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禮之儀在數,陳俎豆、列方位,喪祭朝聘事也;禮之意在義,理人倫、燮陰陽,經天緯地事也。周公制禮,祝史行事,義存數中,隱而不彰。太史公曰"禮記自孔氏",其誰曰下然乎?予嘗思之,曩者七十子後學問禮於夫子也,趨而聞,退而記,於簡乎?於牘乎?於帛乎?若子張書諸紳乎?抑簡牘帛紳各隨其便歟?邈矣,今莫能指也。然以發掘所見,固已為人轉錄於簡牘而播傳於戰國間矣。始皇焚書,隱迹於山巗屋壁;漢惠廢律,充積之石渠天祿。高堂傳禮,獨在儀節;徐生善頌,徒能盤辟;迨及后蒼之著《曲臺》,德、聖之纂《戴記》,始  相似文献   

2.
一 與宋尹同屬於所謂道家學派,而影響較宋尹為遠且大者,是老莊。《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說莊周著書十餘萬言,雖“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可為定論。老莊對於“一”“二”的理解與態度,從字面看,似有不同,從內容上分析則基本相同,而莊詳於老。茲分別述之。先看《老子》。  相似文献   

3.
数论篇     
《說文》釋一曰:“惟初太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從一。”四十餘年前,余嘗作《數論》,釋一至十諸數,引許說以證其引端生發。以之求教於吳檢齋先生。先生曰:“理論甚佳,然許說只得問題之一面,似未周恰。凡事皆  相似文献   

4.
編後     
寫作本期編後的時候,编者播放的背景音樂恰好是斯特勞斯圓美到讓人一再要忍不住生出微笑與安穩來拈花一般的《春之聲》。聲音之美,乃在能和:金聲玉振,琴瑟友之;出妙聲音,若天若人。在《春秋左氏傳》中,晏嬰與齊侯之間關於“和”與“同”已經有過相當精彩清晰的分梳:“和,如羹焉……宰夫和之,齊之以味……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這段話要說的,其實也就是《國語·鄭語》中史伯“以它平它謂之和”、“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之謂也。君不聞《國語·周語》乎?“細大不逾曰平”。尚和不齊平、求同不伐異,無乃云乎可?大哉斯言。  相似文献   

5.
學人寄語     
正文化是鬆散的結構,內中充滿了張力。無窮無盡、川流不息的各種力量在相互牽拉、撕扯、撞擊、會通、融合。也可以說,文化是由多種元素構成的化分化合的綜合體,因不同元素之間的交錯互動,彼此相斥相激,而産生新的令人類歡愉的生命體。《易·繫辭》說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生生"情形下的"易"之太極,不妨看做是對人類文化現象的哲學槪括。而在宋代思想家張載那裏,太極和"太和"爲同一範疇的不同名相,所揭示的則是天下大道和天人之道所籠攝的無盡含藏:"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沈、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絪緼、相蕩、勝負、屈伸之始。其來也幾微易簡,其究也廣大堅固。起知於易者乾乎,效法於簡者坤乎。散殊而可  相似文献   

6.
正《詩》、《書》、禮、樂,西周國學專以教牧伯諸侯卿大夫子弟。迨及官學失守,諸子蜂起,儒家獨任其重,九流兼擷其說,於是三八歧出,天水違行,適値古籀分途,東西異構,經典原型,邈不可睹矣。嬴秦厄書,漢惠除律,篆隸興替,古籀睽隔,書出於山岩屋壁,說起於師心識讀,尤以博士官立,致啓利祿爭競,一經一師之文,衍爲數本數家之說,經典原意,益不可問矣。偶因蘭臺柰書之改,遂有熹平經碑之豎。夷究其實,時然勢然,不得已而爲  相似文献   

7.
現代新儒家開宗大師熊十力對《莊子·天下篇》情有獨鍾,《讀經示要》多次提到這篇文獻,專門論及莊子時,亦僅涉《天下篇》和《大宗師篇》.十力不認爲《天下篇》是莊子後學所作,而認爲"當是莊子自序",因爲"其評判諸家,見高而識遠.文奥而義豐,恐非莊子莫能爲".①十力一生著述的主要成就同樣見於"評判諸家,見高而識遠",倘若如此,十力先生對《天下篇》情有獨鍾也就可以理解了.畢竟,《天下篇》是中國最早的學術史經典文獻.不過,這篇"莊子自序"之所以讓十力先生感到"極親切",首先因爲《天下篇》讓他看到了何謂"獨舆天地精神往來……"的"見高而識遠"(《全集》卷三,頁776)——十力晚年自號"漆園老人",想必舆此有關.  相似文献   

8.
澤厚兄:久違了.你在那裏?我找不到你.你進入莊襌的境界了,自然無法找到你.莊子曰:"形形之不形乎?"我無法描述讀了《漫述莊禪》的喜悦心境.屋中的麈物,桌子,書厨,簟簡,茶杯,臺燈,窗簾……一下子都蒙上一層光辉,仿佛舆往日、異時大不一樣.我來回踱着步,身心一陣輕松,後來竟笑了起來.我想,大約這就是"個體感性經驗的某種神秘飛躍"罷.當然我自知還没有獲得佛性,距離成佛作祖還無限遥遠,只是産生了一種審美愉快;而這愉快,是從大作中感受和領悟來的.確如你所説:"經此一'悟'之後,原來的對象世界就似乎大不一樣了."因此,我不僅在思辨上,在道理上同意你對莊玄禪的論述,在實感上、在審美上也被你的論述征服了.我由此想到,陶淵明所謂"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指的也是這樣一種境界.他追求的是直覺領悟,而不是一章、一句、一詞、一字的具體含義.這有他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句可證.你在文章中提到了陶詩"采菊東籬下",并説具有禪味的詩比許多禪詩更接近於禪,可謂至論.  相似文献   

9.
前月得手書,知有志於學,學已有成。乃欲拜鄙人为師,申弟子之敬。鄙人何敢當也!愧恧於中,故闕然久不報,幸勿为過。昨又得仲明一札,代達足下之意,望勿拒之門牆之外,鄙人非敢如此也。足下既早畢業於上庠,都講其間,復已十載,抗顏为人師久矣。有專門之業,足以名家,猶飲然不自慊,欲從師而益進焉。即此虛中能受之誠,自可風厲多士,亦足为我之師矣。昔柳子厚《答韋中立書》有云:“为眾人師且不敢,況敢为吾子師乎?”每誦斯言,惟增自慚耳。我國罷科舉,興學校,迄於今將百年矣。百年之前,則有童子之師,有鄉會試之師,有投拜之師,而以投拜之師为最無意義。弟  相似文献   

10.
周汝昌 《中国文化》2015,(2):136-142
歐陽信本所書碑銘,多有歲月可稽,獨此《皇甫》,遂無所考。竊以《皇甫》立碑年月不明,非止一石一家之事,實有關吾人於歐書乃至書法藝術史之窺悟體認者甚鉅,是真不能不稍稍參稽史册與前人評訂而一爲考辨者也。舊說多謂《皇甫》乃信本少時書。若晚近通行辭書,東邦碑帖釋語,悉沿舊意,或稱壯歲,或謂盛年。總之非老筆而已。以常情揆之,此說非無所見而云  相似文献   

11.
編後     
《中国文化》2015,(2):284
本期佳篇不少。陳平原、景海峰、周汝昌、趙冬梅、范曾、胡文輝、譚世寶、喻静、陳方正諸君之文都很好看。鄧小軍先生的《董小宛入清宫考》,對三百年前明清遞嬗之際的一樁歷史疑案,重新發覆考論,不乏新證新思,文雖長却饒有趣味。顧寧人豈不言乎:“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蓋明之亡實爲亡天下也。陳寅老《柳如是别傳》之撰寫,  相似文献   

12.
蒙文通曾云:“我國舊籍之訛誤紊亂,無過於《老子》.”①此殆以其人其書具哲學之思辨,故清以前之注本幾數千家,②今可考者尚有四五百種,③近代以還之研究專著亦數十百種;復以其人其書為道教所用,故行迹怳惚神秘,撲朔迷離,書主由治國而治身,牽涉仙道養生.千百年來,儼然爲一治絲而棼之難理公案.上世紀古史辨思潮興起,就其人其書之異說,竟有二十九種之多.④因未有新資料,各家之是是非非,只能以不了了之.  相似文献   

13.
正一説痴呆章太炎《新方言·釋言第二》:《莊子·達生》:"公反,誒詒爲病。"李頤曰:"失魂魄也。談一音哀,詒音臺。"誒亦爲騃。《廣雅》:"騃,痴也。"《漢書·息夫躬傳》:"内實騃不曉政事。"《説文》有"佁"字,云"痴貌。讀若騃。"《方言》:"儓,南楚凡駡庸賤謂之田僵。"郭璞曰:"(?)儓,駑鈍貌。儓音臺。"駑駘亦此字也,今謂白痴爲誒詒,俗作呆獃。~1《新方言·釋形體第四》略云:《莊子·德充符篇》:"衛有惡人焉,曰哀駘它。"蓋醜惡莫如局背,故亞訓爲醜,象局背形。駘它者,即局背之謂耳。~1  相似文献   

14.
曏余治人境廬,“黃學”一詞,為學人所許。尋轉治修辭之學,漸疏於人境,顧耿耿之懷,未嘗或釋。比者梁通怡然氏岪岪崛起南疆,博通“黃學”,不讓前哲。莊子謂逃空虛者聞人足音跫然而喜,余大有此遇也。先是,辛酉春,余將歸自東瀛,梁君以吾摯友實藤惠秀之介,獲識於余。自是書簡往還,殆無虛月。君,粤東梅縣人也,與遵憲黃先生有同里之雅,  相似文献   

15.
同門友霍松林教授,老而好學,有袁伯業之風。凡所造述,胥著令聞於文苑,世人既得而讀之矣。近歲復病清編全唐文之未盡善,遂與友生考校增補,为新書曰《全唐五代文》,都若干卷,而以序命余。余不敢辭,謹援筆題其端曰:全唐文成於清嘉慶間,迄今將二百載。雖其書發凡。謂於應收之作,甄錄無遺,然又斥傳奇之猥瑣而屏之弗錄,固已自亂其例。至以限於時日、聞見而失收者,亦往往而有,又安得謂之無遺哉?同治間,歸安陸刚甫始为唐文拾遺及續拾以補其闕。厥後仁和勞季言及近世魁儒象山陳伯歿先生又为訂正沾益,然皆未有成書。建  相似文献   

16.
老莊哲學是中國哲學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在全世界也有很大的影響,而“道”是老莊哲學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雖然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 但是在以老子和莊子為名的著作《老子》和《莊 子》中,還是多處論述了“道”的性狀和內涵,通 過比較和分析,我們便能確定其“道”的物理意  相似文献   

17.
李零 《中国文化》2006,1(2):28-31
(一)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知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第8章)“重”是老成持重的重,北京話說,端着點。人不端着點,就“不威”,看上去,沒有威風凜凜的那麼股勁兒。這和學習有啥關係?我想,孔子說的“學”,不光是讀書,更重要的,還是修行習禮學道德。修行習禮學道德,目標之一,就是有君子風度,如果沒有君子風度,莊重不足,輕浮有餘,當然說明,他沒學到家,“學”自然“不固”。  相似文献   

18.
正天地君親師,師很重要魯迅的第一個師父是個姓龍的和尙。他說,龍師父的屋裏供着塊金字牌位,上面寫着"天地君親師"(《我的第一個師父》)。什麼叫"天地君親師"這個說法很古老,如《荀子·禮論》就有類似說法。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相似文献   

19.
正禮之起也,源於祀,源於俗,源於人之欲,抑源於物之易?論者莫衷一是者久矣。許愼謂"禮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說文》)取諸形符之"示",是深得造字之本。禮必體履以見,康成云:"禮者,體也,履也。統之於心曰禮,踐而行之曰履。"(《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疏引)其見之於體履者,若荀卿云:"禮者,以財物爲用,以貴賤爲文,以多少爲異,以隆殺爲要。文理繁,情用省,是禮之隆也。文理  相似文献   

20.
端緒生氣浩漾天地簡,導引道道湍流,搏合團圑洄淵.萬化之生生實情,誠可謂曲成而渾成.屈伸往復以移换,盈虚剥復而代謝,此乃相舆曲成也;以顺逆反襯、委曲互形之勢交替成全.復歸生命根柢源泉,采汲能量、復與生意,此乃自兩渾成也;循自反之路以復本復元,由渾全自足而重開生面."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静,静曰復命."( 《老子》十六章)"復,其見天地之心乎."(《易·復·彖傳》)船山先生以陽動之端爲天地心,本諸"反復其道"之旨,力辟止息於静之論,"天地之心,無一息而不動,無一息而非復".①"復",一身而兼陰静之歸根舆陽動之發端,故其返樸抱一的虚静,實蘊蓄滋萌待興的動能和生機.幽明動静,環復無已.終始剥復之幾,周還往復之道,反本復始、復興重生之勢,由此孕孳而絡繹攢簇的生命意象;倘以"復"爲環中,均可給予聯類取譬的圜視.環中者,萬象澴流由以循環反復的中樞也;圜視者,周覧流觀而旁通曲暢也.②即乎轉换之際、轉化之機以比象觀復,自當深入曰月推移、風雲往還的時境縈曲,而匯歸於周徧萬有的元氣渾涵和生意包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