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湾南一版《生活》二年级上册的《我的家》单元和大陆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的《我爱我家》单元,都是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我与家"来展开的,虽然年级不同但是所针对的学生年龄很接近。探讨两地教材同一主题单元编写上的异同及各自特色,对大陆《品德与生活》教科书的编写以及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有助益。  相似文献   

2.
<正>一、准确把握《政治生活》教材主线《政治生活》围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一主线,从观念形态、制度层面、民主领域、民主形式、方略部署、民主实践、公民参与机制等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阐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问题。教材立足学生的政治生活实践,按照由小到大、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的逻辑顺序呈现相关知识,其体系为:公民的政治生活→政府→国家→政党→国际社会。  相似文献   

3.
<正>学生品德的培养离不开他们的生活,学生的生活空间有多大,品德与生活的内涵就有多大。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行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有效性呢?就是要让品德与生活同行。一、教学内容"生活化"《品德与生活》教材在贴近学生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教材都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按照学生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追求“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一、从封闭走向开放 首先,要开放教学内容.教材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既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又要努力寻找教材之外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的内涵,让数学课堂充盈着文化的魅力.其次,要开放学习时空.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要根据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  相似文献   

5.
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为把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就需要教师搭起书本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把地理知识"生活化".  相似文献   

6.
初等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不少人害怕学习《自然科学基础》这门课.也难怪,这门课程的现行教材多以学科知识为体系,读起来真是"累".制定这门课程的授课计划,我确定了"以生活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围绕"生活问题",用教材中有用的材料,再整合其它资源,并以专题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颇高.下面是一次与学生"共教"《饮水与健康》专题的学习情况.  相似文献   

7.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我们教师要靠自己的教育智慧,不仅要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种,更要点燃儿童创新的火苗,在课堂教学中扬起学生创新的风帆. 《品德与生活》教材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品德与生活》教材,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我不胆小》教学是根据江苏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成长乐园"中"我不胆小"话题设计的。教材以学生在生活中胆小的时候为话题,提供了不敢独自睡觉等范例,并从小学生当众表演的生活体验深入展开,引导学生有勇  相似文献   

9.
品德教材(包括《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的主要功能是"激活"。发挥品德教材的激活功能,需要教师确立作为教材开发主体的意识,学会"用教材教"。能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教学对象,对教材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而这其实就是教师优化教材的过程。优化教材,应以发挥品德教材的激活功能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事可干,有情可抒。而所谓道德实践,就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指导下有目的地开展社会活动。道德实践是一个过程,是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相似文献   

10.
正《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理应在学生具体的生活体验中内化品质,生成品格。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教师,应大胆走出教材局限,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并通过多样化的  相似文献   

11.
杨泽源 《教师》2016,(4):78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材,考虑低年级学生特点和学习实际,以图画、照片和较少的文字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形象地呈现了教材内容。因此,品德与生活课教师要有备图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有效地利用这些插图,让这些精彩的教学资源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合理利用教材插图。一、运用插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小学生对课文插图画面的兴趣程度往往比文字更强烈,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品德与生活》教材在每个活动主题前设计单元导图,由优美鲜明  相似文献   

12.
吴盛华 《考试周刊》2015,(2):130-13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建立在社会生活基础之上的,其以开展品德教育为核心部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是小学教育阶段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传播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及生命教育的重要课程。因此,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师要按照《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相关要求,改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方式,推动该课程教学获得更大成效。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小学品德教材,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与科学启蒙、社会活动等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各方面相结合,是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的综合课程。根据课程的这一特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体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就一年级第二册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一、在生活中体验教材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本线索,选择与生活关系紧密的内容,按照环境、季节等时空顺序编排出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在生活中体验就成了不可缺少的环节。如学习《我的一家人》时,让学生知道了家庭的含义和家庭成员间的称呼关系后,接着了解家…  相似文献   

14.
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是在回归生活这一核心理念引领下,遵循生活的逻辑,坚持生命叙事的方式,以儿童为主角,以儿童发展为目标编写的教学文本。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准确把握教材,合理重构教材,有利于将静态的文本激活,产生出有效的"溢出",让课堂教学更有效。那么教师如何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走进课堂,让教学产生出超越预设的"溢出效应"呢?我想,一方面要准确把握文本,解读文本,实现与教材的同  相似文献   

15.
正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要回归生活,品德培养更要回归生活。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之中进行。为此,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要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教学中做到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一、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  相似文献   

16.
"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热"单元第六课.属于典型的探究课.让学生"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那么,如何较好地落实教学目标,使整个探究活动更为有效呢?笔者经过实践,有这样的体会:教师必须真正树立"用教材教"的理念,智慧地把握好每个环节.  相似文献   

17.
钱涛 《教育艺术》2005,(10):58-59
许多教师把教材理解为教科书,认为教科书就是教材的全部,并常与学科、课程、教学内容等概念混淆。到底什么是教材?《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教材的解释是:(1)根据一定学科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技能体系,一般以教科书的形式来具体反映;(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教育大词典》(顾明远  相似文献   

18.
一、引子 前阶段,学校里一位颇有些思想的语文老师(A老师),以班级读书会的形式上了一堂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读书课.她选择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题为《没头脑和不高兴》. 整个教学流程简洁清晰: (一)导入 1.谈话:说说你生活中的好习惯和坏习惯. 2.认识"不高兴"和"没头脑"吗?说说你所知道的"不高兴"和"没头脑". (二)倾听故事,了解人物 1."没头脑"到底怎样没头脑?"不高兴"又是怎样得名的?让我们走进故事来看看吧.读故事第一部分.(由一位学生读) 2.他们如愿以偿地长大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继续听故事.(由个别学生分段读) 3.听后交流:"没头脑"做了什么没有头脑的事情,后果严重吗?  相似文献   

19.
<正>新课程理念下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教材是提供一个素材,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改变"。需要教师用新的思维方法和全新的教学理念来处理和利用好教材,最终使《品德与社会》教材整合成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的载体。一、跳出"教材"教"教材"翻开全新的《品德与社会》教材,处处体现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一个个生活场景,一个个鲜活的话  相似文献   

20.
<正>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新人教版)第一单元从知识体系角度说,在引导学生了解哲学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之后,把学生带入马克思主义哲学,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上的精华的重要特点是什么及其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这样的知识逻辑结构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接下来的第二至第四单元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必要性。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按照这样的教材呈现顺序开展教学,学生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这一框题的学习中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