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技术哲学视角下的现代高技能人才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针对我国极其缺少现代高技能人才的现实状况,运用技术哲学的观点,阐述了技术发展对技能的影响,特别是现代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技能特性的新变化;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高技能人才的概念,指出现代高技能人才不能仅仅局限于技术工人中的技师和高级技师;分析了传统观念对技能认识的误区所导致现代高技能人才匮乏的根源;进而论述了加快培养现代高技能人才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2.
高技能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提升铁路站段生产技能和班组生产管理水平的关键力量,而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则是各站段的薄弱环节。本文从站段业务的沟通、技术的引领、操作的示范三个方面分析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提出了高技能人才在生产一线应具备的职业技术能力、现场应变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研究并总结出了站段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四项措施为: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实现动态管理;重视高技能人才的企业地位,实施其技术上的引领;建立现代高技能人才制度,开拓其职业发展途径;规范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评价方式,完善其培养与评价制度四项措施。希望通过此项措施的运用,能为铁路站段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对高职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机电技术的概念与本质都发生了变化,企业对机电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也随之变化.这就要求高职机电专业根据人才需求进一步明确机电专业培养目标,重新进行课程体系构建,为现代制造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4.
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熟练掌握专业技术及现代设备的操作技能,在生产和实践领域能解决关键技术和操作难题,并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包括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大专知识层次、较高的思想素质、健全的心理素质及健康的体魄、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高技能人才的构成要素包括动作技能、智力技能、素质技能及综合技能。高职院校应探索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多种途径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技术的交叉融合冲击了高校人才培养专业的划分,产业融合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有了新的要求。高技能人才成长有其自身规律,高技能人才的开发应探索校企“双主体”育人运作机制、革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开展现代学徒制和特长生培养实验、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等,同时,从校企合作、组织管理、评价支撑、文化等方面建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李小琴 《职教通讯》2017,(29):14-17
以宁波地区电子专业为例,一方面,分析和比较了宁波地区高职院校电子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几种模式;另一方面,通过与合作企业和学生进行交流、访谈,了解公司和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找出现代学徒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求建立更合理更科学的高职现代学徒制模式。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探索出了多样化现代学徒制模式,以达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满足行业企业对岗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目的。  相似文献   

7.
快速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增加了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为整合专业优势与特色资源,带动轨道交通相关专业发展,提升专业建设内涵,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建设交通分院立足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就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群"三四二八"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探索和研究。实践表明,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可取得良好的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8.
现代制造业发展与高技能人才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的发展导致技术工人群体的产生、发展与分化.现代制造业生产内涵的变化,要求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不断高移,使得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高技能人才的生成路径,有高级工、技师接受高一级专业教育和技术人员接受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培训两种.从现实国情分析.我国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应以前者为主.  相似文献   

9.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企业对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结构不是简单的多个专业叠加,而是融会贯通。校企共育是培育该类人才的有效途径,需根据专业、企业、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规定和实施措施。以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了设置专业方向、多专业联合、分层培养、共建本科学院等多种校企共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策略。  相似文献   

10.
王佳  盛立强 《教育与职业》2021,987(11):35-41
我国高职教育经历了奠基式发展、规模化发展、内涵式发展三个阶段,为国民经济所有产业和行业的发展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但随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快速发展,高技能人才的供给出现了结构性矛盾.文章对我国2011年以来高技能人才的产业需求结构、就业结构和高职专业供给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分别计算了2011—2018年我国高技能人才的供给结构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和协调度.研究表明,我国高技能人才就业结构的产业协调性较好,供给结构的产业协调度相对滞后,供给结构的产业协调性2016年开始连续降低,农林牧渔业、制造业、水利环保业和财经商贸类的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体,迫切需要优化其专业结构与布局,提升高技能人才供给质量,以服务国家产业战略,支撑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培养社会技术性人才的主要场所,是为了保障专业性高技能人才能够实现就业的教育单位.随着我国对专业技术性人才越来越重视,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然成为我国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大体现.本文将对电气自动化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论述,并依据研究与实践成果提出方案,以此为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提供教育方案.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专业的人才与专业的技术,为了向社会输出更多高质量、高技能的综合性人才,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率,实施现代学徒制已经成为当今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也得到了广大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共同的关注、认可与重视,在不少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了教学实践探索。然而,从现代学徒制实施来看,其发展较为迟缓,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紧扣湖北现代畜牧业发展需求,本专业积极采取各项措施,进一步加强畜牧兽医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组织,以更好地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强的畜牧兽医专业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4.
高技能人才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具有突出的特点与优势。但从总体来看,高技能人才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本文从成人高等教育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理论素养、灵活地解决高技能人才的工学矛盾等方面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可行性进行论析,并提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校企合作、开发实用型专业等具有针对性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5.
高技能士官人才,是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并具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能在部队从事一线操作和维护现代武器装备,进行战备训练、教育管理,具备较高的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部队需求数量多、职位广、役期长的专业技术士官人才.从高技能士官人才的内涵分析,其具有军事性、职业性、专业性和技能性四大特征.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军事、教育、禀赋、动机四大因素.在此基础上,从办学模式、目标定位、培养方案、质量评价等方面探讨军地联合培养高技能士官人才的人才生成路径.  相似文献   

16.
航空工业属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对于航空工业的生产水平影响巨大。通过对航空装备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的调查和分析,选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预测模型、基于灰色理论的航空装备高技能人才需求预测模型和最优加权需求模型,对航空装备高技能人才需求量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制定高职层面的培养对策,调整专业结构,设计高技能人才高职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17.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本文基于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教学实践,对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和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基于企业真实环境的数控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制造业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为背景,分析了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并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例,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特别就高职校企合作建设高水平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构建真实的企业环境,并在其基础上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实践、建设成效等进行讨论,为同类学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支撑,现代学徒制是培养高端应用型物流人才的有效方式。从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入手,对校企合作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开发、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保障措施、制度建设、毕业要求、就业等方面对现代学徒制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需求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并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构建了培养职业能力、专业能力的课程体系,以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