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不该扔掉?     
为了给孩子创造真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一些幼儿园给幼儿创设了操作区,在操作区里,幼儿可以用面粉包包子、包饺子,孩子们对操作区的这种活动非常感兴趣,但是如何处理孩子们的作品成了老师们倍感头疼的一个问题。有的老师建议将作品直接送到厨房蒸熟后让孩子们品尝,有的老师则认为孩子们的作品不够卫生,不应该让孩子食用,但是扔掉又太可惜,不利于培养孩子们  相似文献   

2.
一天,我在中班看活动区活动。孩子们玩得都很投入,鲍老师却一个一个区的走过去,伸出一只小拇指让孩子们看。有的孩子看见了,连忙放好物品出去了,有的向鲍老师摇摇头,有的没有觉察到,鲍老师便轻轻地提醒他。我好奇地问身边  相似文献   

3.
你同意吗?     
《学前教育》2005,(5):8-9
在一次玩沙活动前,李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制定了规则:由孩子们回家自制并自带玩沙工具。活动那天,平时就比较大意的力力把这件事情给忘记了。活动开始时,别的小朋友都兴高采烈地玩着,只有力力空着手,很没劲。有几个孩子想把自己多余的工具借给力力玩,但是被李老师制止了。李老师认为这是一个培养孩子责任心和规则意识的良好契机,应该通过这件事情让力力认识到,犯了错误就要承担一定的后果,这样才能帮助力力记住应该做的事情。但是有的老师不以为然,认为这样做会使孩子有挫败感。你同意李老师的做法吗?  相似文献   

4.
张延伟 《新疆教育》2012,(9):178-178
为了让初如园的小班幼儿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我们采用了家长陪同幼儿入园适应的半日活动。该吃饭了,孩子们都坐在小椅子旁准备进餐了。看着香喷喷的饭菜,家长都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真香呀!刚吃了几口,一位孩子的姥姥大声对老师说:老师,再给我们的孩子盛点菜,孩子爱吃菜。话音刚落,一个爷爷也让老师再给孩子盛点菜……没几分钟,又有一些家长要求给孩子添菜,由于老师对孩子们的进食量不是很熟悉,转眼间孩子们的盘子里又都添上了不少的菜。老师,我吃不了。老师我不想吃了。有的幼儿索性在家长的带领下主动将剩下的倒进了垃圾箱。  相似文献   

5.
“老师,麻烦您多给乐乐点水喝!”“老师,毅毅上火了,您让他多喝点水。”“老师,筱筱嗓子发炎了,谢谢您让他多喝点水。”……每天晨间接待时,家长们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老师多给孩子喝点水。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有的孩子能够喝一两杯水;有的孩子接了满满一杯水,却只喝一两口。为了让孩子们喝足量的水,我们想了各种办法:创设了喝水记录栏,记录今天喝了几杯水;通过故事、儿歌引导幼儿,让他们知道喝水的重要性,培养喝水习惯等。对于那些不爱喝白开水的幼儿,我们会及时与家长联系,叮嘱家长不能用果汁、饮料代替白开水,请家长配合培养幼儿的喝水习惯。  相似文献   

6.
这学期,中班张老师在班上创设了角色区——维尼水吧。张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参观真实的水吧,然后共同设计、装饰维尼水吧。水吧开张了,张老师每天都会仔细准备各种果汁粉、小点心、装了温水的饮水桶。喝着自己调制的饮料,孩子们别提多开心了。不仅如此,两个月来,孩子们还自主解决了很多问题。比如,如何控制进入水吧的人数,如何控制每天饮用甜饮料的量。为了让水吧不断发挥支持孩子发展的作用,张老师提议设立一个小厨师,为他人冲饮料、做点心,这样可以培养孩子对他人的服务意识。但多次引导后,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扮演厨师的角色,他们同意让别人品尝自己制作的食品,但是还是坚持在水吧自助配食。张老师困惑了,面对这种情况,您会怎样做呢?  相似文献   

7.
郭丽华  张萌 《学前教育》2023,(22):18-19
<正>“六一”儿童节到了,家长们会通过各种方式给孩子们过节,有的给孩子送上心仪的礼物,有的带孩子去动物园看动物,还有的会选择旅游、采摘等,真是丰富多彩。宁宁妈(宁宁上小班)听说文化宫有一个传统文化表演,想带宁宁去看表演,来向班级老师咨询。老师认为传统文化表演很有趣,孩子应该很喜欢,而且这也是一个让孩子从小接触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好机会,既好玩又能让孩子接受教育,是挺好的一件事情,所以建议她带宁宁去。  相似文献   

8.
超级手工秀     
王冉 《河南教育》2005,(6):47-47
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激发孩子的奇思妙想,让孩子们在创造中体会鱼翔潜底、鹰击长空的快乐,这是游戏的重要价值。在孩子们一个个独特的发明、手工作品中,虽然有的仍略显稚嫩、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还是可以隐约看到发明家的身影。以下所有游戏都是由老师给出命题、学生结组讨论、根据命题制作出相应的作品、作品展示、专家评议几个部分来完成。在游戏中,孩子们充分开动脑筋,享受成功的欢乐,品尝失败的苦涩。谁能说这种经历不是一种收获?  相似文献   

9.
在老师和父母眼里,有的孩子是属于“好孩子”范畴的。但是“好孩子”在孩子看来是 什么样的形象呢?孩子们自己评判“好孩子”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让我们听听孩子的想法。  相似文献   

10.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需要体验的幼儿园生活是具体而实际的。如何遵守幼儿园常规,如何适应集体生活,如何掌握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是孩子们这一阶段的必修课。要让孩子尽快进入角色,老师建议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给孩子提供动手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当大家拿到这期刊物的时候,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每年,老师都会带着孩子们搞活动,父母也会给孩子买礼物、带着孩子外出游玩。那么,如果给孩子们一个机会,让他们为自己安排活动选择自己过“六一”的方式,他们会怎么想呢?我们对北京万寿寺小学和其他学校的部分孩子进行了调查和询问,孩子们的想法可能有的出乎大人的意料。因此,老师或是父母,在这个儿童节来临的时候,不妨问问孩子们,听听他们的愿望,也许,孩子们会由此过一个不同以往的给他们留下很深印象的节日。  相似文献   

12.
洗毛巾     
我们幼儿园的孩子,大多来自一般的工人农民家庭。在老师的教育下,他们已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但如果老师不检查,有的孩子还是不把手洗干净,擦手的毛巾都是黑乎乎的。为了培养孩子讲卫生的良好习惯,我决定从让孩子们自己练习洗毛巾做起。我先教孩子们学唱歌曲  相似文献   

13.
如今孩子们的压岁钱数额越来越大,有的孩子过一个春节竞能得到数百元甚至上千元的压岁钱。压岁钱如果处理不当,也会给孩子带来危害。有的家长把孩子收到的压岁钱一律“没收”,这也容易让孩子产生反感,家长也失去了利用压岁钱教育孩子正确认识金钱与消费、培养孩子节俭和关心帮助他人的优良品质的好机会。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引导孩子把压岁钱用在有意义的地方呢?  相似文献   

14.
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艺术本身,而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创造能力。在日本幼儿园,老师经常带孩子们去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参观、欣赏品位较高的美术作品,提升美感的同时传承传统文化。有了高起点,孩子才会慢慢锻炼出犀利的眼光,分得出作品的优劣。有时老师也会常常给孩子们放上一段乐曲,让他们在不同旋律的引领下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相似文献   

15.
有幸参加了当地教育部门组织的访问团,赴美国对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考察访问,期间给我们感受最深的是,美国人异常注重培养孩子优秀的独立思考能力。在亚特兰大一所普通的托幼院里,一位老师给孩子们讲述了宇航员登上月球的故事,并一再强调这是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又一伟大胜利。接着请孩子们发表自己的看法。结果,有的孩子说地球人登上月球破坏了那里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是件坏事;有的孩子说这是地球人对月球发起的挑畔;有的孩子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个别总是偏爱某个游戏区的孩子,老师要积极地引导,吸引孩子的游戏兴趣。周二的早上,孩子们陆陆续续来园了,有的去了手工区,有的去了表演区,有的去了阅读区……只有绘画区冷冷清清的,老师忍不住喊:"今天绘画区画小鸡,谁来画小鸡?"硕硕听了之后,来到了绘画区,拿起记号笔开始画。只见硕硕画了两个相交的圆,中间出现了一个小圆。然后开始给小鸡添上嘴巴、眼睛和长长的腿。不一会儿,小鸡的基本形状完成了。周三的教学活动为美术活动"可爱的小鸡"。  相似文献   

17.
苏虹 《学子》2014,(9):24-24
最近网上流传一段“太原五岁女童因不会做算术,半小时被老师狂扇七十多下耳光”的视频,画面中李老师让学生做作业,第一次不会老师教了后,孩子说“老师我还不会”,结果老师就拿着本子冲脸上就打一下。从监控中也可看到,这名老师基本上都是在给孩子们批改作业的时候打孩子,孩子们站在一边,有的还一边挨打一边扳指头算数,全都不敢吭声。  相似文献   

18.
编辑王维郑月进幼儿的表现这是一次家长参与的中班评价活动。活动中,四五个孩子被老师安排在一张桌面上进行“接龙”操作活动,由于“接龙”活动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因此桌面就显得比较拥挤。有些幼儿为了获得更多的空间就与他人发生了冲突。在解决冲突时,有的孩子就处理得很好,在玩具进入别人的“地盘”之前就开始拐弯了;而有的孩子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就只会硬碰硬,弄得双方的玩具“人仰马翻”。妈妈的困惑有的妈妈就问了:“既然是让孩子们进行操作活动,老师就应该知道,如果空间太小,孩子之间就会出现上述冲突场面,因此应该尽量给每个孩子宽裕…  相似文献   

19.
两只蝴蝶     
《学前教育》2006,(4):34-35
幼儿园组织小朋友春游,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尽情地感受着满目的春色,唧唧喳喳地说着,笑着……突然路边的广播里响起了歌曲《两只蝴蝶》的旋律,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喊了起来:“是《两只蝴蝶》啊。”随即合着音乐唱了起来“亲爱的,你慢慢飞……”孩子们热闹的大合唱顿时引来了游人的止足观看和议论。有的说:“唉,这么小的孩子就会唱这种歌了,他们知道自己唱的什么吗?”有的说:“老师怎么能让孩子唱这样的歌儿呢?”带队老师望着沉浸在歌声中的孩子们和议论纷纷的游人,不知如何是好。假如您是带队老师会怎么办呢?对此您有怎样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刘艳 《早期教育》2009,(12):47-47
【案例一】刚入园不久的孩子,进入角色游戏区就表现得很会玩,他们“炒菜”“吃饭”“抱娃娃”.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孩子装模作样地拿个筐子去买菜,空抓两把“菜”就回来了:有的煞有介事地给“娃娃”喂东西,一口又一口.自言自语地哄娃娃。虽然老师们希望孩子明确自己的角色身份,但是,孩子们玩的时候一点也不考虑自己扮的是爸爸还是妈妈.他们既做爸爸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