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部队,李毅就是一个出了名的新闻干事。1988年,他转业到华阴县人武部后,越发迷上了新闻这一行,带领民兵通讯员为省以上报刊电台写稿500余篇,被采用196篇。于是,华阴县人武部被渭南军分区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他本人也被渭南军分区和陕西省军区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星期天,我慕名叩开了他的家门。“你找他呀,他根本就没有这个家。今天下农村,明天跑厂矿,回来饭不做,衣不洗,娃不管,半  相似文献   

2.
在新闻写作的八年实践里,我深深体会到,研究剖析报纸是一种提高新闻写作技巧的好方法。每逢遇到全国性重大活动或突发事件,我便广泛收集各家报道同一新闻的见报稿,研究比较各家的写作风格,看谁家标题标得绝,导语写得妙,为什么要这样写?经过一番综合分析,学习到各家的长处。 去年8月15日,第七届全运会四川赛区在成都举行开幕式。我分析比较几家报纸同时报道开幕式的消息稿,感到它们各有各的风格,仅标题制作来说,《中国青年报》就标得令人称绝。肩题为《巴蜀放歌体育颂 华夏开襟邀五环》,主题是《刘华清宣布七届全运会四川赛区开幕》,副题是《包括台北在  相似文献   

3.
《今传媒》1998,(4)
看过1998年4月1日《陕西日报》头版的“百字新闻集锦”(以下简称“集锦”),顿觉清风拂面,爽洁怡神,禁不住连声惊呼妙、绝、博、奇。称其妙,妙在“集锦”的推出,恰值虎年“清明节”前夕,使人感到了新闻改革踏着春的虎步,又进入了一个妙在其短的新阶段。叫其...  相似文献   

4.
文体新闻造假媚俗的背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新闻,因为有“体”两个字,所以,它自然地就承载着娱乐的义务。体新闻如果被写成了简明扼要的消息,恐怕也就没有了体新闻的特点,失去了娱乐的意义。因此,把体新闻写得有人物有情节,绘声绘色,幽默风趣,是每一个体记的责任。然而,这绝不是说,体新闻就可以遣假.媚俗,变成小报上的“花边新闻”。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  相似文献   

5.
新闻文摘     
怎样处理好新闻写作中的“实”与“虚”?新闻写作要使叙述与议讨有机结合起来,必须处理妇“实”与“虚”的关系。要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文体和写作特点所决定的。但是,新闻写什坚持用事实说话,并不一概刘斥必要的议论。这里所指的o沦,绝不是空谈泛论,更不是废话、套话等。而是从事物的现象概括出来的,又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起到了画龙点睛之妙。写好新闻,一般应以实带虚,对实的要求是材料反映观点;对虚的要求是观点统帅材料。实中有虚,使新闻报道生动活泼。又要反映虚,做到实和虚有机结合,浑为一体。(陈艺园椅)世界上的…  相似文献   

6.
新闻人每天都在说新闻要创新,可在实际的写作当中写得鲜活的新闻却不多。本文着力探讨如何写活新闻,怎样让新闻“别有洞天成妙文”。  相似文献   

7.
“大而全”这是初写新闻同志的一种通病。记得我初写稿子的时候,我所在的公社,猪的存栏数在全县名列前茅,我就写了这条新闻,内容从公社党委重视养猪、养猪的重要意义写到措施有力、政策兑现以及兽医站发挥作用等,洋洋二千五百多字。这样的新闻稿子自然未被采用。后来,我请教省报的一位老记者,他对我说:写新闻主题要集中,角度要新鲜,切忌“大而全”。他还问我:你写这个典型,如投给省报,在全省是否过得硬?如投给全国性报刊,在全国是否过得硬?他这  相似文献   

8.
一篇文章开头的优劣,往往关联着文章的美学价值。如果开头写得过于直露,让人一览无余,没有曲折起伏,就会令人读之索然无味。新闻作品也是这样,如果导语平铺直叙,就不能吸引读者阅读下去。要把新闻导语写得引人入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讲究视觉美。在这点上,新华社从事卫生方面报道的记者于长洪同志作了可贵的探索。他很注意对新闻事实中视觉形象的描写。在一些人看来并不起眼的图案,到了他的笔下就化静为动,折射出新闻事实的光亮。这里试举出他的几条导语,以观其特色。  相似文献   

9.
“打着鸭子上架”——人们常常用这句话来比喻逼迫他人干做不到的事情。其实,经过必要的训练,再施加足够的压力,鸭子也是可以上架的。我从参加革命起,就作新闻工作。我这个人口讷嘴笨,不善言谈,在大会上发言还感到脸红心跳,今辈子也没有想到要上讲台授课。可是,由于过去自己写了几篇较有影响的新闻评论,在新闻业务刊物上写了一些有关新闻评论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一名记者,他对他写的新闻在社会上能具体起多大作用,是搞不清的。但是他对他写的新闻在社会上能起好作用,还是起坏作用,一般说还是清楚的。那么,有的新闻明明知道发出去以后会在社会上造成不好的效果,他却写了,发了。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要从记者心理上去加以研究。记者一般是以个体劳动的工作形式出现在社会上的,本人的能动性很大,一般对他只有间接的社会制约。他在社会上的活动,他的稿  相似文献   

11.
李同良,这位农民出身的通讯员,二十多年前从高梁地里往新闻门槛迈步的时候,并不见其身上有特殊的“新闻细胞”,他写新闻十年之久,报纸上没被采用过一篇。然而,功夫不负苦心人。磨砺十年之后,一九七三年八月他终于在河南日报上发表了第一篇稿件,特别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仿佛突然生出了“新闻细胞”,有了特殊的新闻敏感,仅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河南日报的头题位置,就先后发表了他写的三十多篇新闻稿件。他同光明日报记者合写的消息《联产到户科学吃香》被评为1980年全国好新闻作品;他写的通讯《栽树就是栽富》被人民日报评为优秀新闻作品,荣获  相似文献   

12.
唐代张彦远说:“颐恺之……画人尝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奔妍蚩本亡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东晋画家顾恺之画人物,曾经几年不画眼睛。有人问他不画眼睛的原因,他回答说:“四肢丑俊本无关于要害,人物的生动逼真,恰好在眼睛上。”东晋画家颐恺之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他的画轰动当时,影响后代。他提出的重要绘画理论,如“迁想妙得”、“以形写神”、“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等,对中国  相似文献   

13.
有个叫董桥的台湾人,你大概不认识─—我也不认识。不过认不认识董桥这个人没关系,只要我们认识他的文章他的书就行。最近,又见这位董桥先生的一套系列丛书的出版预告(广告),其中的一本,不待翻篇,光看书名就晃得我眼前一亮。书名曰:《新闻是历史的初稿》。董桥的这本书现在还是个闷葫芦,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不得而知,但是单单看这个既妙喻绝伦,又准确精当的书名,就不能不感叹一声:真亏他想得出!可不是么,新闻是对变动中的现实的直接再现;既然是变动中的现实,就免不了涂涂改改,修修补补,摸着石头过河,不是初稿是什么?揣摩…  相似文献   

14.
写新闻,特别是写春种秋收这类日常的、一般性题材的农事新闻,能不能写得生动一些,引人一些?读了第七期《新闻业务》上欧阳山同志关于新闻报道问题的谈话,很受启发。他说:“文章的具体和生动总是连在一起的。因为具体,它就可能生动。”这话很有道理。最近,看到人民日报9月10日一版上新华社记者郭万里写的消息:《洪湖水上秋色好,社员采菱挖藕忙》之后,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就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这条消息,写的是湖北洪湖地区社员下湖采菱挖藕的事情,题材是农事活动新闻中常见的。就因为作  相似文献   

15.
一、冯金声其人年已72岁的冯金声幼时读过几年的私塾。20世纪70年代初,因他有些文化,村里让他当上了学习读报员。1971年的一天,他比着报纸上新闻稿件的样子写了一篇《毛主席著作需勤学》的稿子。不久,此稿在《南阳日报》上发表,报社还给他寄来了0.9元的稿费。顿时,冯金声居住的好庄村热闹起来,人们奔走相告:冯金声上报纸了。也就是这篇小稿件,引导着冯金声走上了新闻写作之路。有耕耘就有收获。从此,冯金声写新闻一发而不可收。30年来,他常常利用农闲时间走东串西去采访,深夜孤灯驱寂寞。他先后在《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16.
柯云  马木 《新闻天地》2011,(3):54-54
读罢朱新华先生在《新闻天地》2011年元月份的储歌的危机谤一文后,不禁令我们拍手叫妙!他的话算是一语中的,说到了广大诗歌热爱者的心坎上去了。真没想到泱泱中华,本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诗国,为何出现柳宗元笔下的:“千山鸟飞绝,万踪人迹灭”的境地呢?  相似文献   

17.
王水林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那张黝黑的脸庞,那是多年来在新闻和事业的道路上历尽曲折磨练而形成的光彩……。1976年12月,王水林由老家湖北入伍,来到了南京军区某坦克师修理连,当了一名无线电修理工,还担任片战一上文化普及课的教员。那时,他用螺丝刀修理无线电!或是站在黑板前讲课的时候,是绝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上记者”的,说来凑巧,还是一位采访他外J战士报道员把他引上了新闻之路。一次,~位报道hi采访了他的事迹后,把写好的稿子拿给他看。他仔g田看了几篇,暗自掂量,这样的稿子自己也能写,别人能当报道员,我为啥不能…  相似文献   

18.
计划生育方面的稿子难写,尤其是正面宣传计划生育的稿子更难写。但是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又必须经常报道。怎样把新闻写得有深度、有趣味,使读者愿读,这对记者来说是一种挑战。新华社播发的《义堂村19名妇女不要二胎娃》和《与川姑聊生娃》(见1989年12月4日、7日新华社新闻稿),可谓计划生育报道的成功尝试。这两篇稿子都是从正面反映农民生育观念的变化的,前者是通过新闻事例来说明这一变化,而后者是通过闲聊式采访搜集素材,反映同一主题。“义堂村有90个独女户可以生育二胎,但生育指标下去没几天,竟有19名妇女找到这里,退回了二胎生育指标。”在90户中,19户只是一小部分,  相似文献   

19.
1月16日,在尼勒克县新闻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一位穿着朴素的中年农民腼腆地走上领奖台,在一片掌声中接过县委书记给他颁发的一等奖的奖品。这位农民叫邓吉祥,是一个土地承包专业卢。邓吉祥只有初小文化,他是1981年开始写新闻的。第一年写了二十多篇,被《伊犁日报》采用四篇。他尝到了甜头,觉得写稿并不神秘,从1983年开始,就向自治区和中央一级新闻单位投稿。五年当中,邓吉祥共写新闻、读者来信、评论二百五十篇,被各级新闻单位  相似文献   

20.
经常被报道的单位难报道,经常有记者出入的地方难写稿,难就难在新闻要出“新”。当我读到新华社播发的《石河子的年轻人好精神》一稿时,不觉眼前一亮,妙!一个人人都在写,却又写不出来的石河子,被彭红和蓝学毅写出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