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初读《我若为王》,对聂绀弩先生颇感尊敬。短短文章,抒尽对王权、奴才意识的厌恶之情,更表达出不想、不屑为王的心情,很有文人的气节。可当我的知识一点一点累积,再读这篇文章,不禁对这一问题产生了许多不同看法。自古以来,有权的地方,便有着阿谀逢迎,有着令人鄙视的“奴才”。这种现象不是中国特有,也不是只存在于封建社会。即使时空转换,制度也不断改变,权力终究存在,有关权利的各种斗争,各副丑相,也是挥之不去的。如果因为看清了人的奴性,而拒绝“为王”,这并不是正确的态度。权利是把双刃剑,害人利人,就看你如何把握了。回首中国长达两…  相似文献   

2.
宋艳秋 《现代语文》2004,(10):12-13
“为什么要这样呢?为什么要捧我的妻,捧我的儿女和亲眷呢?因为我是王,是他们的主子,我将恍然大悟: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也无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选自中职语文基础版第三册《我若为王》)  相似文献   

3.
我在执教《我若为王》时,过程颇为顺利。当在黑板上补充完如下板书:“奴才的表现(现象)→我生活在奴才中间,我是奴才的首领(本质)→不留奴种在人间(卒章显志)”后。学生出现了欣欣然的脸色,似乎一堂课的任务终于完成了。我知道学生思维将进入停滞状态,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刮起头脑风暴。  相似文献   

4.
两个苹果     
小红对王老师说:“我妈妈一点也不爱我,一天到晚总是骂骂咧咧,我不想回家了。”王老师劝小红回家。小红说:“我死也不回去。”王老师想一想,拿来两个苹果说:“这样吧,让我验证一下,看你妈妈是不是爱你。你把这两个苹果带回去,跟你妈妈说是我送给你和她吃的,你让她先拿一个。等你妈妈拿了一个出来,你把另外那个带回来给我看,我就知道你妈妈是不是爱你了。”小红把王老师给的两个苹果带回家,对母亲说:“妈,王老师给我两个苹果,叫我吃一个,叫你也吃一个。”她把两个苹果放在母亲身边的茶几上,两个苹果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并没…  相似文献   

5.
张鸣 《教师博览》2011,(5):52-53
一次在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胡扯,谈及创新性国家这个话题。我随口说道,没听说过奴才有创造性的。有人不服,认为我看不起奴才,有种族歧视(严格说应该是族群)之嫌。可我还是坚持己见:在这个世界上,做奴隶的,如果碰巧是个能工巧匠,碰巧有条件,也许能有创造性,但是一般我们说的奴才,基本上没有这个可能。一般我们所说的奴才,都是指家里的下人,仆人。这样的人,就是有创意,也无非表现在如何揩油上,买贱报贵什么的。这一点,在晚清和民国在华的外国人,印象特别深。  相似文献   

6.
两个苹果     
小红经常对王老师说:“我妈妈一点不爱我,一天到晚总是骂骂骂。”王老师以为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有一天放学后,小红说:“我不想回家了。”王老师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劝小红回家。小红说:“我死也不回去。”王老师一想,拿出两个苹果,说:“这样吧,让我验证一下,看你妈妈是不是爱你。你把这两个苹果  相似文献   

7.
“抄检大观园”是一出悲剧,也是一出闹剧,它的发生是贾府内部主子之间、主子和奴才之间、奴才和奴才之间矛盾斗争激化的产物,是各种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腐朽没落的贾府走向衰败的一个显标志。作为一个封建大家庭,它自有一套维持正常运转的管理体系,当家庭内非常的变故发生时,这套体系也便受到冲击,失去其应有的作用。“抄检大观园”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正好印证了这一点。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这套管理体系中的角色错位,才使得这出闹剧得以“顺利”地上演。[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选入高中第二册的聂绀弩先生的杂文《我若为王》,以幻想虚拟的独到笔触,酣畅淋漓地鞭挞了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读来真个痛快。然细读全文,觉有几处词句值得商榷,现冒昧探询.就教大家。  相似文献   

9.
人才与奴才     
二次大战时,美国驻菲律宾的总统军事顾问麦克阿瑟,手下有个叫艾森豪尔的将官要求调走,麦克阿瑟开始舍不得,最后还是忍痛割爱了。麦克阿瑟的妻子问丈夫为什么不以军人的命令留住他。麦克阿瑟袒露了他的用人观:艾克是个人才,却不是奴才——我既要人才,也要奴才。人才有用不好用,奴才好用没有用,最好是人才兼奴才。  相似文献   

10.
奥地利的中小学校似乎都很古朴,有着一种典雅的感觉.看上去没有想象中的豪华气派。这一点和我们不同,我们的学校要么是豪华气派,要么是简陋不堪。也许这还不是最重要的。考察奥地利中小学教育,给我留下了许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杂文家聂甘弩以其不同凡响的艺术勇气和才气.在《我若为王》一文中,将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批判得淋漓尽致。他曲折跌宕的笔致,酣畅淋漓的说理,给我们展开了一副纵横捭阖、一任驰骋的写作态势。下面结合《我若为王》,来谈谈聂甘弩的杂文风格。  相似文献   

12.
“就是为了一点点犒赏,不但安于做奴才,而且还要做更广泛的奴才,还得出钱去买做奴才的权利……。”(《准风月谈·我说堕民》)鲁迅先生的这番话,用在《水浒》宋江身上是最贴切不过的。宋江利欲熏心,官迷心窍,朝思暮想“封妻荫子”“青史留名”。为达此目的,他的一生都是在搞“拍卖”,搞政治交易,“买做奴才的权利”。宋江原是郓城“刀笔小吏”,“尽忠报国”“并无异心”,本来就是统治阶级的一个小奴才。地主阶级的阶级本性,不但决定了他安于做这样的小奴才,而且也不忘做高  相似文献   

13.
俺叫王冠,王冠的王,王冠的冠!这十名字对我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编按]  相似文献   

14.
许明 《考试》2005,(10)
一、引题《我若为王》是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家聂绀弩的代表作。作者采用想象的手法,设想自己如果是“王”,则妻就是“王后”,儿子就是“太子或者王子”,女儿就是“公主”,亲眷都是“皇亲国戚”,他的每一句话都是“圣旨”,他的任何欲念都将“实现”,他将“没有任何过失”,所有的人都将对他“鞠躬”“匍匐”,都变成他的“奴才”,这种奇思异想,把对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否定巧妙地表达出来了。  相似文献   

15.
崔永元 《师道》2003,(3):48-49
我和姓王的老师有缘,从小到大,遇到一批。上学,第一个老师就姓王,女教师。那时全家被疏散到农村,学校大多是农家子弟,动作大,嗓门高,天性自由,老师管起来很不易。他们一折腾,我就成了骆驼群里的绵羊,显出来了。我想王老师对我的偏爱完全是因为我貌似忠厚。不是不想淘,实在是身体条件不好。我的第一篇作文被王老师大加赞赏,她尤其欣赏这一句: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样……后来才知道,这不过是个套路而已。但当时如果不是赞扬,而是一顿批评呢?孩子的自信心通常是被夸奖出来的。3年,弹指间过去了。一辆卡车拉着我们全家进了城,…  相似文献   

16.
《阿Q正传》中的寡妇吴妈不是一个被封建道德熏染而成的“典型的奴才”,也不是未庄封建社会铸造的一个“极驯服的奴才”,而是一个被性欲重压抑与折磨着的渴求性欲释放但又害怕封建道德的谴责和审判的矛盾;是一个“欲吃羊肉却怕臊”的悲剧性人物。  相似文献   

17.
“命运是靠自己改变的。”这是今夜我看着飘着墨香的《现代教育》杂志,从心中发出的一句感慨。虽不是名家名言,但却有着自己的深刻感受。读着“自学笔记”栏目里一篇篇自学者成功的奋斗事迹,我也忍不住有一种拿起笔来想写一点什么的冲动,在这皓月当空、万家灯火次第熄灭的时候,别人大多都已进入甜蜜的梦乡,而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从前。  相似文献   

18.
王奶奶的猫     
居住在贵园北里二区的王奶奶有一只小猫。这只猫虽然长相普通,也不是什么名贵品种,但对王奶奶来说却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因为它是社区少年张铭韫和她的小伙伴特别为王奶奶买来的,他们希望这只小猫能陪伴王奶奶,给她的生活增添一点活力,为她排解孤独的情绪。  相似文献   

19.
王小石是我的哥哥,一个做民工的哥哥。 说透了,王小石不是我的亲哥哥,而是小时候同村的一个同辈人。我不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所以,也很不情愿把王小石当成自己的哥哥,只是,王小石把我当成了弟弟,而且,他把我当成弟弟是非常认真和虔诚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每次参加写字比赛,我都能捧个一等奖回来,在得到别人的夸奖时,我的自我感觉好极了。因此,初站讲台的我,在三年级学生面前自我介绍后随手在黑板上写了个“王”,不料就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王’不是这样写的,你写错了。”错了,哈,我明白了,这是书法中的一种字体,叫行楷。以后,总有学生向我提出:“不”的下部是“竖”不是“竖提”,“露”的雨字头不是“雨”。我笑着解释这不叫错,这叫书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