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公报》1902年创刊于天津,跨越了晚清、辛亥革命、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全国解放、抗美援朝、和平建设等历史时期。报馆从天津起家,曾先后在上海、汉口、香港、重庆、桂林、北京等地出版。随着全国各地相继解放,天津《大公报》易名《进步日报》出版;上海《大公报》保持原名出版;重庆《大公报》则改为市委机关报《重庆日报》;香港《大公报》维持原样,  相似文献   

2.
八、大公报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创办人:总经理英华(敛之),中国近代影响较大的民营报纸,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以敢于议论朝政,反对袁世凯赢得读者.几经周折,先后在北京、上海、重庆、汉口、桂林设馆出报,1966年"文革"开始后停刊,在内地出版64年,香港<大公报>仍继续出版.该报出版于光绪三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  相似文献   

3.
重庆《大公报》是1938年由汉口迁到重庆,于同年12月1日发刊的,日出对开纸一张。抗日战争时期,日销最多曾达到97000余份。重庆《大公报》经理是曹谷冰。抗战胜利后,曹调任天津《大公报》经理,由金诚夫继任重庆  相似文献   

4.
牛济 《新闻知识》2001,(6):48-49
周恩来和张季鸾都是留日学生,但他们之间的交往,却是在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即 1938年于武汉开始的。   1937年“七七事变”后,张季鸾预料上海必将失陷,决定增出《大公报》汉口版,“以树立战时言论之中枢”。“八一三事变”后四日,仅率两位同人,冒险离沪,“舟车毛驴,病不辍行,兼程抵汉”,终于 9月 18日创刊《大公报》汉口版,并独力主持该版言论。翌年 1月 11日,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与积极努力下,《新华日报》也在汉口创刊发行,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报纸。 10月 17日日军逼近武汉,《大公报》汉口版…  相似文献   

5.
报人报业社会--浅析《大公报》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公报>由英敛之创办,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继由王郅隆接办,1926年9月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以"新记公司"名义接办.在中国大陆刊行的64年中曾先后创办天津版、桂林版、上海版、汉口版、重庆版等.1966年9月10日大陆版终刊,此后<大公报>转移至香港继续出版.一张报纸能够持续出版100年,而且历久不衰,仍然显示出旺盛发展的态势,自然有它的根基和理由.这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它始终贯彻"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的办报宗旨,紧跟近现代中国发展步伐的办报方向.  相似文献   

6.
从1941年—1942年桂林人公报和桂林大公晚报先后筹办、创刊,直到1944年9月晚报停刊,9月日报全部毁灭,共出版了三年多,我是自始至终参加,亲身经历的。当时我担任日报和晚报的发行人,对外代表本报。但在报馆内部,我是副经理。主要是总经理胡政之总揽一切。1942年春天,由于日本侵略军侵占香港,香港大公报停刊,金诚夫、徐铸成撤退到桂林后,即分任桂林大公报经理和总编辑,直到大公报停刊。因此,桂林大公报的主要情况,虽然事隔近四十年之  相似文献   

7.
徐铸成(1907-1991),江苏宜兴人,是现代中国卓越的新闻家、著名编辑、爱国老报人.从1927年在北京<国闻通信>社当练习记者开始,历任天津<大公报>、上海<文汇报>、<大公报>香港版和桂林版、重庆<大公晚报>、上海<大公报>和<文汇报>香港版的总编辑和总主笔等职,从事新闻事业半个多世纪.  相似文献   

8.
旧大公报璧还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胜利后,天津旧大公报于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一日复刊。不久,有一位李先生来社说:他收藏的一整套旧大公报,自创刊号直到“七七”事变后停刊,一份不缺,被日本人强迫买去。如能找回,他愿意送给大公报社。这无论对旧大公报,还是为了保存历史文献,都是一件大事。旧大公报自一九○二年六月十七日(光绪廿八年五月十二日)创刊,到一九三七年八月五日停版,有三十五年的历史。从政治立场、经济背景和经营管理上截然分为三个时期:英敛之时期,王郅隆时期,和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时期,前两个时期的旧报,因为两次易手,旧大公报社自己也没有保存下来。我在一九二八年到旧大公报当练习  相似文献   

9.
我从1936年4月加入大公报上海版后,一直到1966年大公报北京版停刊为止,前后三十年,都在大公报编辑部卫作,虽然不是大公报的上层干部,也参与过一些重要的事,了解一些具体情况,就自己的亲身经历,原也打算写几篇回忆录,作为研究大公报的参考资料,现在尽先写出这篇香港版的回忆录。 1937年底上海沦陷后,交通隔离,报社正有大批国外订购的卷筒白报纸,积压在香港、广州,无法内运,报社派我  相似文献   

10.
旧大公报是新中国建立之前在国内外影响最大的一家民间报纸。它拥有沪、津、渝、港四个版,合起来日销20万份。这个数字今天看来不足为奇,在当年的报业中却是首屈一指的。大公报的特色是它的言论、通讯和副刊,这是就报纸版面而言,它的事业所以蓬勃发展,则由于它善于经营管理。 1926年,胡政之、张季鸾、吴鼎昌三人接办天津大公报时,这是一家歇业已久,藉藉无名的报馆。他们接手以后,由于版面不断创新,一年后,就由日销二三千份上升到万份,并远销港穗各地。抗战前开创上海版;抗战后又创汉口版、香港版、重庆版、桂林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大公报》作为中国中间势力的舆论代表,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前,她本着“言论报国”“、新闻救国”的办报志向和“文人论政”的办报信条,拥戴国民党蒋介石为国家中心,积极反苏反共,对国民党又骂又帮。“七七事变”爆发后《,大公报》本着“民族至上,国家至上”的原则,义无反顾地成为“百折不挠的主战派”,公开主张“和日阀撕拼”“、打到日本服输认错,悔过自拔”。整个抗战期间《,大公报》为共赴国难,曾经5次搬迁,天津、上海、汉口、香港、桂林等馆的资财设备,全部委弃,历尽艰险,没有在敌人统治下办过一天报…  相似文献   

12.
《大公报》于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创办人是英敛之。到1916年9月,英敛之把《大公报》售与王郅隆、王接办至1925年11月27日停刊。9个月后、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组成“新记公司”、决定接办曾红极一时.如今却因经营困难而巳停刊的天津《大公报》。“新记”是标志与前《大公报》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卓有影响的一家大报,1902年创刊于天津.1926年,胡政之、吴鼎昌、张季鸾接办后,标榜“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方针,励精图治,使该报名噪一时,并于1941年在重庆获得美国密苏里学院新闻奖,这是国际新闻界授予中国报纸的一个很高的荣誉.此后《大公报》江河日下,大际的《大公报》先后停刊,原有的《大公报》,仅剩下香港《大公报》一家,开始了新创业史.  相似文献   

14.
《世界知识》1934年9月诞生于上海,创办者是胡愈之先生。当时正值中国内忧外患、民族危机深重的特殊历史时期,《世界知识》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帮助读者认识世界认识中国。后由于战争的原因,杂志辗转汉口、广州、香港等地,1941年被迫停刊?  相似文献   

15.
论抗战时期国民党党报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抗战时期国民党党报发展概况 1938年10月,武汉失陷,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到1939年春夏,内迁的各国民党党报大致安定下来,并有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国民党中央宣传部认为,这一时期是党报的“进展时期”,“其间经历惊涛骇浪最多,而发展亦最速。”中国的报纸历来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如上海、天津、北平。抗日战争爆发后,这些大城市相继沦陷,中国的报纸有的被迫停刊,有的被迫转移,受到极大的摧残。据国民党中宣部和国民政府内政部统计,战前全  相似文献   

16.
在旧中国,大公报是创刊比较早也比较重要的报纸之一。它于一九○二年六月十七日创刊于天津,创办人是英敛之。到一九一六年九月,英敛之将大公报盘售与王郅隆。王郅隆接手经营后,至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停刊。九个月后,吴鼎昌、胡政之、  相似文献   

17.
宋楠 《青年记者》2005,(7):17-18
抗日战争期间的抗战代表刊物——《抗战》三日刊,是由邹韬奋先生于1937年8月19日在上海创办的,该刊由抗战三日刊社发行,每三日发行一期,16开本,第1号为每份两张,零售1分;第2号起改为每份3张,零售2分。从第7号起,由于受上海租界当局的压制,曾被迫改名为《抵抗》,到第28号起,又恢复了《抗战》。该刊在上海沦陷后从第30期迁往汉口,及至次年7月3日,《抗战》三日刊共出版86期,随即它与《全民》周刊合并为《全民抗战》,后迁往重庆,到1941年2月被迫停刊。  相似文献   

18.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停战诏书;9月2日,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舰"密苏里"号上举行;9月9日,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而在1945-1948年期间,<大公报>每年都于上述日期前后发表纪念抗战胜利的言论(1949年以后,<大公报>津、沪、渝版相继停刊).本文拟以年份为顺序对<大公报>的此类言论进行概述,并进行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9.
侯磊 《军事记者》2011,(4):63-64
《新华日报》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产物。该报于1937年10月筹备于南京,1938年1月11日创刊于国民政府从南京撤退后的临时政治军事中心——武汉,1938年10月25日迁至战时陪都——重庆,1947年2月28日被迫停刊于重庆。  相似文献   

20.
关于旧大公报的历史,我們曾經将自从英斂之于一九○二年六月十七日創刊这个报,到王郅隆及其后人手里于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停刊的一段,統称为《英斂之时期的旧大公报》(登本刊一九六一年第一期、第二期)作为前段整理出来了。現在继续談的是吳鼎昌,胡政之、张季鸞三人經营时期的旧大公报。这是后段。这一段历史,是从一九二六年九月一日在天津续刊,到一九四九年上海解放以后于六月十七日在上海发表《大公报新生宣言》,共約二十三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