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这句话并不是泛说,这是我从和他直接接触的感受中所得的结论。 我于1915年到北大,在科中国哲学门中当学生。蔡先生在1917年初到北大当校长。有一天,我在一个穿堂门的过道中走过,蔡先生不知道有什么事也坐在过道中,我从这位新校长身边走过,觉得他的蔼然仁、慈祥诚恳的气象,使我心里一阵舒服。我想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春风化雨吧。蔡先生一句话也没有说就使我受到了一次春风化雨之教,这就是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比什么言都有效。  相似文献   

2.
蔡元培先生是中国现代最大的教育家。这句话并不是泛说,这是我从和他直接接触的感受中所得的结论。我于1915年到北大,在文科中国哲学门中当学生。蔡先生1917年初到北大当校长。有一天,我在一个穿堂门的过道中走过,蔡先生不知道有什么事也坐在过道中,我从这位新校长身边走过,觉得他的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使我心里一阵舒服。我想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春风化雨吧。蔡先生一句话也没有说就使我受到了一次春风化雨之教,这就是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比什么言都有效。1918年,我有一件事需要北大的证明书,时间紧迫,照正常手续办来不及了,我决定直…  相似文献   

3.
赵恺 《教师博览》2002,(6):44-45
北大之大,首先是蔡元培之“大”。蔡元培之“大”.是胸怀之大、目光之大、品格之大、思想之大,是“有容乃大”之“大”。 于是,蔡元培生前就获得东方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给予的尊称:蔡先生。 1917年1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蔡先生说:“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主政北大之初他就设计校旗。蔡先生说:“我们现在所定的校旗,右边是横列的红蓝黄三色、左边是纵列的白色,又于白色中间缀黑色的北大两篆文并环一黑圈,这是借作科学、哲学、玄学的符号。……科学的范围最广,哲学窄一点儿,玄学更窄一点。就分门研究说,研究科学的人最多,其次是哲学,其次玄学。就  相似文献   

4.
北大教授肖超忍说:“中国要讲教育家的话,孔子是古代最大的教育家。近现代就是蔡元培”。蔡元培先生不仅打造出一个全断的北大,而且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模式的基础。他著名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更是成为五四运动的解放思潮主流。时值五四运动85周年。特编此文以怀念蔡先生,怀念五四精神,并勉励所有在中国教育战线上兢兢业业劳作着的同仁。  相似文献   

5.
北大的功臣     
智效民 《教师博览》2003,(11):26-26
在北京大学的历任校长中,蒋梦麟是在职时间较长的一个。关于他的贡献,傅斯年曾有这样的评论:蒋梦麟的人格魅力不如蔡元培,学问比不上胡适之,但办事比蔡先生和胡先生高明。对此,蒋先生是认可的。为了不至于引起误会,他还补充了一句玩笑话:“所以他们两位是北大的功臣,我们两个人不过是北大的功狗。”  相似文献   

6.
“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运动,北京大学是这次运动的中心,这与蔡元培先生在北大进行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改革密不可分。蔡先生以“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学方针,网罗众家、广延积学名师,充实和调整教师队伍,求得学术的自由发展,实行“教授治校”,改革学校领导体制,推动北大由封建衙门式学堂到资产阶级民主大学的质的转变。改革学生讳书做官的封建观念,树立学生学理、掌握科学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新风,主张男女平等,实行男女同校,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首创意义,蔡元培先生在主持北大时期实行的一系列资产阶段民主教育改革及成功,使中国近代教育进入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7.
凡认识蔡元培先生的,总知道蔡先生宽以容众,受教久的,更知道蔡先生的脾气,不特不严责人,并且不滥奖人,不像有一种人的脾气,称扬则上天,贬责则人地。但少人知道,蔡先生有时也很严词责人。我以受师训备僚属有二十五年之长久,颇见到蔡先生生气责人的事。他人的事我不敢说,说和我有关的。  相似文献   

8.
蔡元培在北大的管理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元培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于1917年受命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使北大由一所封建腐朽思想和官僚堕落习气笼罩的学府,变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成为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场所,以及倡导学术思想自由、不断革新的阵地。后来人们这样回忆:“蔡先生治校时的北大师生,真有如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既活泼又愉快,这种气象、这种生活,那得不令人怀念不已”。蔡元培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诚然,当时  相似文献   

9.
我对北大一直怀有神圣的敬意。作为一名偏爱文科的中学教员,也一直以将学生送进北大为自豪。北大是近现代中国的精神源泉,百多年来,它以“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胸怀,育英无数。我一直想读一读北大,读北大的博大精深,读北大的沧桑变故,读北大的热  相似文献   

10.
傅斯年 《教师博览》2013,(10):49-50
<正>有几位北大同学鼓励我在本日特刊中写一篇蔡先生的小传。我以为能给蔡先生写传,无论为长久或为一时,都是我辈最荣幸的事。不过,我不知我有无此一能力。且目下毫无资料,无从着笔,而特刊又急待付印,所以我今天只能写此一短文。至于编辑传记的资料,是我的志愿,  相似文献   

11.
蔡焕杰先生《对(愚溪诗序)一处译的思考》一发表在本刊2006年第5期,专门针对《愚溪诗序》末“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一句话,对人教版教参里的解释提出了一些质疑。章较长.归结起来有两点:一是“寂寥”的解释有错.二是“莫我知也”的内容应该修正。我仔细阅读了蔡先生的章,回头再重新研读了《愚溪诗序》原,发现蔡先生的观点亦有可商榷之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刚刚看到这篇文章的标题时,我编辑部的所有同仁都以为接受捐助的是本刊曾经报道过的留美学子余健,于是无不欢呼雀跃。后来我们才发现,接受捐助的是美籍华人蔡先生,而非余健。  相似文献   

13.
我爱北大     
黄丰 《求学》2001,(4):59-59
我爱北大,却很少对别人说。初中时年少轻狂,居然敢当着全年级的面说我要考北大。考北大?就凭你?啧啧,不知天高地厚,大家一定都这么想、包括现在的我。如今担心别人笑我大言不惭.听到“北大”二字只能满脸漠然与平静,却压抑不住心中阵阵激流。我知道,那是因为我爱北大!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上个世纪初,中国有一个坐集千古、折中中西的伟人,则非蔡元培先生莫属。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蔡元培已经成了中国教育从传统到现代,并科学与人文于一体的人格象征,一种教育理想的化身。蔡先生对中国现代语文的贡献,也是无人可以替代的。他的作为既非胡适的“文学改良”吁倡,也非鲁迅身体力行的文本实践,而是表现在更为重要的话语制度的建设上。从某种意义上讲,胡、鲁两位先生言信行果的功绩,实赖于蔡先生的提倡诱掖和导其先路。先生掌北大之初,即迎胡先生加  相似文献   

15.
你熟悉余杰吗 ?《火与冰》的封面上这样提示:中国大陆的第一个李敖,北大的“第二个王小波”,一个北大怪才的抽屉文学。为什么称“北大怪才”,又为什么称“抽屉文学”,我带着疑问打开《火与冰》。   主编贺雄飞在序中说:“我选定的第一匹‘黑马’是北大 25岁 (1998年 )的研究生——余杰。当我在回家的路上,随手翻阅孙郁先生转给我的那些字迹模糊的、被余杰自称为‘抽屉文学’的油印小册子时,禁不住吃了一惊。这一夜我彻夜激动,耳边是火车的轰鸣,眼前是闪闪的灯光……”   贺主编继续说:“余杰的文章改变了我对北大的偏见”…  相似文献   

16.
奇怪的邻居     
邻居家蔡先生,地地道道的客家人,约莫40岁光景。健康肤色,蓬松漫散的头发,浓密的眉毛,颇小的眼睛,以及微塌的鼻子……我虽然对他们一家子并不熟悉,但对于蔡先生的言行举止,真要用个词来形容,那我绝对会脱口而出——奇怪!  相似文献   

17.
批评三名师,不知怎么就扯到“传统”上来了。莫非这三位名师代表“传统”?我看不出。你要说他们代表“传统”,那是需要论证的。蔡朝阳先生的文章和魏书生先生的文章我都看过,在汉语的把握上,我看不出魏先生比蔡先生更“传统”。至于古文功底,蔡先生显然更胜一筹。也就是说,在蔡先生的文章中,汉语  相似文献   

18.
百年校园     
小时候,我也纠结过是上北大还是上清华的问题,事实证明,是我想多了……虽然没有去成北京大学,但这里依然成为我常常来玩的地方。今年,我的高中小学妹很顺利地考入北大啦(撤花),那么,就愉快地约起来吧!  相似文献   

19.
北京大学是学子们梦寐以求的天堂。许多富家子弟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为进入北大垫好基石不惜花几万乃至十几万的重金进入重点高中学习,然而即使这样,这些人中能够如愿以偿的还是寥寥无几。而这对于一个家庭贫困的农家子女来说,那几乎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当我被北大录取的消息一传出,许多人都说我能考上北大那是靠运气,我对此很反感。我从不追逐虚荣,但也不希望任何人轻视我的成绩。  相似文献   

20.
初识哲学,宁静的美好 一年前,捏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分数以及之前获得的30分自主选拔加分,我被北大哲学系录取了。之前,我是一个与真正的哲学无关的人,也没想过进入哲学系读书。我的分数可以进人大新闻系,但是,因为执著于一个文科生对北大的向往,我还是义无反顾地填报了北大,并被第三志愿的哲学系录取了。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与想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