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1 毫秒
1.
汉调桄桄是明清以来流行于汉水流域的极具特色的地方戏,它不仅在演出风格上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而且在思想内涵上体现出与中国传统戏曲共有的传统文化精髓,其中,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及人生价值取向是大多数汉调桄桄剧目的思想主旨。此外,在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及地域文化、风俗的影响下,汉调桄桄又兼容了道家、道教的一些思想内容,对民众价值观的构建及精神追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可以说汉调桄桄是区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及民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形式。  相似文献   

2.
三国故事和关于三国故事的表演由来已久,至宋元时期已传播广泛。讲史之“说三分”与杂剧之三国戏为三国故事发展过程中的二种艺术形态,二者同生共长,关系密切。元杂剧之三国戏所演故事基本见于《三国志平话》,三国戏多截取平话中的一段故事改编而成,平话的全知叙事方式、人物性格形象、超越史传的艺术思维、以及尊崇刘备集团的叙事倾向等,都对三国戏的演述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流传于陕西安康的汉调二黄剧种中迄今还保留着一出酬神戏《大赐福》,全部用昆曲演唱。本文将该剧与昆曲及台湾北管戏等剧种进行比较,从中探寻汉调二黄《大赐福》的艺术特色及演变轨迹,进而揭示其蕴涵的戏曲文化意义。根据此剧在剧本、音乐、表演等各个方面的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它们之间具有的承袭关系。而在陕西地区的戏曲剧种中,目前也仅发现汉调二黄剧种的此剧和昆曲及流播距离相对遥远的台湾北管戏之间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汉调二黄剧种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汉调二黄是安康地方剧种,实施汉调二黄进校园是传承和发展汉调二黄的重要措施之一.汉调二黄来自民间,艺术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最显著的特点是接地气.汉调二黄走进幼儿园,让幼儿接受汉调二黄的艺术熏陶,不仅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艺术素养,而且对汉调二黄的传承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汉调二黄为安康特有地方剧种.当代戏曲史论专家朿文寿先生经过20多年研究考证发现.其与国粹京剧的产生具有重大历史关联,为京剧声腔母体,2006年被国务院确立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目前该剧种在安康的现状却不客乐观.做好汉调二黄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既是历史赋予安康的神圣使命,也是一项复杂紧迫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朱云 《安康学院学报》2015,27(1):15-16,20
汉调二黄对中国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汉调二黄研究》对它进行了系统和严谨的论述.该书既保存了很多鲜活的资料,又直面汉调二黄这门古老艺术的传承,是一部具有阶段性总结之作资质的著作.  相似文献   

7.
在市场经济时代保护文化遗产,振兴古老的汉调二黄艺术,最根本的运作方式是商业运作方式,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拿钱扶持。而实行商业运作方式的根本前提是要有热爱和欣赏汉调二黄艺术的观众。为此,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要创作一批青年观众喜欢看的剧目;二是改革汉调二黄唱腔音乐以适应现代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三是依靠名角儿,引导和培养观众。  相似文献   

8.
汉水流域是全国三国文化核心区之一:三分鼎立,规划于隆中;三国肇基,得力于夏口;三国终结,策动于襄阳;三国文化,汉水为重。三国文化是汉水流域传统资源的优势文化。培育汉水流域三国文化带必须立足襄阳,打造三国文化展示和传播基地;走出汉水,建设湖北三国文化圈;放眼未来,让三国文化传之后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9.
《情探》旧名《王魁负桂英》、《活捉王魁》,是京剧、川剧、越剧等许多剧种的保留剧目之一。有的演出全本王魁负桂英,也有的只演出《阳告》、《阴告》、《活捉》这几场。这本是一个古老的剧目。明叶子奇《草木子》说,“俳优戏文,始于《王魁》”;徐渭《南词叙录》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可见这个剧目是南戏最早剧目之一,以后八百多年来,戏文、杂剧、传奇、近代地方戏都有此剧演出。宋官话杂剧有《王魁三乡题》一本,话本有《王魁负心》,戏文有《王俊民休书记》,元柳贯有《王魁传》,杂剧有尚仲贤《海神庙王魁负桂英》,至明代,则有阙名《桂  相似文献   

10.
在元明清三代七百年间的杂剧和传奇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剧作都是采用历史题材,又多取材于列国、两汉、三国、隋唐、五代、两宋历史。这包括正史、杂说、文人笔记、演义故事、唐人传奇等方面的题材,加以采撷、剪裁、构思、改编而成的。这也成为三代剧作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之一。现存《脉望馆古今杂剧》就收集了大量这类题材的剧作。  相似文献   

11.
从戏剧美学的角度观照 ,元杂剧三国戏中有典型的英雄悲剧 ,也有真正的英雄喜剧与歌颂喜剧 ,并且能悲中寓喜 ,喜中有悲 ,具有悲喜交集的美学风格 ,这是那个时代士人群体沉郁苦闷的人生悲剧借助历史人物的心理宣泄 ,是元剧家们在沉入社会下层的人生境遇中所吸取的民间三国故事中孕含的富有理想色彩的乐观主义精神的艺术投影 ,是经典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碰撞的火花在元代文化土壤结出的艺术果实 ,这种美学风格大大扩展了元代三国戏的审美张力 ,也增加了其文化意蕴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岳飞故事,以岳飞生前的事迹传播为发端,至清代《说岳全传》(全称《精忠演说本岳王全传》)成书问世,演变历程跨南宋、元、明、清四朝。各朝上演的政治大事不同程度地折射在故事中,大大丰富了故事内容,加上各类艺术形式,如民间说唱、杂剧、传奇、小说等,都争相采撮取材,广为演颂。因此,可以说岳飞故事及其流变过程很大程度地积聚了这段历史时期的民族(主要是汉民族)社会心理。 岳飞是活跃在南宋抗金战场上的一位杰出的爱国将领,他率领的“岳家军”可以说  相似文献   

13.
元杂剧中有一特殊现象:同一故事内容的杂剧很多,如三国戏,水浒戏等,都多达十几部。这一现象是元代特殊社会现实的真实表现,元代罕见的社会压迫现实催生了一批包公戏,这些杂剧表达了老百姓对公道和天理的强烈渴望。  相似文献   

14.
萧德祥与元末明初杂剧的“改编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末明初杂剧家萧德祥杂剧存目有五种,皆为改编剧。其剧目和题材与关汉卿、王实甫、无名氏的作品多相同,内容主要改编宋、金公案故事。萧德祥杂剧改编与杂剧史上“次本”、“二本”现象有关联,典型地反映了元末明初杂剧承续了以前杂剧二度创作的传统,与当时较为流行的改编之风有关。  相似文献   

15.
杨六郎故事在杨家将故事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宋代的史书、话本,到元代的杂剧,再到明清的传奇、小说以及戏曲,杨六郎故事经历了一系列变化。运用中国叙事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对杨六郎故事的历代文本演变形态进行梳理,可以探讨其文本背后蕴涵的文化意旨。  相似文献   

16.
杂剧《好酒赵元遇上皇》是元代作家高文秀的作品,在其流传过程中主要有元明两种版本。元刊本和明抄本在剧情、剧本结构、题目正名和演唱方式上大致相同,但体制、角色、曲牌曲词和科白等几个方面存在差异。元刊本保存了元代杂剧的本来面貌,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而明抄本顺应时代要求进行了改编,其价值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从《左传》、《史记》开始,至元杂剧、明传奇、各地方剧种、当代戏剧和电影,"赵氏孤儿"的故事一直被当作经典题材而改编。由于时代和作者的不同,"赵氏孤儿"故事在流传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以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和文学作品为对象,考察"赵氏孤儿"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元杂剧与明传奇,是我国古代戏曲发展史上的两大高峰,在戏曲史和文学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戏剧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王实甫的《破窑记》杂剧和明代无名氏《彩楼记》传奇是元杂剧和明传奇兴盛时期的两部同题材戏曲作品,这两部剧作从内容到艺术表现形式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其原因与剧作家所处的文化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三国戏、水浒戏是元杂剧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元杂剧中占有显著的位置,不仅数量多,内容也相当广泛。它们出现在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成书之前,是小说成书的重要材料来源之一。据统计,在元杂剧中三国故事戏约有50来种,水浒故事戏约有34种,现有剧本流传的,前者21种,后者6种,约占元杂剧现有剧本流传总数的六分之一。这些三国戏,大多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中最重要、最精采的部分,对刘备集团倍加称赞,拥刘贬曹的思想非常鲜明;还出现了《王粲登楼》、《管宁割席》、《七步成章》、《蔡琰还朝》等一些描写文人、才女、术士的风流轶事的剧目。水浒戏则多对梁山事业作正面肯定;对宋江、李逵等起义英雄作热情歌颂;对梁山起义军的严明纪律及人民与起义军的血肉联系也作了生动刻画。 在元代三国故事、水浒故事杂剧中,塑造了大批英雄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当属张飞和李逵了。在现存的21种三国戏和6种水浒戏中,以张飞、李逵为主角或重要角色的分别为9种、4种,可以说是“一股猛张飞浪”,“一股黑旋风热”。张飞、李逵的艺术形象数百年来一直深受群众的喜爱,原因何在?本文试图从观众的审美心理上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创作于元代的杂剧,在舞台上活跃了很长的时间,在进入明代之后,仍然是演出的主流。但是为了适应演出需要,艺人势必会对其做出种种的改变。关汉卿的《单刀会》杂剧主要有元刊本与明钞本两个不同版本,其中元刊本出自《元刊杂剧三十种》,明钞本出自《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明钞本与明钞本《单刀会》杂剧的异同,恰能向我们展现出明代杂剧演出对元代杂剧演出的传承与创新,以及随着时代的改变,杂剧演出形式的演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