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弃疾词用典艺术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弃疾词在宋词乃至整个词史中都占有极崇高的地位,这与其词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特别是善于用典有很大关系。辛弃疾博学多闻,用典信手拈来,触处生春,经史子集,无所不涉。他常在词作中托古讽今,借助历史人物与事件表现自己的苦闷和悲愤。他以文为词,常借典故发表议论,融典议为一体。他用典做到了形式多样,花样翻新,使人目不睱接。  相似文献   

2.
辛弃疾是一位用典高手,其稼轩词用典甚多。辛词典,旨在“突出主题”、“渲染气氛”、“托典言志”、“扩大内涵”和“证明观点”,有着其它艺术手法所不可替代的、十分重要的作用,奠定了他在两宋词坛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辛弃疾的“词界革新”虽然对于拓展调的内容、丰富词的艺术手法、增强词的表现力等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这却是以削弱乃至消亡词的“合乐性”这一基本特征为代价的。对辛弃疾的“词界革新”的评价应实事求是,无须任意拔高。  相似文献   

4.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辛弃疾即景感事的名作,对这首词的表达方式,万骏云先生是这样认为的“全词用的是比兴手法”。周济《宋四家词选》说“借水怨山”就是说的比兴手法。“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二句用的是直书期事的赋笔。 (《辛弃疾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版,苏救版《唐诗宋诃选读教学参考书》选了此)薛金星先生主编的《中学教材全解》也认为“辛弃疾此有《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手法,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之瑰宝”,“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实,这首词既没有运用比兴手法也没有运用赋笔。[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这是大赛上高唱的一曲“大风歌”!老师高亢的、具有穿透力的男高音,余音绕梁,至今依然回响在耳际。辛弃疾是用典高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几乎全词用典。历来评家对此颇有不同看法。岳珂(岳飞之孙)在《桯史·稼轩论词》中说,他批评《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稼轩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这则词话至少说明了:一、稼轩词用典多,是他自己也认识到的“痼疾”;二、稼轩过而能改,“日数十易”,创作态度认真严谨;三、“累月犹未竟”,以辛弃疾这样的度词大师,而“累月”改动不了一字,…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以文为词”之质实、“以诗为词”之清空两大层面对辛弃疾词风进行了理论探讨, 认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不是纯然的散文化, 也并非纯然的诗歌化; 而是兼容诗文异质并对此进行重组后形成的风格特色。这种词风既符合宋代文学思想, 又具有南宋词的新质, 在词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辛弃疾.抗金复国、救亡图存的英雄,平生以气节自负。其词慷慨纵横.充满“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本文从辛弃疾的英雄词、艳词及语言上的熔铸百家三个方面论述辛词的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8.
简述“入闽词”是了解辛弃疾仕闽期间心态的重要凭证,总结辛弃疾“入闽词”作品历史编年,通过分析词的题材、意象、典故等即可发现他的内心矛盾激荡,进退维谷。而结合正史、地方志等所记载的辛弃疾在福建为官时的事迹分析,词中的犹疑、退隐等情绪和治理地方的积极作风又产生了鲜明矛盾,实质上是现实与理想冲突所造成的失落情绪的外化,也是其报国责任压制消沉心态的表现。通过整理分析文本,以更直观的方式梳理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探索“入闽词”与辛弃疾复杂心态之间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9.
“夜作”词是指创作于夜晚时刻,或者以夜晚为创作情境的词作,辛弃疾的“夜作”词多达80余首,且不乏被广为传颂的名篇。辛弃疾的“夜作”词在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上均有很高的价值。从内容上看,这些“夜作”词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多面的辛弃疾形象:他会抒发豪情壮志、思考进退出处,表达思归怀人之念,还会用笔记录温馨画面、调侃世间万物。从风格上看,这些“夜作”词涵盖了豪放、怪奇、理趣、婉约、诙谐、精致等多种风格,是“词备众体”的完美印证。  相似文献   

10.
刘克庄评辛弃疾词“大声镗鞑 ,小声铿钅訇 ,横绝六合 ,扫空万古”。他直接继承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派词风。但二者仍有着风格上的细微差别 :苏词雄壮 ,辛词悲壮 ;苏词“横放杰出” ,超旷、飘逸 ,辛词“潜气内转” ,豪放中带有苍凉沉郁的色彩 ;苏轼“以诗为词” ,笔力矫健 ,辛弃疾“以文为词” ,能刚能柔。辛弃疾不仅继承了豪放词风 ,而且创造性地融会了诗歌、散文、辞赋等文学形式 ,形成独特的风格 ,开创了辛派。传其衣钵者有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 :具有爱国思想 ,以词抒发感慨、发表政见 ,把词推向抚时感时、散…  相似文献   

11.
对于辛弃疾的“以为词”。学界至今意见分歧。这个命题是否成立,作为对辛弃疾词的审美评价有何涵蕴,在学理上应该还有进一步讨论的余地。本检阅了“以为词”说的来源和形成历史,以及在流交过程中所包含的意义;探讨了辛弃疾“以为词”的成因、艺术表现、“以为词”作为创作和批评标准的限度。结论是“以为词”的命题可以成立,但其含义是“把古手段寓之于词”,而不是“词合流”。  相似文献   

12.
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正月,辛弃疾“奉表归朝”。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春,辛弃疾创作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该词中有“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语,时下之评注者多视“奉表归朝”事作“四十三年”句之典实。对此,笔者持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3.
辛弃疾将其大我的际遇、性情、学识、精神熔铸于词,造就了稼轩词的大我之境,给后人留下了一批难得的艺术精品,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稼轩词大我之境的成因主要是,豪放与婉约交融;以文为词,典入化境;养气与积理.  相似文献   

14.
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轼、辛弃疾的词都以“豪放”为特征。作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苏轼奠定了基础,随后辛弃疾把豪放派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本文就艺术风格从三个方面作一略比。  相似文献   

15.
辛弃疾是名的豪放派词人,而他的婉约词同他的豪放词一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辛词的婉约。是“以气入词”,一如他的豪放词有深度,有力度;豪放和含蓄两大风格的交融,是其最大特色。辛弃疾婉约词提高和深化了婉约词的格调境界,丰富了婉约词的风格物色。研究辛弃疾婉约词的内容题材对研究其词的成就会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6.
幽默,一直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学中。辛弃疾词的幽默,既是对词这种特殊诗体创作艺术的另类展示,也是其独特的士人处世态度的表现。幽默,是辛弃疾悲情人生的自我心理调节;是辛弃疾人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对历代文人“玩世”精神传统的发展;幽默离不开宋代“以俗为雅”审美世风的濡染;是辛弃疾的“智慧之一刀”。  相似文献   

17.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辛弃疾即景感事的名作,对这首词的表达方式,万骏云先生是这样认为的“全词用的是比兴手法。周济<<宋四家词选>>说‘借水怨山’就是说的比兴手法.”“‘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  相似文献   

18.
辛词用典之丰富及自然巧妙,历代词人无出其右。通过对辛词用《史记》典的量化分析,结合辛弃疾“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并对使用频次较高的《史记》篇目具体运用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分析出辛弃疾对《史记》的接受情况及运用《史记》典故与其人生经历及心态历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指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虽早已被学界所认同,但因对其理解肤浅而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作者认为,辛弃疾“以文为词”除了指通常所谓语言散文化而外,还应包括章法的过变不变,手法的敷陈铺排以及善发议论、熔铸经史、以气入词等等。“以文为词”是辛弃疾对词体的进一步解放,辛词的诸多特点往往是这一革新精神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具有“爱国词”、“豪放词”、“英雄词”之称的辛弃疾的词,在属于艺术范畴的词文学世界里,却遭到了自宋迄今的众多词论家的非议。具体为:虽豪放,但只是“长短句之诗”;“稼轩为词论”,过于散文化;盘空硬语,“最不工绮语”;率尔而为,不合格律音韵等;“掉书袋”与“不协律”。对这些非议进行归纳和总结,有助于从另外的角度对辛弃疾其人其词作全面地认识与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