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我国古代的艺术殿堂中,诗歌始终象一颗璀璨的明珠,放射出经久不衰、灿烂夺目的光彩。朦胧诗歌作为诗歌长河中的一条支流,历经漫漫岁月,其存在的价值是不可轻视的。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我国古代朦胧诗歌的萌蘖,是与我国社会历史和诗歌艺术自身以及人们的审美心理结构不断发展分不开的,朦胧诗歌发展的历史,就是它不断创新日臻完善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朦胧诗的出现,标志着新时期诗歌艺术形态转换与变形的开始。初期的朦胧诗虽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进行了大胆的变革,但与后朦胧诗相比,仍不免依傍传统,受象征主义影响颇多。后朦胧诗完成了传统诗向现代诗的过渡,更接近于未来主义。它虽以自行消失告终,但其中的种种尝试,为诗歌新道路的开辟提供了参照系。  相似文献   

3.
作为"第一只报春的飞燕"的朦胧诗在其艺术性生成的艰难历程中,逐步节制了政治性对诗歌审美性和艺术性的侵蚀,自觉地开拓诗歌表现的个人域地,并在字里行间里洋溢着对自我的肯定和尊重,使诗歌的艺术本质得以显现,以此实现了中国新诗蜕变的关键一步,即从诗外到诗内的回归。主体介入的自觉、自我意识的弘扬以及个人主观情绪的书写等都是朦胧诗对当代诗歌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20年前,朦胧诗在争论中登上诗坛,渐渐地便以挡不住的魅力征服了众多读者,造成了一个朦胧诗流行的时代。它具有无所顾忌的人格魅力,自我表现的思想魅力,含蓄幽深的艺术魅力,观念更新的审美魅力。它的崛起与发展,不仅对诗歌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对整个文坛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八十年代,朦胧诗以一种独特的姿态登上了文学的舞台,成为影响一代诗风的文学现象."朦胧诗派"以思想上的叛逆和艺术上的反动向中国传统诗歌提出了双向挑战,以新的审美态势冲击了长期在"民间"文化掩饰下的文学惰性,开启了中国新的文学时代.更为重要地是:朦胧诗的出现标志着"五四"精神中最重要的部分--"个体意识"的重新觉醒,个人的价值重新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6.
诗歌作为直接表述主体感受的艺术,其核心是对主体感受的形象表现。朦胧诗的主体人格形象表现为真挚个性、“自我”核心地位的确立;超越“自我”的情感抒发,以及对主体人格形象审美的趋向类型。  相似文献   

7.
在70年代末开始的学向历史回归的历史性转轨中,“朦胧诗”充当了艺术变革的前锋,而它的美学原则,在新潮诗歌批评主要是“三个崛起”中得到了充分的揭示。崛起的诗论及时捕捉到了专制政治垮台后由叛逆的艺术所体现的时代思想命题,即人的社会价值标准问题,它是朦胧诗美学原则的本质所在。崛起的诗论所注意到的朦胧诗的美学原则的又一个层面,是诗人完成真正的艺术创造活动的必须经由的方式:“自我表现”。新潮批评在阐释朦胧诗的美学原则时自身回到审美的位置上,再一次体现了20世纪中国学的“的自觉”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颂歌和朦胧诗的产生原因,艺术风格,审美特征及审美价值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提出了作为两种诗歌流派对新中国新诗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朦胧诗潮的流变过程证明了诗歌与生命的亲缘关系;特定的人文环境让朦胧诗的创作印证了人类共有的生命经验;朦胧诗不只是一个诗歌流派,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思潮;生命、思想、精神的解放也促进了诗歌艺术的分流与革命;文学与生命是同构的,源于生命、尊重生命才是一切写作的基本状态.  相似文献   

10.
李商隐朦胧诗的内在艺术构成不容忽视,强调表现自我的心绪感触及在构筑意境上的某些突破和创新,是其诗作的突出成就.朦胧诗在很大程度上是李商隐对古典诗歌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郑敏的题画诗创作,在中西诗画同源探讨中,承续本国传统的审美创作手段,博采世界艺术资源,在有意提高审美鉴赏品位的同时,为现代汉语新诗的推广与普及做出了贡献。而郑敏的具像诗创作尝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对文字进行排列构成某一形状;二是借用中国古典绝句形式来创作短诗。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中国诗坛继“朦胧诗”之后,又出现了“第三代诗歌”,但是与造成了巨大影响的“朦胧诗”不同的是,“第三代诗歌”至今仍未进入多数人正常的阅读和交流范围。该文试图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而探讨“第三代诗歌”进入更广泛、更深入的阅读和交流范围所必须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白洋淀诗群"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它的精神内核和美学意蕴都昭示出"永远"的意义,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它既修复了传统诗歌美学,又接通了新诗现代主义的脉向。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动画作品作为集多元化文学元素于一身的文艺表现形式,在文化传承中彰显着自身独特的心灵体验美质。认为它以"兴观群怨"的理论支柱为依托,以现代技术为衍生媒介,建构了独特而崭新的"动画诗学",是中国传统诗学具有转换意义的一次现代审美尝试。传统诗学中的"兴观群怨"观在构筑动画诗学深层意蕴的同时也丰富了其艺术能指。动画作品对传统诗学观的延承与转换过程中,形成了审美的"同嗜"力量,并在文学史传统"内在理路"的规约下诠释了"兴观群怨"诗学观的现代生存境遇,完成了自身的审美实践。  相似文献   

15.
诗文融合是中国长篇小说最初形成时的一大特色,诗意和感伤是奇书和90年代长篇小说共同追求的美学意蕴,但它不是一种模式化的诗意,而是气势磅礴的诗意、"碟儿碗儿"的诗意和精神上的诗意。中国人以个体生命为本位的世界观,又加之时间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构成明显对比,这样在奇书和90年代长篇小说中就形成了一种悲剧美学理念。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性”虽然最初起源于西方社会,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新理念、新的思想倾向。但是“后现代性”特性并非仅仅西方具有,在地球另一面的遥远的东方中国的文化世界里,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悄然兴起了旨在对抗、颠覆“朦胧诗派”的“后朦胧诗派”。这一诗派无论从它的诗学理论。还是诗歌创作上来看,都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性”特征。文章试图解读“后朦胧诗派”的诗学观和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后现代性”特征,来突显出东西文化交叉点上的艺术。  相似文献   

17.
舒婷诗歌既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是苦难的升华,泪水的结晶,具有心灵日记的特点,在艺术上,舒婷诗歌构建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比较和谐地融合了古典美和现代美,在现代诗歌民族化方面迈出了可贵的一步,无论就思想还是艺术而言,舒婷诗歌创作都给当代中国诗坛带来许多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空白"作为诗词意境的重要特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表现极为丰富,它拓宽了诗词的审美空间,延伸了诗词的表现力,彰显了诗词的独特魅力."空白"带给古典诗词独特的美学特质:空灵、简洁、无言之美,营造出云山烟水与冥无的美学境界.深入把握"空白"论的美学特质,不仅是我们更好地鉴赏中回古典诗词的重要基础,而且也是我们深入体验中国传统美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独特韵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王迅 《丽水学院学报》2006,28(1):23-25,43
徐志摩的诗是一个富丽多彩的艺术世界,具有“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等多重审美特征。全文仅仅就徐志摩诗歌与中国传统思想的深刻联系、诗美表现以及诗人创作的心理特征谈谈徐志摩诗歌的诗美特征之一———空灵美。  相似文献   

20.
解读"对偶"     
对偶是唐代格律论中颇富创造性的美学范畴。对偶是一种整合。对偶是指在本领域内,将两种或多种相对存在的成分整合为一的过程。声对即通过字音进行意象融构的过程。义对即借助字义生成整一的本结构的过程。对偶的法则:均衡、融构、循环、生成,昭示着整个现实世界、道之世界以及艺术世界的全部秘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