对此事件的反应也趋于冷静和谨慎 ,对印度的援助问题也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显得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中印关系的特点与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印实行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中印关系被提升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层次。中印关系体现为大国关系、邻国关系、发展中国家关系等特点并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印关系的三个关键问题是西藏问题、边界问题、经贸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上海五国机制"是处理国家间边界问题的成功典范,对中印边界问题和西藏问题的妥善解决具有借鉴作用,上海合作组织是发展新型国家关系的样板,对中印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具有深远影响,对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全面发展中印关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中巴建交到两国形成默契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国关系一波三折,经历了建交初期的冷淡与疏远、50年代中后期的曲折发展和中印边界冲突后的改善与友好三个演化阶段。从战略结构上看,中巴关系本质上受制于"南亚安全困境",即南亚地区印巴敌对和国际大国中美苏之间的双重矛盾。  相似文献   

14.
边界具有构建国家身份、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沟通国家间交往等功能,这些功能在不同时期其价值体现各有侧重。中印建交后,印度一方面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但另一方面,从构建民族国家身份和国家安全战略考虑,印度在边界问题上态度强硬,频频采取单边主义行动,严重威胁中国国家主权与安全,由此导致边界冲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中印两国经济改革的深入,边界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功能削弱,政治功能淡化,经贸交流功能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印关系的缓和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日边界争端就是海洋边界争端,也就是对中国东海海域的定界问题,其实质是对中国东海海域的油气资源的争夺,而钓鱼岛在争夺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中日在东海海域的边界争端包括两个内容:一是钓鱼岛列屿的主权归属,二是东海大陆架的划界问题。从国际法的角度,钓鱼岛列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东海大陆架的划界应当遵循公平合理原则和自然延伸原则,主张用等距离中间线原则划界是没有国际法依据的,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与大陆架的划界无关。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中学”与“西学”的论争是贯穿始终的课题。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以后,维新派和洋务派根据各自的出发点,在“中学”与“西学”方面进行了一场针锋相对的思想论争。这场论争增强了人们向西方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加速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破产和崩溃,直接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云贵总督岑毓英在中法滇越勘界之初,为保疆土不失,未雨绸缪,出谋划策。他根据中越边界的实际情况,提出固藩属,保越祀;争北圻固边防;收民心,依民众等主张,积极为我方在界务交涉中做好策略准备。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边境贸易的迅速发展,边境贸易争端的数量、规模和领域都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就我国的边境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现状及问题展开探讨,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边境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建议,以达到维护边贸双方合法权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